某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设计札记
2020-03-30山西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
杨 剑 (山西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1 背景
大同市广灵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是以广灵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为建设单位来组织建设的广灵县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笔者带领的设计团队参与了该项目的建筑设计过程。该项目选址位于广灵县永安西街北,工字路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市政配套设施条件齐备。项目建设的目的旨在提升广灵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和为就医者创建良好的就医环境。
在建设单位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已经明确,依据《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建标189-217(以下称“建设标准”)和广灵县妇幼健康服务机构编制人员的数量对该项目建设规模进行了测算,建设内容由业务用房、附属用房、门房和污水处理以及其它公共配套设施组成。总建筑面积3100m2,业务用房建筑面积约2880m2,附属用房建筑面积约174m2,门房及污水处理值班室建筑面积约46m2。总建设用地面积4100m2。
在对广灵县原妇幼健康计划生育中心的现场调研中发现,原用地规模、建筑规模、医疗设施严重不足,现有建筑建成年代久远,且由于受到建筑平面布局的影响,其科室划分、人流、物流流线组织混乱,就医环境拥挤、交叉感染风险较大等问题非常突出,已不能满足我国现行“建设标准”中的基本要求。经与建设单位、院方的多次沟通和商榷,最终明确,在新的选址用地内,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等条件下,把改善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和优化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所须的基本医疗服务环境作为该项目设计、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2 建筑设计构思过程
2.1 用地条件分析
对该项目选址用地进行了现场踏勘,以便对基础性的设计条件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用地南侧为县城主要道路永安西街,北侧为保留的现状小路,隔路为保留的低层居住建筑,西侧为拟建居住用地,东侧为拟建广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用地。该项目建设用地呈矩形,东西长约51.2m,南北长约80m,地势南高北低,南北自然地形高差近2m。现场踏勘的第一印象是用地非常局促,根据“建设标准”的要求,“新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筑密度不宜超过35%,建设用地容积率宜为0.8~1.3”,经测算除去最基本的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以及该项目既定的建设内容外,没有条件预留发展用地(经与建设单位及当地城建主管部门沟通,日后可向北侧另行征地作为预留用地)。因此,业务用房必须采用集中式布置,而且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来设置既定的基本功能。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结合“建设标准”、医疗卫生类型建筑设计规范以及当地气候特征和建设用地等因素的制约,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为中心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基本功能的布局合理、流程科学、安全卫生作为方案设计把握的重点。
2.2 总平面设计构思
根据本项目建筑类型对场地出入口的要求,需要设置两个场地出入口,在用地南侧临永安西街设置场地主要出入口,临北侧保留的现状小路设置场地次要出入口。在考虑建筑布局时,将承托该项目最主要对外使用功能的业务用房放置在正对场地主出入口的位置且南北向布局,在其主出入口一侧(南侧)结合绿化景观功能设置室外广场,以满足基本的集散、室外活动、车辆回转、停放等需要。场地主出入口设置传达室,并在两侧分别设置地下消防水池和污水处理设施,这样的布局不仅方便与市政管网的连接,而且可以利用其上部的室外地面结合绿化小品的布置,安排布置机动车和自行车和停车场地。广灵县夏季和全年最小风频的方位为东南向,将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在场地的东南侧可以有效的减少由此产生的不良气味等对整个场地的不利影响。附属用房则结合该项目的实际需要和规模控制设置在业务用房的北侧,二者之间尽可能多留出一些室外空间,以减少相互间的干扰。结合建筑物的布局和场地高差、土方平衡的因素合理确定场地相应的室外场地控制标高,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组织场地内的交通流线,同时满足正常使用和消防应急的要求。
2.3 建筑总体功能分析与梳理
