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寺庙意象简论鲁智深“侠佛”形象之觉行证果

2020-03-26许文平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
关键词:鲁智深

许文平

摘    要: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集豪侠气与佛性于一体的人物形象,其名字本身就蕴含深刻的禅意。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的人生经历,充分体现了其“侠僧”的人物特征。上应天星,命中驳杂最终却得清净,证果非凡。他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上上人物”。鲁智深整个人生都体现了明末“狂禅”的时代特征,他经历了由豪侠气到与佛家结缘,历经诸多寺庙,破除我执,最终觉行圆满,坐化圆寂,顿悟成佛。

关键词: 寺庙意象    鲁智深    侠佛    觉行证果

一、佛性缘起:五台山文殊寺

鲁达拳打镇关西后,逃难代州,偶遇先前所救的金氏父女,得赵员外助力,前往五台山剃度出家。由此可见,鲁达是由仗义豪侠走进了象征智慧的宗教境地。这也代表鲁达因果相应,机缘成熟,慧根匪浅。佛有别号,曰“诸有情”,即佛性的修持非一成不变的,佛家子弟也非全然的只有佛陀经义,不论世间人情。真正的修持从来都是红尘练心,对世事和世间生灵都有情义。

文殊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也是大乘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的形象是“仗剑骑狮”,代表“仗智慧之剑,杀烦恼贼,做智慧之狮子吼”的义理。《大乘义章》记载:“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1](2076)这与鲁智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有相同的义理内涵。佛教认为,人人皆可成佛,但是一致百虑,同归殊途。每个人的慧根深浅和修行途径不尽相同。佛家讲戒定慧,以得般若智慧为精髓。开智慧才能彻悟大自在本性。一般人修持,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鲁达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持戒,不打坐,却凡事遵从本心而行,身心不受束缚,本心即道场。此也是大自在境界。心无挂碍,究竟涅槃。

鲁智深一生颇有侠义精神,他舍己为人,“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华州救史进”。在大闹野猪林中,鲁智深对林冲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我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2](112)《水浒传》中赞扬鲁智深此种行为说:“最恨奸谋欺白日,独特义气薄黄金。迢遥不畏千里远,辛苦唯存一片心。”[3](68)这突出了鲁智深为朋友两肋插刀,不畏艰难的豪侠气。同时,也体现了佛家“舍己渡人”的精神。

智真长老赐法号为“智深”,名字来自于《法华经》“智深志固”。代表“智慧深远而坚定,达则智深,智深则达”之意。“智慧”一词,是“般若”的意译,《六度集经》将般若译作“智度”或“度无极”。佛家通常说“般若智慧”,意即无穷浩大的智慧。所以,鲁智深的“智”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辈分,而是“智慧深远”,同“般若”等义。在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的道场被赋予“智深”法号,这也是智真长老对鲁智深佛性慧根的認可和期许。有智真长老谶语为证:“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4](50)此句也观照了鲁智深一生的修行经历。

鲁智深在打造武器时,由一百斤到八十一斤,最后到六十二斤欣然接受。这里的工具重量其实也隐含了鲁智深的慧根佛性,《法华经》中有“具足六十二”[5]之语,《梵网经》中有“外道破六十二邪见”[6](190)之说。鲁智深欣然同意其铁杖为六十二斤,意即认可“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进不平人”作为其修行的一部分。

