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出导向法”与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

2020-03-28刘丹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刘丹

摘   要:教育部最新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贯穿课程思政理念,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本文依托“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和方法,从驱动和促成两个环节,探究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通过外语教学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   外语教学   课程思政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外语教学同样要做好课程思政,学习如何用其他语言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赢得其他文化的认同感,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方法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运用“产出导向法”(文秋芳,2015)从驱动和促成两个环节探究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起源于西方的“全人”教育思潮,为培养“身躯、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于一体的人,要兼具良好的文化修养、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和审美意识,鼓励自我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国高校外语教学长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重目的语而轻母语文化,不利于外语学习,不利于跨文化交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在这种形势下,习近平同志号召“建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我国高校外语学科响应号召,开始在外语课程中引入中国文化,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外语教师更多的是在语言的学习中融入德育教育,在外语课堂上,用中外两种语言讲述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但是,脱离了语言教学本身,“讲好中国故事”就成了无源之水,“课程思政”强调汉语语言本身的优势,让学生认识到汉语强大的表现力、象征力,并用以豐富其他语言意象。其二,目前外语课程很难协调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比例,没有形成成熟且有效的授课模式,很难给出对于学习的有效评价模式。整体上看,这种模式无法真正落实中国文化输入和输出的有效性,更无法实现提高中国文化素养与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

二、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2015)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学情,经过十余年研究和不断修正确立的外语教学模式,经过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的批评性分析和辩证思辨,为中国外语教学做出了重要理论和方法贡献。从2015年至今,“产出导向法”在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等方面不断做出改进。“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发展经历了预热期、雏形期、形成期、修订期、再修订期5个阶段。由“输出驱动假设”(文秋芳,2007)发展而来,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涵盖“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为学”;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构成。“产出导向法”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

文秋芳(2018)对辩证研究范式的讨论从理论层面解释了“产出导向法”构建动因和理论框架。许多学者尝试将其用于考察“产出导向法”理论和实践双优化效果(张文娟,2017;常小玲,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团队理论联系实践,对“产出导向法”的输出驱动场景要素设计(文秋芳,孙曙光,2020),输入促成环节设计标准(邱琳,2020),师生合作评价原则(文秋芳,2016;孙曙光,2020),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文秋芳,2017)等流程方面的设计原则和标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产出导向法”研究在理论理念、模式设计、实践应用及模型构建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产出导向法”仍处于发展初步阶段,外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学习目标语言和目标语国家文化为主,对于如何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尚未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所以运用“产出导向法”探究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待研究。

三、输出驱动与输入促成

本研究将“产出导向法”的两个重要环节“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应用于外语教学中以“导入中国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严格遵循“产出导向法”的理论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在内容上贯穿母语意象融入和传统文化输入,在形式上强调教师主导、输出驱动为目标,输入促成做服务的教学过程。

1.“课程思政”输出驱动场景

改善外语教学一直以来延续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强化教学目标和输出驱动之间的互动性,对驱动场景的要素进行模式构建,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文化身份感。以“树立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设定内容,探索能够激发中国大学生自我意识、家国情怀的输出驱动场景,明确驱动场景的话题、目标、身份和场合四个要素设定原则。“课程思政”作为新生概念,解读者众多,但如何树立中国自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故事,需要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以目标语文化的受众为对象深入考察。

2.“课程思政”输入促成活动

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拓展高等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构思能够提高师生互动频率、增强课堂活动效果、基于成果导向的输入促成活动。在输入促成环节,在输入内容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汉语语言中具有表现力和象征意义的意向,积极向学生输入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3.案例分析

以黑龙江大学“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课程为例,响应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的要求,该课程在2018学年—2019学年第二学期融会贯通“课程思政”要素。

在“驱动场景”设计上,以话题、目标、身份和场合为切入点,例如,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业价值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策略等作为话题,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讲述中国商界精英故事为目标,以商务专业领域的秘书、部门经理、区域经理、售后服务人员等为身份假设,以正式、非正式语境为场合,设计具有交际真实性、任务挑战性和目标达成度的驱动任务。输出驱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饥饿感”,有的放矢地学习以完成驱动任务。

其次,在“输入促成”设计上,该课程使用多模态资源输入,在活动设计上遵循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将文本、音频、视频、微课等资源以问答、讨论、辩论、演讲、课堂报告、角色扮演等方式呈现给学生,这些资源涵盖了“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徽商”“晋商”“儒商”等为代表的商务流派,以“胡雪岩”“乔致庸”“容毅仁”“霍中东”等为代表的爱国商人,帮助学生选择性学习,并参与其中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最终水到渠成地完成驱动任务,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自信。

经过一个学期的“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教学,共计两个平行班45人参加问卷调查,以来自黑龙江省的学生为主,33人占73.33%,以女生为主,38人占84.44%。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方面,学生普遍认为“产出导向法”能够激发文化自信心(35人占77.78%),能够帮助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39人占87%),能够使她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0人占89%)。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文化自信心方面,呈现出較好的效果。下表为问卷中学生自主意识和文化自信部分量表的得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模式,学生仔细阅读每一条描述语,根据实际感受判断同意程度,并给出符合个人观点的分数。(1=非常不同意   2=不太同意   3=不确定   4=比较同意   5=非常同意)

问卷结果显示,11条描述语平均分都在4分以上,说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实现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综上可见,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与“产出导向法”中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都对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出要求,所以,如何运用“产出导向法”使“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还具有实践价值,凸显了外语课程的通识性。目前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产出导向法”的系统性操作模式尚未形成。虽然具体的“产出导向法”案例很多,但不够系统,导致操作性、借鉴性与指导性都有限,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产出导向法”中“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两个环节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可以促进中国外语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外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毕争.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评价产出目标的达成性[J].中国外语教育,2017(2).

[2]常小玲.“产出导向法”的教材编写研究[J].现代外语,2017(3).

[3]邱琳.“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设计标准例析[J].中国外语教育,2020(5).

[4]文秋芳,孙曙光.“产出导向法”驱动场景设计要素例析[J].中国外语教育,2020(5).

[5]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6]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2017(2).

[7]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

[8]张文娟.“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行动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基金项目:2018年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国际工程语境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与培养研究”(RWSKCX201803);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外语课程‘课程思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GJB1319115),2020年黑龙江大学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外语教学“师生合作评价”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产出导向法驱动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