“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是我国长期以来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业务用房是最能代表该建设项目核心功能的建筑,笔者将重点对其建筑功能布局及空间组织进行剖析。业务用房主要应由保健用房和医疗用房组成。保健用房主要包括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技科室等功能用房。医疗用房主要包括急诊、门诊、妇产科以及产后康复病房等功能用房(经与建设单位及院方沟通确认,该业务用房不设置急诊功能)。面对如此“琐碎”的建筑功能,要能做到使用便捷、流线清晰,就必对建筑功能从整体上进行科学的水平和竖向功能的分区分析。根据业务用房预定的建筑规模以及场地条件对其平面尺度的限制,计划将其设计为三层的建筑,并将业务用房建筑的总体功能大体上归类为门诊、医技、妇产及产后康复功能。结合医疗卫生建筑的使用特点,为了合理有序地组织各类使用人流,该建筑的首层安排作为门诊功能,包括普通门诊和儿科门诊,建筑的二层作为医技功能和门诊诊查功能,建筑的三层作为妇产及产后康复功能。此外,结合各层平面的功能设置及外部人流的入口方向,将内部医务、管理用房设置在建筑平面中靠北侧的区域较为合理。在建筑总体功能的分析与梳理后,业务用房建筑各层的竖向功能“大框架”也基本完成。接下来,继续在各层平面中落实相应功能分区的布局。
2.4 建筑各层平面功能分区布局的分析与梳理
接下来,要做的是继续在各层平面中落实相应功能分区的布局。首先,业务用房建筑的第三层除了基本的妇产及产后康复的基本功能外,还需要保证内部医护人员必须要经过“卫生通过”才能进入医务区、分娩区。并且分娩及剖腹产手术所产生的“污物”要经过“污物通道”由专用的“污物电梯”送出。这样的功能、流线等的限定就要求把第三层的平面功能从整体上分为医护区、分娩区和产后康复区三个部分,并且产后康复区最好能处于日照条件充足的方位。因此,将第三层平面的功能分区按照“上、中、下”三段的空间组织模式便成最为合理的思维推论。在建筑平面内靠北侧的区域设置“卫生通过”设施、医生办公室等来构建内部医务区,靠南侧的区域设置产后康复区不但能保证每间病房有充足的阳光,而且还都能具有开敞的视觉景观效果,为产后康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医务区与产后康复区之间的区域则设置由宽大的家属等候空间联系的分娩区,包括待产室、隔离待产室、产室、剖腹产手术室等功能用房。此外,还专门设置了“污物通道”和“污物电梯”,可以将产生“污物”及时送出(见下图三层平面图)。
建筑首层平面功能分区的布局,首层南侧的区域直接与场地主出入口相对,理应直接对应相应的对外使用功能。在此分别设置了普通门诊入口和儿科入口,与之相对应的建筑内部空间被划分成普通门诊大厅和儿科门诊大厅。根据医疗卫生建筑的使用要求,在普通门诊大厅周围布置了与其紧密相关的功能空间,如挂号、药房、化验、出入院手续办理、妇保科等,并且临近普通门诊大厅入口位置设置了楼、电梯,以快速分解、疏散各类使用人流。儿科门诊大厅周围则布置与之相配套的功能,如预诊隔离、挂号、药房、诊室、处置室、儿保科、儿童输液厅等功能空间。另外,在首层平面靠北侧空间设置了医学影像疾病诊断功能(如CR、CT,放置于首层主要是由于该诊断设备重量较大并且就医者诊断使用率也较高)和一些附属功能空间(如卫生间、配电室、消控室、污物电梯、疏散楼梯等),见下图侧首层平面图。
建筑二层平面功能分区布局,首先是结合内(医护人员)外(就医者)人流的来向合理划分相对应的内外人流使用区域的平面位置。对外使用区域靠南侧设置,借助集中候诊空间和宽大的候诊廊(二次候诊)联系各门诊诊室、功能检查、计生指导、孕妇健康教育等功能空间。内部使用区域则靠北侧设置,主要包括医生办公室、会议室以及中心供应室、污物电梯等功能空间。就此,本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各层的建筑功能分区布局及相应的流线组织基本成形(见右侧二层平面图)。
3 建筑外观造型、色彩设计构思
该项目建筑方案构思之初,笔者就希望通过建筑外观的塑造能把现代医疗建筑注重实用功能的要求、现代的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相互融合,将中式建筑元素、色彩等和现代建筑手法相协调统一,进而既能显现出现代建筑造型简洁、明朗、清新、大方的特征,又能够展示出中式建筑端庄、厚重的文化气息。
3.1 建筑外观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尽可能摒弃“华而不实”的装饰细节,以最基本的建筑外观造型体现中式建筑的韵律。立面采用最简洁的“列柱”竖向构图,间隔规律的“列柱”和三层楼面标高处的“横梁”(二层楼面标高处的“横梁”内凹)有机地划分各主要立面。“列柱”中间为带有中式窗棂的带型玻璃外门窗。此外,建筑四角外墙部位适当突出、加大,形成四个端庄、厚重的“角柱”意向。建筑檐口部位采用“简化”的瓦屋面的意向,适当加大出挑的尺度,使建筑整体上呈现格调高雅、气势沉稳的视觉感受。
3.2 建筑色彩设计
建筑色彩以中国国画技法“重黑留白”为基本设计手法,营造“粉墙黛瓦”的建筑基色,以灰、青、棕三色进行建筑细部装饰设计,以绿色、红色渲染周围景观气氛,正所谓“墙面白、瓦黛黑、地面灰、石板青、门窗棕、草木绿、花卉红”,它涵盖了建筑主体、建筑细部以及建筑景观的基本色调。力求建筑色彩、意境、韵味等方面与中式传统建筑风格相契合(见右侧建筑鸟瞰图)。
4 结语
该项目作为医疗保健类型的建筑,不但需要满足医院卫生学的要求,而且更需要与相应医疗学科不断发展的专业要求相适应,进而要达到“整体功能”分区科学、合理,横向、竖向交通流线设置(包括人流、物流、车流)科学、合理,建筑设备的配置科学、经济,医疗仪器、专用设施的配置科学、合理等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到优化和提升医院的“整体功能”。但这些无疑是对设计团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团队必须具备“综合化”(从项目策划、可研、方案、施工图等设计全过程服务)、“专业化”、“精细化”的业务能力,这也将是设计团队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