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融下语言的融合与发展研究
2020-03-27
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不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更为复杂、多元和不确定,有时候在经济达成深度的合作时,语言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仍然激烈。正因为此,全球化语境下语言和文化的多元融合研究能够有效探索语言文化全球化发展的高效模式,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由张彤编著的《语言交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6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从理论探究与建构的角度深入分析总结了不同语言的交融情况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因素,从而在专业理论的定量、定性研究中为语言规划提供了专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语言交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书根据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划分为六章:第一章从现象归纳为切入点阐述了语言接触和交融背景下的语言变化、语言类型和哲学透视,提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语言研究构想;第二章综述了语言交融视阈下19世纪以来国内外语言学的理论架构情况和语言交融研究,为语言交融的现代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统计并分析了现代汉语常用汉语中的外来词;第四章重点分析并总结了语言交融的影响因素,包括结构因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等;第五章归纳了语言交融研究的相关启示,包括语言优劣论的证伪、语言政策的应用、语言竞争的影响等;第六章在全书的分析归纳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语言交融研究的现有结论和不足之处,推进了全球化语境下语言交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发展。综合该书的论点和分析,笔者认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融合和发展是时代背景下各项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展现了语言之间的共融可能性,也展现了语言交融过程中的竞争现象。
一、语言融合与发展的现象分析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语言沟通越来越普遍,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形式、意义和价值取向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和趋同现象,文化的交融和语言的融合成为时代之必然。
在语言融合与发展中,出现了以下两大类语言互补、趋同和统一的现象:第一类是外来词的翻译传播。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日益广泛,覆盖了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官方或大众自觉的翻译形成日益广泛,由此出现了大量音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的新词或外来词,将其融入本国本民族的语言之后,这些新词和外来词又被广泛传播,逐渐成为社会认同度高的词类。在我国汉语词汇中,“社会主义”“民主”“丁克”“绿色食品”等词汇其实都属于外来词汇。第二类是不同语言的混用。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语言的融合不再只局限于某一种语言的应用规则和应用方法,不同的语言可能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当中,形成意义的连贯互补,比如我们常用的“卡拉OK”“X射线”等,这类词语兼顾了两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在保证交流顺畅的同时,也让表达更加简便。
二、语言融合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是语言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语言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繁荣发展而发展的,它的词汇、语法、语篇结构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交融现状,语言需要不断引进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壮大自身,由此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互补交融的情况。社会不断进步,新生现象、事物、理念都在不断壮大,为了满足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语言需要从自身的语言规律出发丰富自身的内容、结构和形式,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语境下,语言不仅会依从本民族语言交流的需求来进行丰富,也会依从其他多元文化交流的需求来进行丰富。基于此,语言逐渐开始以开放性的发展模式不断引进其他语言文化中适合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部分,从而对自身的语言词汇、语法和语篇进行合理的丰富和补充。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融合与发展符合语言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有着不可忽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是政治经济的合作交流日益增多,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从政策支持、经济保障、文化促进等角度推进了语言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工具,语言担当了全球化合作发展中的重要媒介功能,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彼此间的文化和信息,国家和地区会调整政策支持、经济保障和文化促进的方法与措施,让语言得以更深入、更便捷地进行交流。以英语为例,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所以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应用广泛。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化发展语境,国家和地区会在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大力发展英语的教育与传播,从而导致本地语言深受英语的影响,吸收或借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语篇结构等来丰富本地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实现英语与本地语言的融合与发展。
第三是网络信息时代现代新旧媒体的传播效率与推广质量不断提升,语言文化的大众化发展覆盖面更加广泛和深入,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逐渐趋同,促进了大范围内不同语言的融合发展。网络时代促进了全球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人们的语言、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可以在网络世界形成共享,进而逐步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社群。在网络社群的沟通交流中,网络语言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从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融合发展状况来看,网络语言是语言融合与发展中重要的、活跃的组成部分,与其他传统语言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语言的内容、形式和结构,让语言的融合和发展能够更好地顺应并满足信息网络时代的语言应用需求。
三、语言融合与发展的策略分析
第一,坚持汉语语言的独立性发展道路,保持汉语语言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坚持汉语语言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是现代多元文化交融语境下汉语融合发展的前提,也是不能动摇的民族文化基石。首先,语言的独立性有利于传承和传播本民族文化体系,促进以中华语言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增强语言和文化的凝聚力。其次,语言的规范性有利于语言融合与发展的有序展开。一般来说,无序的语言融合状况非但不能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与质量,反而会造成跨文化沟通的障碍,比如现在的社群划分越来越细,不同的圈子往往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多种语言相互交杂混用,如果把这些都纳入到语言融合与发展的体系当中,那么语言的实际应用将障碍重重,人们需要不断打破不同的圈层壁垒才能够顺暢地进行沟通。最后,语言的系统性,在促进汉语语言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应当将汉语的语言规则与发展规律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系统的科学发展出发,逐步推进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融合与发展,保障语言系统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如此,汉语的发展与传播才能够更高效、更高质。
第二,善用汉语语言融合与发展的交际策略,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中,汉语表达可以采用开放、灵活的语用交际策略,提高跨语言文化交流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多种语言的融合发展。汉语语言的融合与发展需要经历从现象到理论的过渡,也就是说,在汉语语言融合与发展的初期,人们应当注意实践的应用和现象的积累,在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语境中,根据现实的需要善用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语用交际策略。比如现在常见的语言沟通模式“sorry,你还ok吗?”这种混用虽然不规范,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是可沟通的,能够给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都带来一种语言文化的亲切感,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
第三,从理论研究与语言发展的角度探索语言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将符合汉语语言规律与结构的语言交融现象融入规范用语当中,丰富汉语的内容、形式,增强汉语语言自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提升汉语语言的国际影响力。汉语语言的融合与发展不能只停留在现象层面,它需要以更加专业、规范的方式将语言融合的成果纳入汉语语言的创新发展体系当中,让汉语语言获得语言生命力的延展。此处还是以“社会主义”“民主”“绿色食品”等外来语融合词汇为例,它们已经成为汉语语言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不深究其来源,人们很难发现它们不属于汉语的原生体系,这说明符合汉语语言规律、结构、社会需求、社会习惯的语言融合成果是能够被规范化地纳入汉语语言体系中去的。基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要想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开放性、通用性和影响力,推进汉语语言融合的专业化研究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该书的过程中,对多元文化交融下语言的融合与发展所作的分析与总结。笔者认为,多元文化交融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语言接触和语言融合现象已逐渐成为时代中常见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媒介传播因素、社会因素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共同增进了不同语言文化的融合广泛度和深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接触和融合不是一种语言完全取代另一种语言,而是两者相互交融,在独立并存的同时产生一部分交叠共融的语言部分,实现了异与同的并立和统一。总的来说,语言的接触和融合符合当下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需求,为全球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科学、教育、制度等交流活动提供了方便,尤其是对汉语传播推广来说,它是一次重要的语言发展机会,汉语应当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主动地融入语言的融合当中,在保证汉语独立性和规范性的同时,更多地与世界其他语言文化展开广泛且深入的对话。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纳西语中汉语借詞研究”(编号:2018JS611)成果之一]
(胡拓/硕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