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创新
2020-03-26周慧
周慧
摘 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日趋增多的老年人口,催生出庞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对创新社会工作教育、加快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出紧迫要求。推进老年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完善培养内容,是切实满足老龄社会现实需要、创新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老年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 老龄化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4949万,占人口总数的17.9%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与之相应的是我国老年福利政策得到了快速发展,老年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国务院2019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人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养老服务、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全覆盖。为了满足社会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提高养老服务水平,2019年9月民政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将老年社会工作纳入支撑养老服务消费的保障机制,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促使原有的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顺应老年福利政策的发展趋势。本文立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特点,结合老年福利政策发展要求思考如何创新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满足老龄社会的现实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一)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
民政部在2018年12月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上指出社会工作应聚焦民政主责主业,老年人是重点服务人群。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老年人福祉水平的重要力量,老年社会工作开始出现在顶层设计,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参与者。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及老年福利政策发展的新趋势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惠水平的提高、福利内容的增多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享受到更加全面的福利产品,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专业服务者。老年社会工作者是将福利政策转化为实际服务的行动者,是老年福利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1]。纵观福利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和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应处于养老服务事业的基础地位。然而老年社会工作者数量匮乏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短板之一,无法满足全体老年人的现实需要。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以来,我国陆续出台多部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2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是一部推进专业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要以培养开发包括老年人服务在内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重点,但由于涉及面广、概括性强,其并未就如何针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开发培养做出具体说明,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并形成明确的制度框架。长久以来老年社会工作仅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领域,而且在考取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社会工作者中部分是来自民政系统、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在高校毕业后从事老年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数量相当有限。如果老年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缺乏对于工作者能力的系统规划、专业训练和有效督导,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持续发展则会受到进一步制约。由于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老年社会工作者并未全面进入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开展全方位服務,难以充分满足全社会日趋强烈的养老需求。
(二)理论教学亟待加强
传统补缺型老年福利制度强调保障“三无”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如今老年人需要日趋多样,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老年福利政策顺应老年人的需要变化,在福利内容设计上涵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护理、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就业等诸多方面。为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出了高标准,即注重跨领域、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跨专业协作。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教学以生物学、心理和社会学为核心理论,辐射医学、管理学乃至于地理学、环境学等不同学科,跨学科是老年社会工作教育的鲜明特色,然而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理论教学上存在一些缺陷。不同于发达国家专业社会工作诞生于现实需要和社会服务实践,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是在改革开放后出于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发展起来的,突出表现为社会工作教育超前于社会服务实践的特点[2]。这将导致理论与实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分离,缺乏实践经验的理论性研究与缺乏理论研究成果的实务经历并存。大量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多于研究成果的产出,从事理论性研究的学者往往脱离实务,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未能实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其次,老年社会工作研究议题多集中在照料方面,诸如老年宜居社区、适老化环境等近年来新兴领域尚未发展起来,理论研究滞后于政策实践。此外,当前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分布仍不均衡,一些服务项目因问题复杂或受特定环境的限制难以广泛推行如危机干预、临终关怀,无法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全面服务。如何依据本土文化发展具有中国语境的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理论与实务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三)实务训练不足
社会工作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一门专业,实施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必然要以掌握坚实的理论做基础,专业实践又能够反过来促进社会工作者对理论的认知。虽然老年人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人群、老龄社会对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强烈,但相关课程在一些院校被列为选修课或者不开设,意味着部分学生无法接受系统的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教育,不利于实务的开展。例如有调查发现社会工作学生是否接受过老年社会工作等老化知识相关课程会显著影响其老化知识水平和对老年人的态度;并且老化知识水平越高,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越积极[3]。在实践方面,尽管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均有实习安排且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习的现象,原本面向福利对象的专业服务往往变形为实习单位安排的各种行政工作。加之很多教师并无实务经验,难以为学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实习提供科学有效的实习督导。总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健全使老年社会工作无法充分适应当前老龄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路径
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政策发展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基石,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上实现突破,以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多元化服务的紧迫需要,不断提高我国养老服务水平。
