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保护与传播
2020-03-26杨谨瑜
杨谨瑜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但这种资源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因此,在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环境下,需要通过保护和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推动当地的民俗文化发展,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俗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保护 文化传播
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文化品牌的打造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不言而喻,只有加强对文化品牌构建的重视,充分发挥文化在地区和民族中的价值意义,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构建不成熟,影响民俗文化价值的发挥,因而需要当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保护与传播,积极采取策略以推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
一、保护与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现实意义
保护与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保护与传播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
我国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经过长期文化沟通、交流与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品牌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傈僳族的“阔时节”、怒族的鲜花节、景颇族的“木脑节”、白族的“三月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独龙族的纹面文化等。然而,民俗文化种类较多,因此一些人分不清具体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加之有些人为了在短时间内推出本民族民俗文化,盲目迎合当下的某些流行需要,反而使自己的民俗文化变得不伦不类,出现“雷同化”传播现象,使大众对于不同区域的特色民俗文化认知较模糊,影响大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播区域文化品牌能够抓住这个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保证民俗文化的独特性,随着民俗文化品牌效应的扩大,品牌带来的各种文化效应逐渐显现出来[1]。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本只是一个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但经过民俗文化品牌的传播,让这一文化成为这一区域特有的民俗文化品牌;民族节日活动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展示舞台,更是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例如傣族泼水节现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民俗文化亮点。如今,人们提到“泼水节”就会联想到傣族,傣族泼水节已成为西双版纳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名片。
(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依赖于当地的文化资源,而经济发展其实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支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的资源较薄弱,地理优势和科学技术优势不明显,因此,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丰富的民俗文化支持,保护与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无疑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以前文提到的傣族泼水节为例,通过民俗文化品牌的保护和传播效应,这一品牌开始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永动机”,相关文化旅游为当地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2]。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有多种做法,但最可取的是与发展当地旅游业结合起来。随着文化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品牌在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将形成一系列产业和旅游产业链,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完整的链条。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将自己最为特色或者最具传播性的民俗文化发挥出来,构建相应的民俗文化品牌,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
(三)擴大民族民俗文化影响力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较为丰富,但不少民俗文化只是在当地区域内展开,没有扩大影响力,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对于外界来说,民俗文化给人的印象模糊,有时候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并没有具体了解民俗文化特色、价值。比如傈僳族的“阔时节”在没有成为文化品牌之前,只是一个当地的习俗活动,很多外界大众只听过这个名字,并不了解这种传统习俗的内涵和文化。这种民俗文化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这种民俗文化只是当地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但是随着民俗文化品牌的保护,能让民俗文化成为民族地区丰富特色文化的一项,让特有的民俗文化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随着文化品牌的传播,民俗文化随之得到广泛传播,让民族文化影响力在整个文化圈中不断提升。
(四)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发展
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任何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都值得被传承和保护[3]。少数民族中的民俗文化本身经过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发展,有着厚重的文化基础,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播,也是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在发生变化,与之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肯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新变化的产生要有文化品牌的推动。就傣族泼水节而言,本来这种传统节日活动是当地少数民族自发的庆祝活动,用泼水这种形式达到庆祝的目的。随着民俗文化品牌的传播和发展,傣族人民对于泼水节的相关内容和方式都进行了丰富,让泼水节这种庆祝活动带动更多人,让普通大众都参与进来。这样的民俗文化传播是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也是民俗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可以起到增强本民族内部团结、维护本民族利益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保护、传播策略
文化品牌的构建是为大众提供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和其他品牌相比,文化品牌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物质上的享受,而且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上的享受,而前文提到,构建文化品牌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因而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品牌构建的重视。但区域文化品牌构建并不是一句空话就能够实现的,不仅要有决心和毅力,而且要有合适的文化条件,否则文化品牌构建就不能得到接受和关注[4]。因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保护与传播需要经过慎重的考虑、选择及长久的建设,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选择适宜的民俗文化品牌
不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统是不一样的,这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才能建立起与众不同、魅力无穷的文化品牌,如何在众多的民俗文化当中选择适合发展和传播的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打造文化品牌的首要步骤。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往往是在一种民族文化中产生的,但不同民俗文化呈现出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是不一样的,因而要在众多民俗文化当中选择一种作为品牌是非常不易的。在具体选择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时需从如下方面进行考量:首先,要考量文化品牌的意义和特点,确定真正能够体现民俗文化品牌性质和特点的;其次,要考量文化的基原性,选择的民俗文化在众多文化当中必须处于核心或者基础位置;再次,要考量文化建构性。所要构建的文化品牌必须推动当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选择的民俗文化拓展外围要广泛,建构性要强,才能作为民俗文化品牌构建的基础;最后,要考量文化延展性,民俗文化要承前启后,传播民俗传统文化,在未来自我发展。
(二)抓住民俗文化的精粹
文化品牌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有厚重文化沉淀的支持,才能让文化品牌在民族地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文化品牌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因而本身的内涵必须丰富、准确,才能让受众清晰地感受到文化品牌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构建文化品牌时,需要对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精粹进行提炼,从比较分散的文化现象当中提炼出文化品牌的内蕴,让文化品牌向外界传播相应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精髓。因此,构建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选择适宜的民俗文化之后,还应该对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发现其中的内涵,比如在纵向上挖掘民俗文化的根系、文化的起源和含义;在横向上则可以延伸,将这一民俗文化在其他领域当中的表现关联起来,让大众通过一个民俗文化看到当地其他的文化。只有经过提炼,才能将当地的民俗活动、人文景观等进行文化融合,从而形成系统的文化品牌。
(三)明确民俗文化品牌的定位
保护与传播民俗文化品牌一方面是为了推广当地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构建民俗文化品牌时要明确品牌的定位,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让所构建的文化品牌转变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让文化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让消费者选择。所以构建的民俗文化品牌必须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让消费者选择适宜的文化产品。因此,要从民俗文化自身的特点出发构建民俗文化品牌。每个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均有自己的特色,或与宗教信仰相关,或与传统节日有关等,在进行文化品牌定位时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与此同时,加强对消费者进行研究,这是定位民俗文化品牌时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包括消费者自身的理念、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及偏好等[5],要使民俗文化品牌契合消费者需求,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在品牌定位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四)增强民俗文化品牌的关注度
民俗文化品牌不是单方面的构建结果,最终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毕竟其所生产和创造的文化产品是让大众消费的,最终通过各种形式的消费,实现民俗文化品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完成民俗文化品牌的保护和传播。就大众角度而言,一些人其实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需要有专家学者或当地的少数民族引领大众认识和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才能让大众持续增强对民俗文化品牌的关注,民俗文化品牌起到的积极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这是当地在构建少数民族民俗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这些民俗文化都是当地发展的宝物,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开发的重视,建立民俗文化品牌,让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真正走出去,将民俗文化品牌效应转化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带动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朝圣.贵州民族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打造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8):131-133.
[2]刘部寅.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陇南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为例[J].中国商论,2019(17):70-71.
[3]冯菊香.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传播研究:以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1):96-100.
[4]赵妍,裴启航.提升文化传播软实力 加强城乡民族民俗文化对外传播[J].新聞研究导刊,2015(13):34.
[5]王伟萍.论广西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自主选择[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6):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