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哈《36首赋格》的创作风格与创新性研究

2020-03-27

新闻爱好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赋格调性音乐创作

雷哈是波西米亚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及理论家,其作品较多,涉及多种体裁,更擅长写作室内乐,擅长用对位法创作,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学院气息,缺乏自然及灵活性。主要作品有钢琴曲《变奏艺术》及《36首赋格》等,其中《36首赋格》的艺术风格最为突出。所谓赋格,主要是指音乐创作中的一种对位法,创作复调的一种手法,具有四声部、三声部和二声部等,在不同声部中反复出现一个单音旋律是其主要特征。赋格作为理论早见于1330年,为重复应用相同音乐素材进行的模仿。亨德尔时期,赋格创作得到提升,巴赫时期已居于巅峰。赋格主要分为展开部和呈示部两部分,呈示部是在主调某声部首次单独进入主题开始,而后在下属调或属调的第二个声部模仿主题进行答题,第一主题同答题的对应部分为对题,答题与主题均在声部中依次进入。展开部分再现部和中间部,于主调平行调进入,以倒影、缩小、扩大等手法进行创作,进入次数无具体规定。正如孙志鸿在其《雷哈36首赋格创作研究》一书中所言,雷哈的《36首赋格》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为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36首赋格》的创作风格

(一)古典和浪漫风格的二重性

雷哈长期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受此时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响较大,其作品中浪漫主义气息较为浓厚。同时,雷哈也一直努力学习探索古典音乐激发,情感表达较为理性,比较倾向于古典音乐中的和谐对位,这也成为其音乐创作的追求。从整体上来说,其《36首赋格》中古典主义风格更加厚重,且在结构及和声方面得以拓展。

正如《雷哈36首赋格创作研究》一书所写,在赋格结构平衡及和谐对称方面,《36首赋格》的古典风格更为典型,古典音乐思维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赋格较强的逻辑性及优美性。雷哈在其作品创作中非常注重赋格各部分的和谐对位,各部分间的结构较为对称和平衡,并以和声语言的丰富性展现其结构的鲜明化,使功能不同的次级结构对比也更加清晰。雷哈在其音乐创作中,不但保持了赋格结构中的古典平衡及对称,还适度拓展了曲式及和声。在和声语言层面,《36首赋格》的和声语言具有结构骨架及明确调性的作用,并具有描绘及造型的特征。其扩张调性的和声写作及半音化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并對当时音乐的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这种音乐蕴含了民族乐派和浪漫派的和声音响。雷哈在音乐创作中融合古典曲式与赋格结构,广泛吸收了同时代较为成熟的结构形式和器乐体裁,在赋格结构中巧妙地融合了多元化的曲式结构,赋格的表现力更加凸显。

(二)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融合的风格

雷哈在其《36首赋格》中还体现了民族主义、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融合的风格,尤其是浪漫主义同民族主义的风格,表现得更加突出。《36首赋格》中运用了半音化和声,半音化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和声语言。在调性扩展方面主要是利用副下属和弦和引入副属的方式来实现,甚至以离调模进的方式实现。

同时,在《36首赋格》中引入了交替调式和弦模式。雷哈通常利用阻碍来引入交替调式,在确保和弦功能基础框架的条件下使其色彩变化更加丰富。

此外,民族主义及浪漫主义风格还体现在其变和弦及意外进行等的应用。《36首赋格》中应用的变和弦主要为属变和弦、下属及尾声变和弦等,在第六首赋格的尾声中使用了意外进行,使色彩变化更加丰富。此意外进行是基于保持声部共同音和其他声部半音化基础上的,利用临时主和弦的一些省略来实现。

当然,引用民间歌曲主题是《36首赋格》的一大风格特征。巴赫钢琴曲的主题多是抽象化了的格言式主题,其在内容刻画及情感表达方面都比较内敛。但是《36首赋格》的主题性格及类型则更加丰富,不但有抽象化的格言主题,还有特定内容描绘性的主题,更是有民间主题的存在。这些主题内部都避免了动机结构,采用的都是平衡双句体式的对比乐段,旋律上更加强调歌唱性和自然音,调性变化比较少。也有部分赋格中用了极具变化的装饰音,使音乐更加活波欢快。

二、《36首赋格》艺术的拓展及丰富

(一)结构的融合拓展

《雷哈36首赋格创作研究》一书指出,雷哈《36首赋格》的创作风格非常独特,其在赋格结构、体裁等方面进行了极大的扩展及创新。在赋格结构方面融入了其他音乐结构,使乐曲的奏鸣原则及曲式都发生了变化。奏鸣曲式是贝多芬开拓的,雷哈对赋格结构不能较好地展现矛盾冲突比较了解,为突出赋格矛盾冲突的表现,雷哈采用增加主题的方式来展现矛盾性,扩展了赋格平面,但并未对赋格结构进行本质改版。所以,雷哈创造赋格时融入了奏鸣曲式,使赋格具有了表现矛盾充分及斗争的可能性,此具开创性的尝试性创作不同于贝多芬晚年在奏鸣曲式中整体运用赋格,赋格仅是奏鸣曲式的内容之一,并未从本质上改变赋格的结构。然而,雷哈在赋格中融合借鉴奏鸣曲式,使赋格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贴近奏鸣性,这种可能性得到拓展。雷哈在赋格中吸收变奏曲,将三重赋格同变奏曲紧密结合,取二者之优,进而展现了此结构融合的美妙。当然,此赋格变奏先于一段主题群开设,而后一步步复杂地装饰旋律,通过装饰音来保持其和声的规律性,这不但能够取得统一,也可保持音乐的逻辑性及趣味性。虽然变奏的赋格非常短小,但其对特定情感体验的表达却非常充分,这种对无调性的探索及结构融合,为此后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启迪后来者更加深入地去扩展。

