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养生记》与荣西的“茶禅一味”思想
2020-03-26蔡超
摘 要: 明庵榮西被尊为日本临济禅门的祖师,他一生为日本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将临济宗禅法传布到日本;二是将中国的茶种及栽种技艺传入了日本。荣西撰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茶学著述《吃茶养生记》,主要论述茶的药物性能,而在言及饮茶思想时,则有机融合了佛学的见解。荣西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茶禅一味”思想。
关键词: 荣西 茶 禅 《吃茶养生记》 “茶禅一味”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经》记载:“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1](1)到了盛唐时期,饮茶风习更是遍及全国。775年,陆羽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茶学著述——《茶经》,详细记载了茶之起源、发展、种类、饮茶技艺、茶具等,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可以追溯到日本奈良时代(710—794),传教大师最澄(767—822)由唐朝求法归国时将茶叶带回了日本,然而当时饮茶风习只在日本的贵族阶层、寺院僧侣中流传,饮茶方法照搬唐朝,采用煎茶法。895年,遣唐使制度被废除之后,日本的饮茶风习逐渐衰亡。在日本历史上,真正将茶种带至日本,推动日本茶文化发展的人是明庵荣西(1141—1215)。镰仓时代(1185—1333)初期,荣西两度入宋学禅。1187年,荣西第二次入宋。此次入宋,荣西不仅潜心钻研临济禅法,而且亲身体验了宋代禅寺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1191年,荣西得到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代法嗣虚庵怀敞禅师的传心印后归国,并将携带的茶种播撒到其登陆的九州平户岛上。此后,荣西在积极弘扬临济宗的同时,亦不断地推广种茶技艺和制茶技巧,1211年,71岁的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经”——《吃茶养生记》,荣西在该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茶树的栽种、茶叶形状、制茶的方法及茶的功效等,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吃茶养生记》的基础上,结合荣西的代表性著述《兴禅护国论》,探讨荣西的“茶禅一味”思想。
一、荣西的入宋经历
明庵荣西,俗姓贺阳,字明庵,出生于备中(今冈山县),13岁出家至比叡山受戒学习天台宗。比叡山别称天台山,被誉为镇护国家的圣山。而后荣西又师从千命法师学习密教,受密教灌顶,因此荣西兼通显密二教。荣西得知日本虽早有祖师传禅,然而并未能传承下来,遂产生了在日本兴禅之念,他在《兴禅护国论》(1198)感叹道:“荣西慨此宗绝。”[2](4)1168年4月,荣西入宋求法,同年9月归国,他求得了《天台山新章疏》30多部60多卷,并将这些经书献给了日本天台宗座主明云。1187年,荣西再次入宋,他前往天台山万年寺拜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代法嗣虚庵怀敞为师。1191年,荣西获怀敞禅师的认可后归国。
另外,中国唐宋时期,禅宗盛行,通过宋僧宗赜的《禅苑清规》(1103)可以看出,茶事活动与宋代禅寺的日常行持已经紧密相关。比如,《禅苑清规》中将午后茶汤的活动进行了极为系统的阐述。通过这些记录不难窥视,茶事活动已成为宋代禅林清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荣西赴宋学禅,与宋代禅僧一起起居、修禅,自然对禅林清规体验身受。刘恒武、庞超(2018)对《兴禅护国论》和《禅苑清规》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荣西对宋代禅林清规制度的参鉴和接受,刘恒武、庞超指出:“荣西将《禅苑清规》带入了日本,并在其主持的寺院中推行宋代禅林清规与台密二教固有仪式相融合的兼修禅。”[3](62-66)由此可见,荣西深谙茶事的重要性,《兴禅护国论》中关于其入宋学禅的经历记载如下:
不远万里,航海而入我炎宋,探赜宗旨。乾道戊子岁游天台,供十方学般若菩萨,已而至石桥,拈香煎茶,敬礼住世五百大阿罗汉,寻复本国。
(《兴禅护国论》第五章“宗派血脉门”)[2](10)
《兴禅护国论》一书是荣西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其禅学思想的集大成,在该书中,荣西极力论证了禅宗的护国意义,并以此获得了镰仓幕府的信任,推动了禅宗在日本的迅速发展。在《兴禅护国论》面世的十三年后,荣西撰写了《吃茶养生记》,在详述饮茶功效的同时,力证茶事是修习禅定的重要行持之一,将茶事与坐禅有机融合。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写道:
其以上末世养生法,以得感应录之,皆于宋国有秉承也。”
(《吃茶养生记》后记)[4](398)
荣西在唐之日,见其贵重于茶如眼,赐忠臣,施高僧。古今义同。
(《吃茶养生记》上卷第六章)[4](392)
