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的“分层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2020-03-28胡钰颖
胡钰颖
[摘 要] 针对以问题为导向的“分层一体化”教学要点与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进行了大体分析,围绕深度整合教学资源、贯彻分层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内容划分、落实教学考核评价四个层面,探讨了基于问题导向的“分层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方剂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与效果评价,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方剂学;问题导向;“分层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148-02
方剂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为中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间的衔接搭建起重要平台。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分层一体化”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个体发展与个性需求为核心,将二者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分层一体化”教学要点与应用优势分析
(一)教学要点
1.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法简称为PBL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利用问题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在解读、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辩证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利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模式的循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激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以分层为手段
“分层一体化”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个性化需求进行学习内容、教学体系的分层次建构,实现理论与实践、个体与整体的系统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二)应用优势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利用分层问题的设置代替以往说理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学习能力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由以往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逐步实现思维能力的梯度化发展,在查阅文献、检索资料、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实现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增强临床辩证思维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桥梁学科,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中医临床各科课程,通过将PBL与“分层一体化”模式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在逐层攻克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医学课程体系间的横向连接桥梁,鼓励学生立足于不同视角并结合病历推敲方剂。
3.满足个性发展要求
PBL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借助问题的设置指引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目标;而“分层一体化”强调实行教学目标、学生主体与师资力量的梯度化设计,引导学生通过量的积累逐渐实现质的变化,有效实现个体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将二者相结合,可有效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满足不同个体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建立自信心,由此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分层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方剂学课程中的应用评价
(一)贯彻分层培养模式,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鉴于不同学生个体在知识基础、学习接受能力、兴趣喜好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教师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分层一体化教学”,围绕学生的个性喜好、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层面进行整合分类与评价指标的计算,将学生依照评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共三个层次,实行差别化授课与逐层递进。例如针对处于“三级”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保障学生了解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与配伍原则;针对处于“二级”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在“三级”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对临床常用中成药这一内容的掌握,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解读方剂掌握其具体疗效;针对处于“一级”层次的学生,应在前两级别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药理、毒理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增强对方剂应用等方面的掌握与理解能力。通过完成学生层次与培养目标的划分,能够在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基础上引导其实现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向更高维度迈进。
(二)完善教学内容划分,保障教学成效一体化
1.细化教学层次设计
在基于问题导向开展“分层一体化”教学时,教师需注重利用问题延伸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面向不同教学内容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保障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以方剂学总论部分的教学为例,该部分内容主要围绕定义、研究现状、治则治法、配伍原则等层面展开,对此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综合运用查阅文献、在线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利用问题实现对不同方剂的逐层剖析,使学生在围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等内容,并从横向维度上归纳总结出方剂主治病症的症状表现、病位、病性等知识内容,由此确定治疗方法、引出药物、分析药物作用,实现对学生应用复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例如在讲授大承气汤的主治症之“热结旁流”时,学生总是很难理解为何患者临证表现有粪水排出,却仍要用泻下方法,此时应引导学生思考:粪水非正常大便,是因热实互结阻滞胃肠、邪热胁迫津液从旁流下所致,故采用大承氣汤峻下热结,用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厚朴、枳实行气导滞消痞,“热结”去,“旁流”止,此为“通因通用”之法。
2.引入真实教学案例
在细化学生层次、教学层次划分的基础上,教师需注重引入真实案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与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教师可融合任务教学法创设临床应用场景,在阐释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问题的探究与合作解决。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反馈方剂学难理解、难记忆、难应用,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因为方剂学作为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它是独立的,但它又联系着理论和临床,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临床各学科诸方面的知识,是理、法、方、药的高度概括和具体体现。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向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以和解剂中调和肝脾剂中的“逍遥散”为例,课前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相关知识的复习,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该方剂的主治功效、药物配伍特点等知识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六个问题:问题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肝、脾、血的功能、作用是什么?”问题二是“情志刺激与肝脾不和有怎样的关系?”问题三是“如何理解肝体阴而用阳?”问题四是“如何理解肝郁、脾虚、血弱之间的关系?”问题五是“肝郁、脾虚、血弱有何临床表现?”问题六是“逍遥散中柴胡、白芍的配伍有何作用?”课中通过学生对问题解答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及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到有的放矢。并给予相关案例,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对该方剂的理解、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该方剂;而且学生分析病案的过程,也相当于医生面对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以此训练学生的临证诊疗思维。“逍遥散”案例:陈某,男,30岁。阳痿3年。婚后不久,夫妻吵架,互不言语半年,经社区居委调解,方才说话。但相互感情冰冷,同房时,欲而难举,举而不坚,伴阴囊坠胀,胸胁满闷,烦躁易怒,食少,咽干口苦。查: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数。要求学生思考以下五个问题:问题一是“请分析上述案例患者的病因、辨证要点。”问题二是“请针对上述案例提出具体治法。”问题三是“请针对上述案例开处方。”问题四是“如何根据上述案例的特点进行随症加减。”问题五是“除了处以方药,还应给予上述案例病人什么治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问题为导向对“逍遥散”进行课前预习,并对病案进行分析讨论,在问题的思考、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相关知识回顾、资料查阅,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量大,印象深刻,并鼓励学生制作幻灯片,进行课堂讲授,因为只有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才能思路清晰、流畅地讲授,而在讲授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升教学实效性。
(三)落实教学考核评价,加强评价结果比较
在整合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实施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落实教学考核与评价工作,在课程结束后针对不同層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测评考试,并分别进行考查重点的针对性设计,将考核结果与教学模式调整前的学生测评成绩进行比较。与此同时,配合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学满意度调查,例如在学生自主评价表格上分别列举自主学习、团队协作、逻辑思维、文献获取、创新创造力、方剂记忆能力等评价内容,并以匿名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模式调整后的意见与想法,以此作为教学评价与改进设计的参考依据。
总之,方剂学课程具有方剂数目多、组方配伍杂等特点,倘若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易培养学生兴趣、加剧教学的低效性问题。鉴于此,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层一体化”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业,赵欣纪.方剂学教学中的“药对”与“对方”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8):1070-1071.
[2]胡鹏.在方剂学课程的学习中发展中医临床思维[J].中药与临床,2018(6):58-59.
[3]王洁,陆克义,张轩萍,等.互动式教学法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
[4]朱梅.方名切入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明日,2018(28):70.
[5]王付.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改革[J].中医教育,2000(1):39.
[6]秦竹.方剂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6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