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内涵解析

2020-03-26张萌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
关键词:故事新编史记鲁迅

张萌

摘    要: 针对叙事类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解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唐雎”这一经典人物形象承载的品质和精神,需要进一步参照其他文本探究。这一人物的多重特征和高贵精神品质解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达到思想和情感的最佳教育效果。

关键词: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新编    鲁迅    史记

《唐雎不辱使命》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其中对于“唐雎”这一形象,《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下》(以下简称“教参”)基本定义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②的正面人物形象。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般重点放在唐雎与秦王的面见过程上,以剖析情节为主。对于《战国策》中塑造的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如果缺少深入的、立体的分析,则会陷入程式化解读的套路,影响学生充分感受这篇文章背后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及其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一贯崇敬的英雄情怀。

一、唐雎形象语言的解读缺漏

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对文本不做深入解读,重视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得不将一大部分精力用于文言词句的疏通讲解,对于人物本身的发掘不及现代作品那样充分、透彻。作为身负外交使命的唐雎,在本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既是人物行为的重要外化体现,又具有令人难以忽视的语境意义,其词句具有表层和深层的信息量与文本意义。例如,唐雎面对秦王的初步刁难,直接用“否”回复,“岂直五百里”指出秦国提出的易地的小小条件,是安陵完全不屑的,完全打消了秦王继续推销其狡诈谋划的可能。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将唐雎的语言由言简意赅、精彩非常的语言弱化为普通的人物对话,缺少对其中重点词句的涵泳咀嚼,更弱化了这篇文本所达到的最高境界,遗失了其最动人心魄的闪光点。

一些教师在授课时容易以教参为纲,参照既有经验形成“人云亦云”的程式化解读。教参中对于唐雎的解读与界定给现实语文教学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框架,指明了唐雎能够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然而,在唐雎与秦王交锋的最后一个“回合”——秦王提出“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天子之怒”,唐雎对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正是全文矛盾冲突的最高潮,教参却仅评价唐雎的话令秦王“威风扫地”“屈服”,似乎只是依靠暴力和无畏压倒了秦王的气势。如果真的仅仅如此,那么唐雎这一形象又与所谓的“匹夫之勇”没有本质区别。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如果仅仅依照教参解读到唐雎的“勇敢”能令秦王“色挠”,尽管不算谬误,但确实是轻视了《战国策》作者赋予唐雎这一人物形象的更深刻感人,甚至在那个“命如草芥”的年代具有的超越时代的人本主义价值。

二、唐雎兼具的形象特征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侠”这一群体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与界定。《史记·游侠列传序》对“游侠”一类人的阐述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③。这一类侠士具有重视承诺、扶危济困、舍生忘死的共同显著特征,身上往往发生过各种传奇故事,是古今作家常见的描写对象。唐雎强调自己尽管一介布衣,却是“士”而非“庸夫”。“士”作为古时候一个低等贵族阶层,又依据其从事工作不同分为“文士”“武士”“谋士”等。鲁迅在《集外集·编校后记》中说:“《DonQuixote》的书虽然将近一千来页,事迹却很简单,就是他爱看侠士小说,因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④据此可知,鲁迅将侠士与游侠在词义内涵上归为同类。在文本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唐雎与司马迁、鲁迅所说的“侠”有显著共性,即具有强烈的是非价值观并愿意决绝地为之献身。同时,唐雎后来为秦王列举的几位“士”——专诸、聂政、要离,均为我国古代闻名史册的刺客,唐雎把自己与三人并称,显然自认为具有著名刺客身上所具备的英勇与武力技能。因此,唐雎又兼具一部分“刺客”的特征。

《战国策》中的一类传奇故事兼具史实记录与文学创作的特征,教参中提到文本中的唐雎与历史上真实的唐雎具有较大差异,关于其见秦王的一些细节不符合史实,故而称其呈现了小说的诸多特点,基本可以作为小说来读。唐雎的事迹又是诸多春秋战国外交故事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活跃于战国时期一个闪耀传奇光辉的群体——纵横家的影子。

三、由“天下缟素”认识唐雎的牺牲精神

教师在教授唐雎与秦王的对话时,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对照,二句结构相同,学生容易得出唐雎的刺杀意图,这便于直接解释后文秦王的“色挠”。其实后续的“天下缟素”同样应予重视,进一步解读若刺杀成功,将以“国丧”的形式实现“天下缟素”,并引领学生剖析感受唐雎在说出这句话时胸怀的自我牺牲的豪情。

唐雎清楚地知道即使自己与秦王同归于尽,也可以共享“天下缟素”的“荣耀”,对于视名节重于性命的先秦士人来说,又何惧之有?

四、唐雎“不辱使命”的难能可贵

唐雎与秦王辩白“天子之怒”与“士之怒”,无疑是文本的精彩华章,唐雎对秦王的“刺杀”意图尽管并未实施,却被赋予极大的合理性,让读者感到唐雎的行为是正义的抗争从而予以谅解支持。