中国茶与佛教的结合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到了唐宋,种茶饮茶更是深入禅门。在禅门之中,茶事并不只是普通的饮茶,而是培养精神世界,通过品茶达到心静。荣西入宋学禅时就颇得饮茶入定的心得,他指出禅定讲究调食、调眠、调养身心,正好与茶的功效相通。可见,荣西也将茶事作为一种修行法门,饮茶坐禅、修行佛道以明心见性。
二、《吃茶养生记》与佛教思想的结合
1214年,荣西将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献给幕府将军源实朝,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茶学著作,具有重大的文化史意义。《吃茶养生记》由上下两卷和诸论、后记构成,上卷是《五脏和合门》,下卷是《遣除鬼魅门》。上卷从中国古代医学五脏调和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茶的药物性能,兼论饮茶方法和思想;下卷主要论述外部入侵的疾病病因以及如何驱除疾病。荣西在诸论中开门见山地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4](385)可见,荣西提倡饮茶的功效主要在于延年益寿、防病治病。值得一提的是,荣西的“五脏调和说”不仅巧妙地结合了中国的五行思想,而且融合了印度的佛教思想。荣西写道:
肝东也,春也,木也,青也,魂也,眼也。
肺西也,秋也,金也,白也,魄也,鼻也。
心南也,夏也,火也,赤也,神也,舌也。
脾中也,四季末也,土也,黄也,志也,口也。
肾北也,冬也,水也,黑也,相也,骨髓也,耳也。
(《吃茶养生记》上卷第一章)[4](386)
荣西沿用了中国古代医学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论证了五脏调和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强调中国古代医学“五味入五脏”的理论,认为心为五脏之主,而苦入心,因此,饮茶则强心,茶是“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4](385)。在此基础上,荣西进一步将“五脏调和说”与印度的“五方佛”进行有机融合。
肝东方阿閦佛也,药师佛也,金刚部也。
肺西方无量寿佛也,观音也,即莲华部也。
心南方宝生佛也,虚空蔵也,即宝部也。
脾中央大日如来也,般若菩萨也,佛部也。
肾北方释迦牟尼佛也,弥勒也,即羯磨部也。
(《吃茶养生记》上卷第一章)[4](387)
在佛教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正中是法身大日如来佛,南方欢喜净土宝生佛、东方妙喜净土阿閦佛、西方极乐净土无量寿佛、北方净土释迦牟尼佛。这五尊佛代表中、南、东、西、北正方。“五方佛”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统治和管理五方的五方之神。由此可见,荣西将中国古代的五行与佛教的五方布局格式进行巧妙的结合,提出五行、五脏、五味的学说。
在此基础上,荣西在《吃茶养生记》的下卷作了进一步论述:
不顺佛教之时,国土慌乱,百世亡丧。于时有魑魅魍魉,乱国土恼人民。致种种病无治术医明。无知药方,无能救者。尔时持此大元帅大将心咒念诵者,鬼魅退散。众病勿然除愈。行者深住此门修此法者,少加功力,必除病。
(《吃茶养生记》下卷第一章)[4](393)
由此可见,荣西极力论证佛法保护众生,诵读佛经则疾疫消灭、息灾得福、国土风调雨顺、繁荣昌盛。这种佛法护国家利众生的思想与《兴禅护国论》的思想相通,荣西主张佛法与国家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三、荣西的“茶禅一味”思想
“茶禅一味”是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以禅宗的思想境界品味茶的玄妙之后,挥笔写下的一副墨宝。这副墨宝由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禅师传给其嗣法弟子荣西,荣西携带至日本后,代代相传至一休宗纯(1394—1481)及其弟子村田珠光(1423—1502),现珍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荣西将茶种引入日本后,“茶禅一味”逐渐发展成了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何谓“茶禅一味”?“茶”指饮茶、茶道,而“禅”意为“禅修”“坐禅”。“一味”则道出茶文化与禅学思想的共通之处。
“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的著名禅公案“吃茶去”[5](43-51)。这個公案讲述某天赵州和尚问一位僧人:“你是否来过这里?”僧人答:“来过。”赵州和尚便对他说:“吃茶去!”接着又问另一僧人:“你是否来过这里?”僧人答:“没来过。”赵州和尚也对他说:“吃茶去!”这时,在一旁目睹整个经过的院主好奇地问:“为何来过的叫他去吃茶,没有来过的也叫他去吃茶呢?”赵州和尚就叫:“院主。”院主随即回应了一声。赵州和尚对他说:“走,吃茶去!”对于新到的僧人、曾到的僧人和院主三个人,赵州和尚都奉上一杯茶,让他们吃茶去。这三声耐人寻思的“吃茶去”道出了赵州和尚的禅心。“吃茶去”的意义何在?“茶”代表禅心、自性、清净心,来到禅门的人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参禅悟道。慧能大师指出禅的修行法门在日常生活之间,“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6](82)。