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内容的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新特征分析
2020-03-26温相雄
温相雄
(重庆图书馆 重庆 400037)
1 引言
1920年,以“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教育兴起,推动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新图书馆运动时期,活跃在中国图书馆界的马宗荣、杜定友、刘国钧等人为图书馆学走向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在原有图书馆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图书馆学虽初步形成了新的研究体系,但图书馆学研究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我国的图书馆建设事业及图书馆学研究才有了重大成就。笔者以CNKI数据库所载文献为计量基础,运用SPSS软件提取文献的年度、学科、地区、高被引、高频关键词、基金分布等数据,从基本特征与主题性两大方面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进而为今后图书馆学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2 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基本特征计量分析
2.1 数据采集
使用CNKI“高级检索”,在“文献来源”的“专辑名称”中选择“信息科技类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学研究》《图书情报知识》《图书情报工作》《图书与情报》《现代情报》《图书馆建设》《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高校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学刊》《大学图书情报学刊》《四川图书馆学报》《新世纪图书馆》《图书馆界》),AND主题:(图书馆学),Do not contain标题:(会议、目录、征文、投稿、研讨班、讲话、简讯、书刊介绍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检索得到文献97 487篇。
2.2 数量分布
在CNKI中检索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篇图书馆学研究论文是1950年7月《文物参考资料》刊载的《介绍北京大学博物图书馆专修科》。该文指出:“图书馆、博物馆是人民大众接受教育的最好场所,使广大的人民认识历史,认识自然,它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发文总量为36篇,年均发文量仅有1.24篇,大大低于同时期国外研究水平。直到改革开放,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因此笔者对图书馆学研究的文献分析从1979年开始。如图1所示,1979—1981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发文量呈蓄势待发状,平均发文量为580篇。文献发表量呈波浪式上升,197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2010年文献发表量分别突破100篇、1 000篇、2 000篇、3 000篇、4 000篇。2011年后,文献发表量有所下滑。
图1 国内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图(单位:篇)
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整体文献发表趋势来看,以“图书馆学”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发表量阶段式增长,文献发表量与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成正相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图书馆工作者解放思想,研究积极性高。此后,“六五”计划把图书馆学列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当加强研究的学科。1979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全国各地地方学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前后,“全民阅读”逐渐兴起,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在国内外图书馆界形成高度共识。1994年,《公共图书馆宣言》将开展阅读活动列为图书馆的重要使命,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之一。进入21世纪,公共图书馆逐渐全面免费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的不同政策推动着图书馆学研究的不断前进,文献发表量也在激增。
2.3 学科分布
据CNKI对学科类别的划分,将选取的97 487篇文献划分为社会科学基础研究(87 299篇)、社会科学行业指导(8 869篇)、自然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1 257篇)、自然科学行业技术指导(62篇)四大类,30个具体研究方向,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具体方向涉及到图书馆情报档案、法学、新闻、计算机、教育、历史、建筑科学、文学、科技管理等领域,其中77%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图书馆情报档案学科。
图2 国内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具体学科类别分布(单位:篇)
2.4 地域分布
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地区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按地区依次分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港澳台地区。从我国的行政区划的设置来看,华东地区有7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国内其他地区,有利于对公共图书馆等机构进行财政投入,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发文量也居全国之首,其中江苏省发文量为6 276篇、浙江省发文量为5 457篇、上海市发文量为5 379篇,位居华东地区前三位,其主要的图书馆学研究机构有南京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图书馆、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图书馆学研究文献量排在第二的中南地区,广东一省发文量为10 675篇,占中南地区发文量的40%,占总发文量的11%,主要研究机构有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湘潭大学、湖南图书馆等。华北地区发文量最高的省市为北京市8 294篇,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东北地区发文量最高的为辽宁省5 508篇,主要研究机构有黑龙江大学、辽宁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吉林省图书馆等。通过对地区发文量及研究机构的统计可以看出,在图书馆学研究的成果方面,高校高于公共图书馆。
表1 国内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地区分布
3 图书馆学研究文献主题分析
3.1 高频关键词分析
CNKI中所载图书馆学研究文献的题录数据,保存成记事本格式的文件,将所有题录数据载入到数据库中,然后从这些数据中抽取出来关键词进行统计,选取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
表2 国内图书馆学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TOP30)
据检索结果及表2,笔者整理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图书馆工作及服务,主要关注国内外图书馆工作[2]、图书情报工作、服务工作、读者服务等文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3]。②多种类型的图书馆研究,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如张欣毅在1984年论述了信息化背景下省市公共图书馆的改革方向[4];肖自力在新技术革命潮流兴起的前提下,对我国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文献资源保障体制的设想,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使命给出了相关建议[5]。③科学技术及文献信息检索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论述了在计算和通信技术支撑下的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的六大标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所存在的问题”[6],同时还有学者对“完善检索方法、健全检索手段、做好标引工作等六个方面如何提高检索效率”进行研究[7]。④有偿服务研究,关键词“图书馆服务”中包括很多项服务,此时间段的主流为有偿服务研究。约翰· C·比尔德在1989年就以公共图书馆为切入点,指出一些新的服务方式的出现使得免费服务原则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当时世界各国的图书馆界就曾对有偿服务问题展开了广泛讲座,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还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工作组[8]。
表2所列“信息服务”“参考咨询”“信息资源”“开放服务”“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等高频关键词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自动化及其应用研究、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与信息服务研究、开放服务、图书馆与信息产业的结合研究、数字图书馆研究、Internet与图书馆的融合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研究七个方面。开放服务[9]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和标志,是指图书馆将有序化的知识、信息传播交流给每个公民的社会化服务活动。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时,高校图书馆将面临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高校图书馆需要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而开放服务则是作为高校图书馆改革的新趋势得到我国图书馆界的极大重视[10]。数字图书馆理论与技术成为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界的一个国际性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了介绍和分析。1996年,张晓娟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和含义,介绍了国外有关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现状及项目实施情况,并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11]。开放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研究也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前沿和重点。1998年,汪冰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以及与数字图书馆相关的研究这三个方面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了探讨[12]。2000年,肖明概述了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实践的基本情况,着重分析了21世纪初期数字图书馆亟待解决的十大难题,并且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13]。
