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2020-03-28周肖肖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7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高校教师幸福感

周肖肖

[摘           要]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许多种,在说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环境污染和社会参与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独立和交互影响。认为社会参与有利于幸福感提升,而环境污染给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带来直接和间接的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环境污染;社会参与;职业幸福感;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7-0034-02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加快,社会的经济形式、相关组织模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东西方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价值的冲突和渗透也在加强,进一步形成了当今价值观多元化特征的大环境。同时,立足我国新时代发展特征,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而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教师中的重要群体,作为创新型人才在产学研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各个高校均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发挥教师的最大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生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教学效果、科研创新、学生培养等具有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为防止形成低职业幸福感→低职业投入→差工作效果→差工作反馈→更低的职业幸福感的恶性循环,研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等对提高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教学和科研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性别、年龄、健康、受教育水平等属于个体微观因素(汪震,2019[1]),而自然环境、社会参与、经济水平等属于外部宏观因素(Diener等,2015[2];邵蕾等,2020[3])。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李平和、朱国军,2014[4]),环境污染和社会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愈发凸显,但极少学者同时关注这两个因素对幸福感的交互作用。本文从环境污染和社会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出发,研究环境污染和社会参与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共同作用机制。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是指由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彭定萍等,2020[5])。幸福感的维度可以划分为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池丽萍、辛自强,2002[6])。其影响因素同样可以划分为两类:个人微观因素和宏观外部因素。其中,性别、年龄、健康、受教育程度、婚姻等属于前者,后者则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社会参与、自然环境等。由此类推,职业幸福感指人们对工作的内外部环境的整体满意度和情感认知。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愈发年轻化,青年教师是高校非常重要的群体,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然而,这一群体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处在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双上升期,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双倍的。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增强对于提升其工作绩效、稳定教师队伍、支持高校发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特征、职业认知与态度、自我评价、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对教师职业规划的自我期望等;外部因素包括薪酬待遇、组织氛围、社会支持与评价、自然环境等(王慧慧,2014[7];俞书平和张莹瑞,2017[8])。鉴于我国自然环境恶化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愈发明显,下文将主要分析环境污染和社会参与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如图所示)。

二、环境污染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已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是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王慧慧,2014;Diener等,2015),具体而言,自然环境包括空气、水、绿化等各方面,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节约健康成本,同时会给个体带来正向的情感体验。本文反向分析环境污染会给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带来的影响。首先,分析环境污染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独立影响。直观上来说环境污染破坏了教师的工作环境,直接给教师带来负向的心理体验。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健康成本提高,从而减少可支配收入,高校青年教师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一线城市,较低的薪酬水平是造成教师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原因(俞水平、张莹瑞,2017)。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成本进一步扩大相对剥削感,进一步降低工作幸福感。其次,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环境污染导致高校青年教师迁移的意愿提升,不仅增加了工作、生活成本,同时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损失了人才集聚的正向溢出效应。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任务重,工作具有创造性,高层次人才的集聚能够带来丰富的科研资源,促进创新思想的碰撞,形成有效的科研成果。环境污染阻碍人才集聚从而降低工作支持,增加工作难度和压力,不利于职业幸福感。高校人员作为高知识层次人员对环境污染的敏感度较一般人更高,因此,这种负向作用更加明显。

三、社会参与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中国居民的主要社会网络从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网络开始变迁到以工作社会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网络。特别是城镇化和网络科技的发展,改变人们以往交往的方式和结构。工作社会网络是中国居民现代社会资本的重要方面,社会资本对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绍蕾等,2020)。社会参与是指个体通过虚拟和实际的与周围他人相互作用,形成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参与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社会参与带来的社会融合和形成的社会资本。高校青年教师在社会参与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个体与社会的融合,降低了本身科研工作的孤独感,获得了社会认同,提升了归属感,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另一方面形成稳定的社会网络,为解决工作问题提供各种途径和方法,降低了工作压力,提升了职业幸福感。同时,社会参与还通过影响薪酬待遇、组织氛围和社会支持从而影响工作幸福感(彭定萍等,2020)。社会参与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减少健康成本,同时社会参与占据个体时间减少其他无谓的消费,提升消费质量。社会参与是形成积极、活跃组织氛围的途径之一,有效的社会参与能够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从而能够让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工作。社会参与不仅带来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等情感支持,还能够提供工作支持从而有利于工作顺利完成,提升职业幸福感。

四、环境污染和社会参与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的互动机制

环境污染还会降低人们外出活动的欲望,即社会参与的意愿降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网络愈发虚拟化,研究表明,过多的上网时间不利于幸福感的提升,社团式的社会参与形式才更有利于个体幸福感的提升(彭定萍等,2020)。社会参与能够形成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能够形成对工作的各方面的支持,从而有利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特别是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而言,本身就是非常孤独的,社会参与带来的社会支持对降低孤独感和提升认同感及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考虑到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形式便是社会活动。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参与的选择之一可以是环保活动,污染防治主体的社会活动参与不仅带来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同时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工作、生活环境的追求。因此,社会参与可能存在一条比较弱的间接路径,即可通过降低环境污染提升工作幸福感。

五、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对稳定教师队伍、提升工作绩效、发展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社会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基于研究结论从高校制度设计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美化校园环境,以优美的工作环境吸引教师主动加班。良好的工作环境能给教师带来好的心情,提升工作效率,从而改善工作体验。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吸引教师主动地进入校园、处在工作环境中,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高校可以通过美化校园环境来吸引青年教师,稳定教师队伍。其次,优化制度设计激励教师参与社会活动,鼓励教师对外交流形成稳定社会网络。高校可以设置教师教育基金,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支持教师的工作性社会参与,同时丰富教师活动,以非工作性的社会参与提升教师归属感,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教师团队。最后,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对客观因素的互补机制。高校在优化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校园文化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情感追求的影响,通过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积极的组织氛围,满足教师的情感需求,更有利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从而达到稳定人才队伍、激励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促进高校建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汪震.空气污染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9.

[2]Diener E,Oishi S,Lucas RE. National accounts of subjective well- 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2015,70(3):234-242.

[3]绍蕾,董妍,冯嘉溪,等.社会排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认同和控制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2):234-238.

[4]李平,朱國军.社会资本、身份特征与居民幸福感:基于中国居民社会网络变迁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4(6):113-125.

[5]彭定萍,丁峰,祁慧博.如何从个体化走向社会融合: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1):49-55.

[6]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和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27-32.

[7]王慧慧.近十年来国内居民幸福感研究要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6):80-85.

[8]俞书平,张莹瑞.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与提升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17(22):71-73.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高校教师幸福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2008年高考中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