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0-03-28张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2期
关键词:克氏肘关节肱骨

张霏

(河南省南阳市骨科医院 南阳473000)

肱骨髁上骨折为临床常见的肘部损伤,好发于儿童,大多是因间接暴力所致。由于肱骨髁与肘关节相邻,肱骨髁上骨折若治疗不当极易导致肘内翻畸形的发生,影响患者肢体功能[1~2]。目前,手法复位外固定仍是临床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扁薄,前后有冠突窝和鹰嘴窝,闭合复位比较困难,且固定不牢,容易使肘内翻发生概率增加,手法复位外固定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切开复位固定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等优势,在临床应用广泛[3]。本研究对比闭合复位固定和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72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 例。研究组男 20 例,女 16 例;年龄 4~12 岁,平均(6.98±1.25)岁;左侧骨折21 例,右侧骨折15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 17 例;年龄 3~10 岁,平均(6.96±1.20)岁;左侧骨折20 例,右侧骨折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确诊;Gartland 分型为Ⅲ型;单侧骨折;受伤至入院治疗时间在1 周以内;意识清醒;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开放性及病理性骨折;存在神经和血管损伤的骨折;存在精神疾病和沟通障碍。

1.3 治疗方法 完善检查,两组均行治疗,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各观察指标的记录与评价均由一名对手术设计方案以及研究分组情况不知情的医师独立进行。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全麻,协助患儿取平卧位。肘关节放于伸直位,先于C 臂机下行骨折位移矫正,骨折复位理想后,将第一枚克氏针(直径1.5 mm)自肱骨外髁处穿入(跨过骨折线向内侧斜行钻入),穿透对侧骨皮质后固定;再将第二枚克氏针(直径1.5 mm)于肱骨内上髁处穿入(从内侧向外侧穿入经过外侧骨皮质),与第一枚克氏针呈约10°夹角,钻出对侧骨皮质固定。C 臂机透视,检查两枚克氏针是否交叉穿过骨折线上方,确认固定满意后结束手术。研究组采用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术治疗。全麻,协助患儿取平卧位。在保护神经和血管的前提下,于肘部前侧骨折处作一橫切口(长2~4 cm),经肌肉间隙进入,暴露骨折部位后将骨折断端血凝块、软组织等清除,然后游离骨折端,牵引前臂,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骨折复位理想后在切口处经皮向内斜行置入克氏针(直径1.5 mm)固定骨折端,并在肱骨内侧髁处作一小切口,置入另一枚克氏针(直径1.5 mm)与外侧交叉;于C 臂机辅助下确定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再将克氏针尾折弯埋于皮下完成固定;止血并冲洗伤口,逐层缝合。两组均肘关节中立屈肘石膏固定(于术后4 周去除)。术后1 周X线复查骨折断端是否移位,于石膏去除后开始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根据患儿实际情况于术后4~6 周拔出克氏针并继续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1)术后6 个月对两组患儿肘关节活动度进行测定,包括背伸角度、屈曲角度、旋前角度、旋后角度。(2)术后6 个月对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参考Flynn 功能评估标准):优,携带角以及伸屈功能丢失不超过5°;良,携带角以及伸屈功能丢失6°~9°;可,携带角以及伸屈功能丢失10°~15°;差:携带角以及伸屈功能丢失超过15°。(3)记录两组患儿术后6 个月内并发症(肘内翻、尺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克氏针松动)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肘关节活动度比较 术后6 个月,研究组背伸角度、屈曲角度、旋前角度、旋后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肘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1 两组肘关节活动度比较(°,±s)

组别 n 背伸角度 屈曲角度 旋前角度 旋后角度对照组研究组36 36 t P 6.20±2.12 8.12±3.89 2.600 0.011 120.25±10.67 140.23±12.29 7.366 0.000 72.56±2.57 79.34±4.24 8.205 0.000 72.35±4.36 80.47±6.52 6.212 0.000

2.2 两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术后6 个月,研究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6 个月,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4~5]。现阶段,该病治疗方法主要有闭合复位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等,其中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是临床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该治疗方案的优点包括:(1)能够在C 臂机辅助下根据透视情况对骨折进行复位,操作简便;(2)医疗费用相对来说较为低廉,容易为患儿家属所接受[6~7]。然而其缺点也不容忽视:(1)需要反复复位,也不能完全确定固定是否牢靠,术后易出现复位丢失,如果复位或固定不良,极易导致肘关节僵硬和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8];(2)X线辐射较多,反复复位需要在C臂机下操作,术者及患者面临辐射损伤风险。

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与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对比存在潜在的优势,但是手术入路的选择是否恰当可能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影响,如不恰当会导致肌肉挛缩或者是内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的恢复。肘前侧小切口入路能有效避免对组织神经的损伤,保护患肢关节的软组织。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 个月,研究组背伸角度、屈曲角度、旋前角度、旋后角度大于对照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主要为: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能够在清晰观察患处血管和神经的同时,更好地将骨折部位充分暴露,避免造成相关损伤;骨折复位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最大程度地保障骨折端的稳定以及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更好恢复;另外,切开复位能够清除淤血,减少肿胀,使软组织内的压力降低,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综上所述,肘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克氏肘关节肱骨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钢板内固定与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胳膊肘僵硬是咋回事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右肱骨巨大骨囊肿1例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
铰链式外固定器重建肘关节稳定性的进展研究*
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性肘关节脱位临床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