在一些世俗歌舞音乐表现中,回旋曲是其常用的结构,许多古典套曲常作为表现内容及对比性的乐章而应用在套曲结构中。在雷哈的《36首赋格》中,其以赋格三部性原则融合回旋曲原则,重构了新的音乐结构,这种音乐结构对主题循环比较重视,而对矛盾冲突及对比不太重视,两个插部也是利用主题材料的间插段来实现的,所以,此音乐结构具有早期回旋结构中主部、插部和插部的对比性不高的特征。当然,雷哈的《36首赋格》所用的三部性赋格主要采用了主题展开,引入了新主题、织体形态及调性等方法,形成了对比性较强的中部结构。在第三十二首赋格中,显示的是二重赋格,而其第一呈示部是单三部曲式A部的再现,第二呈示部则是B部的呈现,利用第一主题与主题对比性格的结合、双调性(局部)及调式色彩变化、整体复对位等构成了三部曲式的展开——对比中部,而此中部又是同时进行陈述的,彰显了复调写法的优点。《雷哈36首赋格创作研究》一书认为,雷哈的《36首赋格》中赋格结构更加丰富,融合了多种结构方式,而非简单的风格及主题性格的模拟,赋格结构中融入了一些非复调曲式的程式及基因,此赋格同其他音乐体裁间的互文特征确保了赋格的特征,使其表现空间得到拓展。

(二)赋格体裁及答题形式的创新探索

雷哈的《36首赋格》中,赋格形式同其他体裁的结合拓展了其体裁,使其发展趋向于套曲形式,与赋格结构融合一样,赋格同其他体裁的融合也打破了单一复调结构的限制,其表现空间得到拓展。《36首赋格》第十四首为幻想曲,其呈示部主题的进入点为主——属调上,而速度对比、主调陈述、八分音符及高度半音化等都凸显出幻想曲的特征。同时,其调性思维更加复杂,且具有个性特征,《36首赋格》中发展主题及呈示主要是三度调性关系,这种调性思维的拓展充分展示了其调性色彩的丰富性及其创作的个性化特征,更彰显了音乐自由性的特征。

《雷哈36首赋格创作研究》中认为,对赋格呈示部的探索使雷哈尝试了答题的新方式。雷哈在《36首赋格》中的答题方式主要有八度、三度、变奏性及三全音调性等答题方式。在第二首赋格的主题进入的前三次都应用了F调,采用了八度答题方式,但却对音区进行了变化。在第五首赋格主题进入的前两次均在G调内,也是八度答题。第十七首赋格的主题较為短小,进入的方式是紧接主题群,二次八度答题构成稳定感后消弭了上四度答题。第十九首赋格主题进入的前两次也形成八度答题,但二次进入时通过异调配置方式改变了音级属性,从而构成主题进入变化。在第二十八首赋格和第三十三首赋格中,其主题进入的前两次均是八度答题。可见,应用八度答题是雷哈《36首赋格》的主要特征,这种答题方式能够加深主题轮廓,主题调性更加稳定。

三度调性答题也是雷哈《36首赋格》的常用答题形式,36首赋格中有9首赋格的局部或整体采用了三度答题或三度调性的主体进入。如在第二十一首赋格的呈示部,其主题进入为C调,答题进入则由A调始,第三次主题进入则在F调,第四次在D调进入,这四次的主题进入调性关系均是三度调性。在第二十二首赋格中,主题从A调始,由C调进入答题,第三次答题进入则在E调,而后在G调完成第四次进入,在bE调完成第五次进入,此主题进入展现出的调性关系均为三度调性。不过三全音调性答题不同于三度调性答题,其为最远调性关系,主题由A调进入,bE结束,但答题却与主题进入相反,由bE始,结束于A调。在bE调与A调间仅存在一个相同音级,因此其能够形成较为突出的新鲜感和紧张度,而这种新鲜感及紧张度又是其他调性关系所无法达到的。此外,变奏答题方式是自由倒影方式进行变奏发展,这种答题与主题的关系一直保持着,且以五度调性的规律移动同对题变化相结合构成赋格的展开。

总之,《雷哈36首赋格创作研究》一书为了解和探讨雷哈音乐创作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雷哈《36首赋格》对音乐创作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艺术风格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雷哈是古典主义时代的音乐开拓者和创新者,其作品风格融合了较强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其赋格创作技术为赋格的全方位开拓和迈向浪漫主义打开了通道。

(课题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基于艺术教育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研究”,编号:132400410756)

(韦民/硕士,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赋格调性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