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的节日
2020-03-27叶弥
活着真好。眼下出行受到限制,但生活基本上一切照旧。
2020年2月8日,中国人的元宵节。一大早,朋友们就在手机里互道节日快乐。喜鹊站在屋顶和树梢上,神气活现地鸣叫,在安静的环境里,它们的声音格外嘹亮,仿佛锋利的小刀切割着空气。这些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空气好像干净了不少,淡蓝色的天空,有些水汪汪,感觉到今年夏天会重新见到萤火虫了。当然萤火虫依靠的是土壤而不是空气。小院子里的牡丹们,枝条上都萌出了红色的新芽。春暖花开的日子不远了,战胜疫情的日子也不远了。
菜场里依旧丰盈,应有尽有,价格还算平稳。只是猪肉贵。昨天猪排34元一斤,过节,就涨到了45元一斤。往常随便买一把蔬菜,摊主都会大方地赠送几根青葱。从疫情开始,这个人情没有了,讨要的话,会给一两根。
中午,駕车进城,去父母家里送口罩。我住的小区,2月4号开始限制进出,出门拿许可证,进门测体温。小区外面的村子,也是这样做了。昨天我收到居委会通知,每户人家一个星期只能出去一次购物,两个小时,同行者不超过两人。我今天去了父母家,再要出去,就得下个星期。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父母亲家里了。中国人重人情往来,往年的正月十五少不得亲朋好友来来去去。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结束了。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狂欢,光是吃饭、外出游玩这两项行为,就能产生无穷尽的细节,可圈可点,可供回味。今年没有那么多俗世生活的细节。疫情的持续,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产生,还没来得及相信,起码有一半新闻被辟谣的声音代替。当你想知道辟谣的声音是不是正确,对不起,已经有新的新闻了,有待进一步证实其正确或被辟谣。你信还是不信,都是一个问题。仿佛全中国都卷入了一个制造新闻的机器里。不管是谣言还是真言,此时的特点是,没有窃窃私语,都是高谈阔论。没有畏缩退却,都是掷地有声。有时候让你不得不信了谎言,谎言似乎就成了真理。但是假的真理不要沾沾自喜,它很快就被翻篇。又有新一轮的真言夹杂着谣言出笼。看着每天那么多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不禁发出疫情时期的感叹:真理啊真理,请你多待一会儿,慢些走。
绕城高架路上空空荡荡,开到父母亲的小区,起码比往常少了二十分钟。我停在小区外面,没有下车。母亲出来取了口罩,我就回家了。下午待在家里,小睡一会儿,然后写作。今天阳光灿烂,春意盎然。活着,生活依旧,离武汉六百公里以外,看不到生离死别,并不等于幸福和轻松。二战时,希特勒轰炸伦敦两个半月期间,超过4.3万伦敦市民死亡。伦敦市民除了沉着应对外,读书唱歌,甚至去舞厅跳舞,平静地过着日常生活,体现人类在死神面前的尊严和力量。虽说我喜欢英国人对待苦难的方式,但疫情当前,还是无法做到镇定自若。焦虑、空虚,一夜一夜地失眠,好像只有失眠才配得上现在的心情。
晚上,在小区里绕着圈子散步。围墙外面,街道四通八达,灯光铺了一地,但空无一人,连狗猫都没有。忽然传来元宵节的爆竹声,打破了冷铁一般的寂静。屡禁不止的爆竹在这个时候听来,竟然有了一丝可爱。以前听到爆竹声,至少是隔阂的。现在感同身受,听出了里面活着的愿望。本想今晚上去太湖边看看夜里的芦苇,看看平静的湖面和月亮。但是不能出小区了,只能叹一口气,遐想。
遐想春暖花开时,病疫已退,那时候我们如何重建?如何原谅?如何反省?如何铭记?如何忏悔?勇敢者的牺牲,是否会换来全社会对美与爱的追求?浮躁和喧嚣,会不会减到最少?
终极问题是:人类能否证明,地球需要人类?
现在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待在家里,安静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为武汉祈祷,为出征武汉的勇敢者们祈祷,为善良的李文亮医生祈祷,愿他在天堂里延续他的梦想,继续关爱人间。
这就是2020年的元宵节,我的家乡一片寂静。大家迟迟地起床,早早地安睡。这个节日那么短暂,它缺少节日的形状,缺少俗世生活的种种细节,满世界的热闹都退到恐惧升起的地方……这一天,几乎留不下记忆,只有清风拂过。但是我们还有明天,许多人已没有明天。
2020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叶弥,本名周洁。1964年6月生,苏州人,祖籍无锡。1970年随父母下放至盐城阜宁县,1978年返回苏州。1994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成名作《成长如蜕》。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天鹅绒》《亲人》《钱币的正反两面》《桃花渡》等,长篇小说《风流图卷》《美哉少年》。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所著作品译介至美、英、德、法、日、韩、俄罗斯等国,现居苏州太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