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对策研究
2020-03-27陈云尚
陈云尚
摘要: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人数较多,对该群体的援助帮扶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难点,本文从高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探索对该群体的援助路径,使援助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对策
一、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从2019年开始,高职院校将扩招100万人,面向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这样一来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将逼近或者超过400万人。如此巨大的就业群体中蕴含着一个找不到工作或者不工作的就业困难群体,这个群体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经济条件差、生理残缺、冷门专业、自身能力弱、性别歧视等。政府和高校十分重视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但是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一群体数量还是比较大,对该群体的援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专业课教育方面。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快,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周期通常为三年,一些专业在设置的时候是依据市场需求而设立,但是三年过后可能就不是市场需要的专业了,或者有的高校为了招生数量设置新兴专业但是没有相应的师资,造成毕业生质量不符合市场的要求。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一些学校受学校面积、资金和师资的影响,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很难建立起来,课程内容还是以理论为主,和实践脱节。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已经使用十几年了,但是因为该专业没有参与“行动计划”或者其他“项目”所以学校无法为其提供配套资金,导致设备不能更换,给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就业教育方面。通过调查问卷显示,超过三成的学生对就业地区和就业行业没有目标,说明一大部分学生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清晰。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并没有重视,教学方式还是采用大班授课,师资一般是辅导员或者思政课老师,所以在帮助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作用非常有限。
(二)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涌进人才市场,给用人单位提供了较多的选择,用人的门槛不断被抬高,有的单位只要男生,有的单位要求工作经验,有的单位专科生能满足要求却招聘本科生等不合理现象频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就业。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招聘网站层出不穷,确实为毕业生搭建了务工平台,但其效率并不高。
(三)家庭层面存在的问题
来自家庭经济困难和没有政治背景的学生,家庭的环境给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些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恐慌、自卑等心理。很多这样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之后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不能给予学生经济、政治方面的资助,再加上负面心理的困扰,这部分学生在和其他人竞争同样的岗位时很难胜出,多次的失败之后将会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之路。
(四)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普及化阶段,但是一部分大学生的求职心态还是精英阶段,就业预期和现实有较大差距,这部分学生难以放低姿态去求职。还有一些学生把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缺乏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人为的收窄了就业渠道。更有甚者在校期间不学习,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就连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信刊发了《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的文章,充分说明这部分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途径
(一)结合“三教”改革做好就业援助工作
高校要从“三教”改革入手,全方位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教师方面,可以由学生工作部牵头,定期的请专家或者企业家对本校负责就业的教师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及时掌握一手市场咨询,针对就业困难群体不同情况拟定单独就业方案帮助其实现就业。教材方面,各专业应当依据专业特色,编写相关教学材料,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方面,改变以往大班授课形式,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小班授课形式,让学生在实操中理解并掌握就业技巧,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二)构建现代通信平台开拓就业渠道
当前,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普及,各种APP大行其道。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尽快利用这一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开发相关软件,与政府劳动就业部门、招聘网站、企业对接,及时准确的向毕业生推送招聘信息,为提供就业工作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同时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为就业困难群体答疑解惑,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处理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此精准的服务势必会提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率。
(三)加强心理辅导,助其心理健康发展
负面的心理问题多产生于家庭的影响,所以负责就业的老师一定要与就业困难学生的家庭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他们克服负面心理,树立正确的三观。就业部门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岗位,让他们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工作也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让学生本人和他的家人感受到援助的温暖。经过长期的锻炼,就业困难群体慢慢地就会转化为非就业困难群体。
(四)提升学生就业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生活习惯不规律、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不足、组织协调能力欠缺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负责就业的老师首先应当帮助学生把注意力从手机、电脑上转移到学習和工作上,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然后,专门为他们开设就业课程,帮助他们学会写求职信和公文、语言表达、衣着搭配等求职技能。最后,鼓励他们大胆求职,并且及时跟进,帮助他们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补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