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资本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03-28崔智芳
崔智芳
[摘 要] 分析基于心理资本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引用相关数据总结基于心理资本的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最后提出基于心理资本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思路。
[关 键 词] 心理资本;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054-02
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到2020年末,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针对高职院校存在的贫困生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帮助高职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可以说在经济上高职学生基本上摆脱了贫困带来的物质贫乏。与此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让贫困生以积极的、充满希望的心态去学习、生活,迎接未来,让他们在毕业就业之后能够彻底摆脱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際传递,还需要高校、贫困生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从教育角度来说,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措施之一。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重含义:(1)个体起点的平等;(2)过程的平等;(3)目标的平等。可以说,贫困生已实现了起点的平等,对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过程的平等,同时达到教育结果的平等。
一、基于心理资本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资本(psychology capital)是由Mamn Seli在2002年提出,后来Luthans在他的著作《心理资本》一书中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心理资本是一种动态的特质或状态,是能够被开发利用的个人特征。通过一系列的干预和辅导,个人的心理资本可以得到提升。比起其他稳定的心理特质,如人格、智力等,心理资本的培育相对经济、可控。
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张阔等(2010)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贺斌(2014)的研究也证实:“心理资本可通过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到近些年研究的证实。基于此,可以通过心理资本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基于心理资本的高职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
心理资本可以通过测量确定其水平。贺斌(2014)、陈志伟(2016)等人都曾对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进行过测量,结果不尽相同。贺斌利用张阔等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通过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对比,指出贫困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的心理资本相对非贫困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陈志伟利用Luthans等人(2007)编制的心理资本量表,测量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结果表明,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得分低于非贫困生。以上研究都表明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这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刻板认知。但是,近来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赵娟(2020)利用张阔等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对高职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心理资本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上,高职贫困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此外,研究还揭示高职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在其他三个维度上贫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但至少揭示了贫困生在心理资本方面有优势的一面,这是值得注意的。
与心理资本的研究相对应,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状况。
(一)自卑
自卑是心理资本中与自我效能感相关的心理特质。健康的人都会在某些情况下产生自卑感,高职贫困生的自卑感在与同学的对比当中更加明显。在国家强大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扶下,虽然贫困生的学费、杂费等不再是问题,但是日常消费和非贫困生依然存在差距。面对同学穿名牌、用品牌的物质消费,贫困生难免产生自卑,而穿假名牌、消费贷都是这种自卑感的外显反应。此外,与同学的对比还包括才艺的对比。非贫困生因为成长环境,他们多少会有一些才艺傍身,而贫困生大多只能依赖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产生自卑。
(二)焦虑
焦虑是心理资本中与希望相关的心理特质或状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过度担心,甚至因此影响当下的生活,这便是焦虑。适度的焦虑对工作和生活有促进作用。高职贫困生因为家庭支持系统比不上非贫困生,容易对未来的就业、交友产生更多担心,这在他们状态不好时(如遇生病、学习交友遭遇挫败时)表现得更甚。
(三)耐受力强
耐受力与心理资本中的韧性有关。面对生活中的困境、逆境,高职贫困生表现出难得的高耐受力。当“挫折教育”中人为制造挫折增强学生韧性的时候,高职贫困生是在挫折的历练当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面对困难,更多表现出的是不屈不挠向前看的精神,这是成功者的品质,高职贫困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超强耐受性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人际关系困扰
非常多的研究表明贫困生存在人际关系的困扰。人际关系与很多因素有关,而贫困生呈现出来的悲观心理是使他们人际关系受到困扰的重要原因。所以,改善人际关系,从心理资本的角度来说,可以从培育乐观心理这方面展开。
三、基于心理资本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升自我效能感,超越自卑
虽然在物质生活、才艺上,高职贫困生会感觉到自卑,但是通过其他方面的成功体验却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获得成功来弥补自卑。为了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竞赛,特别是有利于贫困生发挥他们长处的活动,如劳动技能大赛、体育特长比赛等。总之,学校要坚持多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出类拔萃,这不只是增强贫困生自信心的良方,也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获得学业成功的教育目标平等的诉求。
(二)在步步攀登中克服焦虑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激励人更积极地投入工作和学习。高职贫困生存在的焦虑心理,如果是适度的,会成为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但是,过度的焦虑显然是有害的。对未来过于担心,甚至影响到正常的饮食、睡眠,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一定的干预。从学校层面来说,促进就业、保持高就业率能在大方向上减少贫困生的就业焦虑。从教师层面来说,引导学生制订目标,并将大的目标不断分解,形成一条通往大目标的长长的阶梯,让贫困生看到只要沿着阶梯一步一步攀登,结果就是可控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焦虑。这个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都可以做,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这种“目标分解法”,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当中学会分解目标,让未来可期。
(三)发扬优点,肯定优点,改变对贫困生的刻板印象
在过去的很多研究中,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在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四个层面上的得分都低于非贫困生,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在韧性这个维度上,贫困生的得分要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的韧性强、善忍耐是长期贫困生活给予他们的馈赠。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贫困生心理健康程度总是低于非贫困生的观念,看到贫困生的优势,给予正面肯定。韧性强、善忍耐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心理品质,但是近年来有被“污名化”的趋势,学校作为教育场所,要给“韧性强、善忍耐”这种心理品质正名,这也是对高职贫困生优秀心理品质的肯定。
(四)形成乐观心态,改善人际关系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导致人们悲观心理的不是激发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激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均有涉及。所以,让贫困生了解这一理论,并改变自己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保持乐观心态,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从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层面,营造友善和谐的校风班风,让贫困生身处其中不感到被疏离,也是让他们保持乐观要改善人际关系极其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58-64.
[2][3]贺斌.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防医学,2014,41(4):672-675.
[4]陈志伟.心理资本视角下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30-31.
[5]赵娟.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J].高教学刊,2020(9):194-196.
[6]张平,邓淑锋.高職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成功(教育),2012(2):273.
[7]赵青,张荣烈.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4):135-136.
[8]胡海青,庄凡.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71-74.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