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三唑类杀菌剂混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2020-03-30王平山成谊新朱崇敬
王平山,成谊新,朱崇敬
(1.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盐城224111;2.上海海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江苏盐城224153;3.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盐城224113)
小麦赤霉病是江苏沿海地区冬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 串 珠 镰 孢 菌(Fusarium moniliforme)、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等多种镰刀菌引起[1-3],会造成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穗腐,不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而且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4-5]还能使人畜中毒,对小麦生产和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粉唑醇、环丙唑醇、氟环唑、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6],但都是手性对映体结构,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活性存在很大差异[7-16]。本研究对粉唑醇、环丙唑醇、氟环唑与戊唑醇等手性农药混用防治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试验,以期筛选出多种三唑类异构体药剂混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组合。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5%粉唑醇SC、40%环丙唑醇SC、12.5%氟环唑SC、80%戊唑醇WP,均购自江苏丰登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市售;24%戊唑·咪鲜胺WP,购自江苏江南农化有限公司,市售。
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1.2.1 基本情况。试验在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龙桥村(120°20′09.31″E、33°10′16.80″N)进行,土壤类型为沙土,pH 值7.2,土壤肥力中上,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于2018 年11 月19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人工撒播。施药时小麦长势较好,生长均衡。
1.2.2 试验设计。设11 个处理:12.5%粉唑醇SC 3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处理1),12.5%粉唑醇SC 4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处理2),12.5%粉唑醇SC 6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5 g/667 m2(处理3),40%环丙唑醇SC 20 mL/667 m2+ 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处理4),40%环丙唑醇SC 3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处理5),40%环丙唑醇SC 3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5 g/667 m2(处理6),12.5%氟环唑SC 2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处理7),12.5%氟环唑SC 3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处理8),12.5%氟环唑SC 3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5 g/667 m2(处理9),24%戊唑·咪鲜胺WP 50 g/667 m2(处理10),清水对照(处理11)。小区面积25 m2,重复3 次,随机区组排列。
1.2.3 施药时间和方法。于2019 年5 月1 日第1次施药,施药时小麦扬花率13%;2019 年5 月9 日第2 次施药,用药量对水30 kg/667 m2,常规喷雾。
1.3 调查方法
1.3.1 药效调查。2019 年5 月28 日(小麦赤霉病病情基本稳定)调查,每小区5 点取样,每点1 m2,调查总穗数、病穗数和病穗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病效果。
1.3.2 安全性观察。施药后不定期观察小麦生长情况,观察各处理区对小麦的安全性。
1.4 分级方法及计算公式
1.4.1 分级方法。
0 级:全穗无病;
1 级:感病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 以下;
3 级:感病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
5 级:感病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
7 级:感病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 以上。
1.4.2 计算公式。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病级数)÷(调查总穗数×7)]×100。
1.5 气象资料
2019 年5 月1 日施药当天晴,偏西风3.6 m/s,平均气温23.1 ℃;5 月9 日施药当天小雨到多云,东南风3.9 m/s,平均气温15.1 ℃。施药期间(5 月2—27 日)平均气温21.1 ℃,最高气温33.6 ℃,最低气温12.9 ℃,雨日10 个,降水量计36.5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混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根据表1 调查结果,12.5%粉唑醇SC+80%戊唑醇WP 混用3 个处理(处理1、处理2、处理3)对赤霉病的防病效果为62.24%~69.13%,3 个处理间的防病效果差异不显著,极显著低于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10;12.5%氟环唑SC+80%戊唑醇WP 混用3 个处理(处理7、处理8、处理9)对赤霉病的防病效果为65.01%~69.99%,3 个处理间防病效果差异不显著,也极显著低于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10;40%环丙唑醇SC 3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5 g/667 m2(处理6) 的防病效果为92.35%,与40%环丙唑醇SC 3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处理(处理5)间差异不显著,显著优于40%环丙唑醇SC 2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处理(处理4);40%环丙唑醇SC+80%戊唑醇WP(处理5、处理6)的防病效果极显著优于24%戊唑·咪鲜胺WP 50 g/667 m2(处理10)。
2.2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混用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
据施药后观察,12.5%粉唑醇SC、40%环丙唑醇SC、12.5%氟环唑SC 与80%戊唑醇WP 混用,各处理区小麦生长正常,无明显药害症状。
表1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混用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环丙唑醇与戊唑醇混用对赤霉病具有良好的防病效果,用量增加,防病效果显著提高;粉唑醇与戊唑醇、氟环唑与戊唑醇混用对赤霉病具有一定的防病效果,但用量增加,防效提高不显著。因此,环丙唑醇与戊唑醇混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用量以40%环丙唑醇SC 30 m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为宜,在小麦赤霉病发病初期使用,对水30 kg/667 m2常规喷雾(40%环丙唑醇SC∶80%戊唑醇WP∶水=3 mL∶1 g∶3 000 g)。粉唑醇、氟环唑、环丙唑醇与戊唑醇混用在试验用量下对小麦安全性好,试验中未出现明显药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