(一)制度创新:双向推进制度建设
老年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得益于完善的制度设计,相关的项目支撑、资金扶持、督导培训、课程规划、课程教学及评估奖励等在制度保障下才能更好地实施[4]。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2000年后进入专业化建制期,促成这一时期形成的社会背景是老龄问题的日益严峻及老年人对各种服务需求的增多[5]。在目前学科设置上,社会工作因始终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而成为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与此同时老年社会工作仅仅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领域而存在,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6]。大量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实施,制度保障上的不完善使购买机制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总之,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有赖于宏观的政策规划和制度设计,专业建制的滞后是阻碍社会工作乃至于老年社会工作走向成熟的根本因素,无法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强烈的社会需求驱动着老年社会工作必须实现进一步升级。破解老年社会工作发展难题、胜任老龄化社会要求的根本出路在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通过消除制度设计中的发展阻力为建立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如何推动制度建设这一关键问题上,有学者指出有必要将老年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纳入我国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通过顶层设计、利用行政手段实施自上而下强制性推行,还应实现诱导性制度变迁,由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对社会需求做出评估的基础上实现自下而上的制度推进[7]。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步推进的制度建设路径符合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只有沿着这两条路径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及专业能力与专业队伍建设,才能突破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瓶颈,搭上老年福利政策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在宏观层面上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政策倡导的作用,呼吁或参与相关老年政策法规的制定且积极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立足研究结果为相关部门制定老年福利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和参考;通过彰显专业价值增加自身在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推动顶层设计加快出台有关文件,促进老年社会工作与现行制度结构的有机融合。
(二)模式创新:校地合作培养
与过去单一依赖院校培养不同的是,未来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将面向社会,建立并完善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校教育+地方培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一方面包括本专科、职业类学校在内的各级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应酌情增加与老年社会工作有关的课程开设比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在实习环节加大老年人服务的比重,引导学生开展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实践,为今后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进入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从业者须持续接受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障服务质量。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9年9月民政厅先后遴选了两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着重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为社会工作者开展培训;新入职的社会工作人员需接受由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组织的不少于15天的岗前教育培训。培训基地可以根据老年服务的紧迫需求相应增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项目,为从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支持。既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向老年社会工作领域方向转化,又能够为社会输送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的社会工作者。总之,从院校教育到岗位培训的校地合作培养模式是保障工作者素质和专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
(三)内容创新:跨学科综合培养
具体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关键问题上,2016年2月23日民政部发布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对服务宗旨、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流程、服务管理、人员要求和服务保障等做出规定,对于科学规范、正确引导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行为,保障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指南》特别指出要“推动多学科合作,与其他专业人士相互尊重、共享信息并有效沟通”,明确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包括救助服务、照顾安排、适老化环境改造、家庭辅导、精神慰藉、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社区参与、老年教育、咨询服务、权益保障、政策倡导、老年临终关怀等,涵盖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年议题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实务训练都将表现出愈发显著的多领域融合发展趋势。在美国,以环境老年学为特色的跨学科研究成为新的研究趋势,老年社会工作者从更广阔视角探讨如何打造老年友好的社区环境,协助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8]。《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培育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加快旅游、文化、养生等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打造全域养老服务体系。因此,有必要加大跨学科多领域合作研究的力度并善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和实践,实现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协同供给。此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能够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支撑,社会工作实务又能够完善和促进理论研究;唯理论与实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弥补原有培养内容的欠缺,构建起凸显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提高推动我国老年福利政策不断完善,老年社会工作因此展现出新的发展姿态。在以提升老年人福祉水平为根本目标的老年福利政策发展进程中,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升级,在制度、模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为社会输送足量高质的老年社会工作者。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李希如: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901/t20190123_1646380.html.
参考文献:
[1]刘继同.中国老年福利政策议程与老年社会工作战略地位[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1).
[2]王思斌.走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发展的新阶段[J].中国社会工作,2018(31).
[3]吴如如.社会工作学生的老化知识和对老年人态度之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赵一红.我国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6(1).
[5]窦影.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J].社會工作,2014(1).
[6]罗晓晖.老年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初探[J].老龄科学研究.2014(12).
[7]葛道顺.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变迁中的重构[J].东岳论丛.2012(10).
[8]陈社英、陈佳.全球人口老龄化视野下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J].社会与公益(清华社会工作评论),2018(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大学(威海)2019年校级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目(Y201904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