“安陵君”这一人物形象在文本中并没有直接与秦王正面接触,二者在间接往来中已经进行了“交锋”。安陵君针对秦王“以大易小”的提议,回复非常鲜明:“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①安陵君的回答基本决定了唐雎此次外交出使活动的基本调子——尽可能在不冒犯秦王的情况下拒绝易地要求,保住安陵国土。唐雎可以说是安陵君意志的延伸,无论秦王的态度如何,他无权改变安陵君的基本立场。然而这毕竟是一场强弱悬殊的对话,秦王的“易地”只是吞并的借口与前奏,安陵君坚决拒绝后并不能改变其对秦王强大威势的忧虑或者恐惧,因为“秦王不悦”才有了“因使唐雎使于秦”,也就是说安陵君事实上是派唐雎缓和两国紧张气氛,安抚秦王情绪的。这种前提似乎决定了唐雎的外交是一开始就处在劣势的,他似乎只有向秦王乞求怜悯,顺带奉上安陵君的“忠诚顺从”,才能使安陵暂得一线生机。由后文秦王盛气凌人的态度看,这基本上是秦王对安陵使者唐雎的预测。在文本中,唐雎的出场就被放在矛盾沖突集中的极端环境里,是典型的小说笔法,安陵君的出场作用仅仅是衬托后文唐雎的精彩表现。由安陵君的表现和态度也可以清晰地分辨,唐雎此行的目的,绝不是有组织的刺杀行动,与报私仇的专诸三子、鱼死网破的荆轲等又有本质不同。

与其他类似形象比较,更加凸显了唐雎胜利的价值。唐雎在秦国取得的外交胜利,在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大潮流中,仅仅是小小的浪花石子。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同样是在出使秦国不辱使命的蔺相如③相比,唐雎更加无凭无恃。蔺相如身后至少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唐雎身后仅仅是依附日渐衰微的魏国的弹丸之地安陵;蔺相如在秦王嚣张威逼之时,可以借用奇宝“和氏璧”对其进行反击与威慑,唐雎却等于是赤手空拳入秦,面对秦王强势施压,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应变的机智和凛然的牺牲精神。由此看来,唐雎取得了比蔺相如更难能可贵的胜利。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③相比,唐雎并不是以外交斡旋破裂以至于“鱼死网破”式的刺杀为目的,并未做蓄谋已久的暴力袭击准备,同样直面吞并野心昭然的“虎狼之秦”。荆轲仅需要在个人暴力上胜于秦王,以至于刺杀无论成败,燕国都难以避免遭遇秦国大军攻击;而唐雎则要秦王心甘情愿地放过安陵,在此次出使结束之后,换来哪怕是短暂的和平,这需要何其的智慧与魄力。

五、唐雎形象的崇高人文情怀

唐雎能够不畏强权,智对诡辩。唐雎以一己之力,面对拥有百万雄师的当时最强大的霸主秦王,压力可想而知。若非深具勇气智慧、沉稳机敏者,则在秦王发难之时必然一败涂地。唐雎以其大无畏的勇气,在入秦之前,必然已经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心理准备,因此才能在秦王凶相毕露之时瞬间对以“伏尸二人”。用屠杀黎民百姓的“伏尸百万”妄图震慑唐雎,迫使其屈服,然而正如唐雎所强调的,他是“士”而非“庸夫”,换言之能被秦王暴虐恫吓的是“庸夫”,绝非有智慧、有原则、有节操的“士”。同时,“无畏”只是其使命的基石,要说服秦王放弃“易安陵”的企图,唐雎必须同时拥有强大缜密的逻辑及胜过对手的智慧。在秦王步步紧逼的谈话中,唐雎必须在道义上为安陵占领高地,同时又让秦王在政治上甘愿做暂时的让步。

唐雎坚决反对滥杀,舍生负重。他决然选择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他不必伤害任何无辜之人的性命,只要敢于牺牲自己,就能够迫使对方就范。这种在绝境中能够自我牺牲的气概,是残暴傲慢的秦王完全不曾拥有的,大概也是秦王不由发出“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感慨的主要原因。在战国那个天下纷争,百姓处于朝不保夕的战火涂炭的时代,有意识地控制暴力规模,不屑滥杀,显示了非常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思想光芒,也使唐雎最后的胜利更增感人的魅力。

唐雎始终大义凛然,心怀苍生。唐雎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他站在了被侮辱被欺凌的无辜弱者一方。从一开始,秦王就是怀有叵测动机,在“以大易小”的幌子下,昭然若揭的是吞并安陵的政治野心,更是秦王恃强凌弱的霸权本质。安陵作为在秦魏两大国间挣扎求存的小国,先天处于不利态势,必然需要奉行小心谨慎、交好各国的外交政策。然而秦王一方面说安陵君是“长者”,自己没有打安陵的主意(“不错意”),一方面提出要对方交出全部领土的无礼诉求。唐雎在面见秦王时的发言,充分阐释了安陵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立场和决心。在唐雎出使之后,安陵百姓可以暂时免于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获得一定时间的宁静,这是在普通百姓看来最宝贵的,也是文本作者所赞许的。同时,唐雎强调自己尽管是“布衣”,但又是有胆有识的“士”,能看出作者赋予主人公不自傲不自夸,却胸怀天下苍生,甘愿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这既是漫长历史长河中无数英杰一生奋斗的写照,又是作者代表芸芸众生寄予的美好企愿,希望这样的英雄人物能够在人民苦难的关键时刻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在叙事类文言文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需要赋予更丰富的侧面与立体感,需要将其置于特殊环境中展示他的情感、精神和品质。同时,主人公所体现的情感、精神和品质,通常是小说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雎这个人物,不仅具有代表国家出使的外交官员身份,而且兼具扶危济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侠义气概。他面对秦王的强大威势压迫,能够做到“不辱国”“不辱身”,取得面对当时最强大的霸主而“不辱使命”的外交胜利,可以看作小说通常塑造的“超人”型主人公,身负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勇气与幸运。充分发掘这一人物身上自我牺牲的气概及人本主义的光辉的精神特质,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文本意义,实现多维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③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④鲁迅.鲁迅自编文集20集外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⑤干宝.搜神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⑥鲁迅.故事新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胡晓明.中国文论与名家典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罗晓晖.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故事新编史记鲁迅
少年品读 史记
鲁迅《自嘲》句
科幻小说如何让“故事新编”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