二、破外相、破执念:瓦罐寺和大相国寺

瓦罐寺,原型瓦官寺,是鲁智深在前往大相国寺中所经历的一座寺庙。寺庙破败不堪,如《水浒传》书中所写:“随着那山路行去,走不得半里,抬头看时,却见一所败落寺庙,被封吹的铃铎响。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7](76)瓦官寺在中国历史中非常具有文化意义,曾是六朝佛教兴盛的标志。寺庙有皇权的礼赞,文人墨客的诗歌的加持,曾是声名和繁荣的象征。在《水浒传》中,瓦罐寺充满了兴亡无常,繁荣转瞬之感。因此,对世事的通达,看破兴废无常,繁华与衰败,也是佛家子弟在修行中必经的阶段,即“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子弟对寺庙都有敬畏之心,有时候也执着于寺庙本身的外相之中。鲁智深在瓦罐寺破除了对佛法和寺庙表相的内心执念。瓦罐者,易碎,质地不坚,瓦罐寺由繁荣到衰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寺内风气不正,假修行过多。所以,鲁智深火烧瓦罐寺,寓意了寺中的崔道成、邱小艺等假修行门的不良行径终将结束。火在佛家亦有超度之义,所以,鲁智深破了寺庙作为庄严本体的外相,也讽刺了欺世盗名的假修行们。同时,也破了自己作为修行者本身对于寺庙本身的内心执念,这与“五蕴皆空”的佛家义理不谋而合。

火烧瓦罐寺后,鲁智深来到大相国寺,与瓦罐寺的破败不同,大相国寺“山门高耸,梵宇清幽”,“五间大殿,龙鳞瓦砌碧成行;四壁僧房,龟背磨砖花嵌缝,钟楼森立,经阁巍峨,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木鱼横挂,云板高悬,佛前灯烛荧煌,炉内香烟缭绕。幢幡不断,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水陆会通罗汉院”[2](84),突出了大相国寺外表的富丽堂皇。在此表象之后,大相国寺的僧人亦有以貌取人的特点,如僧人们见到鲁智深长相凶猛,非常惧怕他:“便是弟子们看那僧人,全不似出家人模样。本寺如何安着得他?”其后在大相国寺的菜园中,寺庙的泼皮算计他等,都阐释了在大相国寺奢华的外表下,其内的修行僧人依然执着外相,最终鲁智深火烧大相国寺。

金圣叹评论道:“离了一个丛林,要到一个丛林;未到那个丛林,先得这个丛林。两头两个丛林,极其兴旺;中间一个丛林,极其败落。写的笔墨淋漓,兴亡满目。”[3](50)瓦罐寺和大相国寺的表象虽然截然不同,一个衰败一个奢华,但是其内假修行们异曲同工。许多修行人依旧执着于寺庙表象,阳奉阴违。鲁智深能够认清佛理本质,火烧瓦罐寺和大相国寺,破除寺庙表象,也同时破除了内心的执着,这在鲁智深整个修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鲁智深对朝局的通透的认识,是其对世界破执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鲁智深生擒方腊后,宋江希望鲁智深能还俗,为朝廷效力,光耀门楣。鲁智深回答宋江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清净去处,安身立命足矣。”[2](213)佛家教义常讲清净,“净了去处”说明鲁智深已经在意念上将佛家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这是他证果过程中的证悟。面对宋江的劝说,鲁智深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2](1313)此言语显示了鲁智深已经看破红尘,“要多无用”恰是说明鲁智深对世界的观照从惩恶扬善到证悟化境。

三、觉行圆满,坐化圆寂:六和寺

六和,是佛家术语,《华严经·六和敬章》记载:“六和敬者,谓身业口业意业同戒同见同学。同亦名同利。戒见利既同,身口业复悉同,无有乖诤,故名和敬。”[7](278)“六和”二字是修行觉行圆满的状态。

鲁智深经历半生“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的世间修行后,在破辽成功经过五台山时,他的第一念是拜访师父智真长老,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最终归结到了修行归宿等终极问题:“洒家常想师父所说,俺虽是杀人放火的性,久后却得正果真身。今日太平无事,兄弟权是告假数日,欲往五台山参礼本师,就将平昔所得金帛之资,都做布施,再求问师父前程如何”[2](1180)“本师”和“布施”都代表鲁智深不贪恋红尘,并且从内心深处已经将佛教定为人生归宿,正如作者总结为“一语打开名利路,片言踢透生死关”[2](1181)。

鲁智深见过智真长老后,智真长老对鲁智深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2](1183)听此言后,鲁智深默默无言。由此可见,鲁智深一生都在对世界进行观照,按佛家来说,是经历了世间法的修持,最终又回到佛法之中,这是因果循环,也是鲁智深本人的修行之路。正如书中有诗为证:“谋财致命凶心重,放火屠城恶行多。忽地寻思念头起,五台山上礼弥陀。”[2](1183)

