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及病原菌分布
2020-03-27卢庆弘蒙法科
卢庆弘,蒙法科
(崇左市人民医院骨科,广西 崇左 532200)
表1 不同入路脊柱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株(%)]
目前临床关于脊柱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多集中在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干预等方面[1],而关于切口感染对血清IL-6、PCT、IFN-γ、TNF-α表达影响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本院行脊柱外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其血清IL-6、PCT、IFN-γ、TNF-α等炎症指标的表达变化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旨在为其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3月-2018年10月本院行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63例,作为感染组;另随机选择同期术后未发生感染的70例患者作为未感染组。感染组中,行前路手术者36例,为感染组1;行后路手术者27例,为感染组2。感染组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中相关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单节段损伤;(3)年龄18~80岁;(4)符合脊柱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免疫系统疾病;(4)既往存在脊柱感染史。
感染组中,男41例,女22例;脊柱退行性疾病26例,脊柱外伤24例,脊柱畸形8例,其他疾病5例;采用前路手术36例,后路27例。未感染组中,男46例,女24例;脊柱退行性疾病29例,脊柱外伤26例,脊柱畸形9例,其他疾病6例;采用前路手术41例,后路2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原菌检测
在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部位取分泌物置于无菌试管内,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相关试剂(购于生物梅里埃公司,法国)培养鉴定感染病原菌种类,鉴定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3]中相关方法进行。
1.3 观察指标
抽取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置于-30℃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使用HBS-1096A酶标分析仪(购于南京德铁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检测血清IL-6、TNF-α、IFN-γ水平,试剂盒均购于美国Santa公司;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PCT水平,相关操作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与前路手术相比,后路手术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率显著增加(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感染组患者血清IL-6、PCT、IFN-γ、TNF-α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IL-6、PCT、IFN-γ、TNF-α水平的比较s)
注:*表示两组比较,感染组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
2.3 血清IL-6、PCT、IFN-γ、TNF-α水平对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效能
四项指标单独诊断时,IL-6诊断术后切口感染的特异度最高,为91.3%;PCT的敏感度最高,为89.4%。当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4%,93.5%。见表3。
表3 血清IL-6、PCT、IFN-γ、TNF-α水平对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监测内容。脊柱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若缺乏伤口局部红肿热痛等特异性症状易被漏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严重影响预后[4],故找到能够早期有效诊断切口感染的敏感性指标对患者术后良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不同入路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的病原菌分布无显著差异;但与前路相比,后路手术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降低(P<0.05),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率显著增加(P<0.05)。结果提示,针对不同的手术方式应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由于手术创伤及术后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临床区分术后早期感染致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异常升高与术后炎症因子的正常升高存在困难,导致切口感染易被漏诊[5]。研究表明,炎症因子的表达与脊柱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指标之一[6]。本研究显示,未感染患者的血清IL-6、PCT、IFN-γ、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感染组患者,结合ROC曲线分析提示,上述四项炎症因子水平可作为早期初步判断术后切口感染及感染严重程度的指标[7],对临床早期制定预防性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