由此可见,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行住坐卧之间处处有禅机,“禅”就是平常心,不执着,情不附物,排除一切杂念的意思。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广泛流传后,禅师们便把“吃茶”作为一种明心见性、参禅悟道的修行法门。就这样,禅和茶有了直接的联系,禅蕴藏内涵,茶因契合禅意,而成为参禅悟道之载体,茶禅一味,以茶参禅。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将“茶”作为参禅悟道的载体进行论述。《吃茶养生记》上卷第三章《明功能》中荣西引用中国西晋文学家张孟阳的《登成都楼》最后四句诗“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略可娱”[4](390)。张孟阳诗中的“六清”原本指的是《周礼·天官冢宰》的“饮用六清”[7](11),即六种饮料:水、浆、醴、凉、医、酏也。亦称为“六饮”。然而,荣西在引用这四句诗后写道“六清者六根也”[4](390)。“六根”是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曰:“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6](87)佛门常讲“六根清净”,也就是说,如果不被外在一切事物现象所浸染,真如本性就永远自在。可见,荣西认为茶道的本意在于使六根清净。日本近代著名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说道:“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努力使事物单纯化。”[8](245)当一切烦琐的观念被去除后,心灵就归于空,由此可见,茶道与禅的修行法门如出一辙。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的后记中进一步说道:“若人不知己所迷,岂知药性自然用哉。”[4](398)倘若愚迷之深以致毫不自知,试问又岂能领悟茶的药性呢?此处的“茶”与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相通,意味着禅心、清净心,荣西一语再次道出了其“茶禅一味”的思想。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讲道:“自性若迷,福何可救?”[6](11)如果自我本有的佛性消失了,那么又有谁能救你呢?由此可见,“茶禅一味”的理趣在于“禅”与“茶”的有机融合,通过“茶”达到“禅”的境界。“禅”所需要的是清净心,“清净”意味着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清净心”即般若心。
四、结语
荣西是日本临济禅门的祖师,他一生为弘扬禅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撰写了日本第一部禅学著述《兴禅护国论》;将中国的饮茶种茶技艺传到日本,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学著述《吃茶养生记》,为日本茶道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通过《吃茶养生记》,荣西的“茶禅一味”思想可见一斑。到了室町时代,荣西的“茶禅一味”思想被一休宗纯的弟子村田珠光等禅僧继承发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又进一步把茶道平民化,创立了草庵茶道,使茶道普及到平民百姓,并创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促进茶道发展成日本人修养和社交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牛晶轩,编.茶道茶经[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2]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卷80)[M].日本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
[3]刘恒武,庞超.试论荣西、道元著作对《禅苑清规》的参鉴——兼论南宋禅林清规的越海东传[J].宁波大学学报,2018(6).
[4]明庵荣西.日本禅语录(卷1)[M].吉田昭钦,译注.日本东京:讲谈社,1977.
[5]崔正森.茶禅一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3(2).
[6]慧能.六祖坛经[M].尚荣,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7]周礼译注[M].杨天宇,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钱爱琴,张志芳,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7.
本论文为2019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基金项目:明庵荣西对六祖慧能禅宗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该项目主持人:蔡超)
基金编号:J201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