鲁智深能够顿悟得度,《水浒传》中有诸多暗示。如在第三回,鲁智深初入佛门,连三皈五戒都不知为何物,文中却有一段在写他欣赏美景,这也是代表鲁智深心入佛门的第一步。晚明狂禅盛行,佛家诸多经典在描述顿悟成佛时,采用许多比喻,比如见桃花而顿悟,被削指而顿悟,见风月图而顿悟等,无不在宣扬佛家静极生慧,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致虚极,破世间受、想、行、识的执念。鲁智深懂得欣赏美景,将行侠仗义之心空净下来,此为修行的一大进步。其后,鲁智深的佛性由初期的空净之心上升到领悟佛法,在《花和尚解脱缘缠井,混江龙水灌太原城》这一回中,鲁智深问和尚修行出路,和尚答:“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鲁智深一时未能领会其深意,有些烦躁。和尚笑着解释道:“上至非非想,下至无间地。三千大千,世界广远,人莫能知。”又说道:“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狱天堂,皆生于念。是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8](806-807)文中写鲁智深听完这段话后说“洒家听他这段话说的明白”。这是和尚的教法,鲁智深能够领悟其深意,由此可見其佛性俱已提升,为后面六和寺坐化作了铺垫。

在鲁智深驻扎在六和寺时,鲁智深夜晚听见钱塘江上潮信响,心中忽然大悟,拍掌大笑:“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4](1316)

于是,鲁智深沐浴后换上御赐僧衣,讨笔写下一篇偈颂:“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4](1317)于是结双跏趺坐,“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鲁智深在之前的行为中,不善礼佛,但是他在圆寂前的行为非常符合佛家的规矩。他焚香沐浴,为后人留下偈颂,顿悟圆寂。

这和大惠禅师对他的评价不谋而合:“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4](1317)“忽地”代表时间短暂,跟佛家的顿悟成佛颇相似。明人评论认为“鲁智深临化数语,已揭内典之精微”。鲁智深心念纯正,功成身退,五蕴皆空。在经历了世间法的修持后,又回到佛法之中,心念纯正,种种佛生。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华州救史进。他身上具有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气。同时,他又极具佛性慧根,在倒拔垂杨柳的时候,爱惜生灵。在五台山文殊寺,不顾礼法,随心而动,颇有狂禅的风格,所作所为充满禅机,其后鲁智深火烧瓦罐寺和大相国寺,破除寺庙作为外相的执念,火烧瓦罐寺,讽刺了假修行,火烧大相国寺,讽刺人性中以貌取人的黑暗部分。这都是修行者所需要经历的。鲁智深不善礼佛,然而其行为却无一不在证道。在六和寺中,其圆寂前的沐浴,双跏趺坐,留下偈语,都是符合佛家规程的。鲁智深的豪侠气是其佛性的前提,也代表了只要心怀善念,人人就具有佛性,他在五台山文殊寺是他正式入佛修行的起点,其后经历了瓦罐寺和大相国寺,破除了外相和执念,最后“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在六和寺坐化圆满。正如文中所云:“禅林辞去入禅林,知己相逢义断金。且把威风惊贼胆,谩将妙理悦禅心。绰名久唤花和尚,道号亲名鲁智深。俗愿了时终证果,眼前争奈没知音。”[4](63)这些皆体现了鲁智深佛性圆满,觉行证果非凡。

参考文献:

[1]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4—1996年影印本.第51册.

[2]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8.2.

[3]金圣叹评点水浒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6.

[4]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8.2.

[5]法华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赖永海.梵网经[M].戴传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7]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4—1996年影印本.第9册,第0278页.

[8]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4.

猜你喜欢

鲁智深
谁是《水浒传》里最善良的人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与鲁智深的“密会”
与鲁智深的“密会”
鲁智深其实不坦荡
打虎将李忠并不吝啬
打虎将李忠并不吝啬
菜园主管鲁智深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