进入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开始向数据管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学科馆员、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学科服务、网络环境等主题进行转移。
总体来说,1979—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前期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转向实践应用,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之间并没有决裂,而是彼此融合、相互交融,最终形成理论探讨、信息技术、用户服务等三大板块。
3.2 高被引论文分析
由表3可知,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文献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篇论文中,张晓林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的被引频次高达1 447次,该文主要从现代信息环境和知识经济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和挑战出发,提出将图书情报工作核心能力定位于知识服务的理论,并着重分析了知识服务的观念、形式及操作模式[14]。范并思在2006年将Web2.0融入到图书馆中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从而引入图书馆2.0等相关概念,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有关图书馆2.0研究的基础上,对图书馆2.0的起源、发展、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15]。在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作为管理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并没有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于是,各种理念和研究应运而生。其中,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在2000年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知识管理概念进行了新的阐述,并且论述了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6]。被引频次较高的其他文章主要涉及图书馆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数字资源整合、阅读推广等主题,其引证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等类型。这说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人员对这些子领域的关注度较高,这些高被引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3 国内图书馆学研究高被引论文TOP10
3.3 基金来源分析
从国内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基金资助情况来看,受基金资助的文献占文献总量的5%。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比重最大,占文献总量的3%;其他省级基金资助项目多为省社会科学基金、教科委基金(如表4所示)。立项单位既包括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图书情报领域传统的知名高等学府,也包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著名信息服务机构和公共图书馆。其中,作为国内图书馆学研究重镇的武汉大学立项数量居高不下,表明它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表4 国内图书馆学研究文献项目基金资助分布(TOP10)
4 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特征分析
4.1 学界对图书馆学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从图书馆学研究论文发文量来看,自1979年以来,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文献发表量不断增加,在增加幅度上,国际上关于图书馆学研究的论文每个阶段的数量较为平均,1979年到1989年发文量在130篇左右,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发表量在1979年后激增,发文量为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2 707倍。1978年后,国际国内的文献发表量明显增加,表明了世界各国对图书馆学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
从图书馆学研究论文的地区分布来看,1979年前图书馆学研究地区分布数量极少,1979年前仅有北京、武汉等少数城市的相关机构从事图书馆学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到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机构覆盖全国。因此,图书馆学研究论文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再次证明了学界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关注程度。
从基金机构对图书馆学研究的资助情况来看,图书馆学研究论文获得基金资助的占文献总量的5%,其中半数以上为国家级以上的基金支持,与1979年前的基金项目数量对比,立项的项目数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长趋势,立项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学科交叉的深入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项目中也出现了图书馆学的相关研究名称,这些研究极大提高了学界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关注度。
4.2 图书馆学术研究极具连续性和创新性
自图书馆学诞生以来,图书馆学的发展可谓轰轰烈烈,尤其在基础理论领域,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体系、学科性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认识和研究的起点,是贯穿图书馆学研究历程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仅以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为例来说明图书馆学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兴起,先后经历了三次高潮、三次低潮,产生了许多学说。从整体来看,这些不同的学说按照认识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表象的具体的认识阶段,包括“整理说”“技术说”“管理说”;整体的抽象的认识阶段,包括巴特勒的“社会说”、卡尔斯泰特的“知识社会学”、刘国钧等人的“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本质的规律的认识阶段,包括谢拉的“交流说”、周文骏等人的“交流能言善辩”;深入的整合的认识阶段,如“信息资源说”。这些阶段反映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经历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继承到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国学者在“交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献交流说、知识交流说、文献信息交流说;柯平通过分析知识论、知识交流论、知识组织论、知识集合论等关于图书馆学知识基础的理论,认为“知识资源”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17]。
另外,表3的高被引论文中主要是图书馆学领域相关理论、实践层面比较资深的图书情报学家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这些论文之所以被高频引用,是因为它们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或模型,为后续研究人员提供了继续研究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学的连续研究不断创新,创新则会激发下一个新起点的连续研究。
4.3 学科融合、交叉、应用现象陆续显现
从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学科方向分布和国内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具体学科类别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图书馆学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如信息科学、管理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情报学、目录学、文献学、档案学等。这些学科有些是图书馆学的同族同科(情报学、文献学、目录学、档案学),有些是图书馆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学、社会学),有些是图书馆学的应用学科(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在图书馆学研究的过程中,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现象陆续显现。
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文献学和档案学在学科发展史上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交叉重复的研究,它们之间互相吸取学术营养,相互借鉴对方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共同发展。图书馆学在与同源学科的综合与分化中获得发展,图书馆学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理论的整合与沟通,形成较强的学科群。从图书馆学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来看,在情报学、目录学、文献学和档案学中,随着信息技术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首推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融合趋向最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成立、上海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合并,1991—1995年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不少大学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情报系统等相关课程[21],这些都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融合的成功典范。
图书馆学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对图书馆现象做出理性的新阐释,甚至形成图书馆学分支学科。如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文献的各种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文献的数量规律,形成文献计量学;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来研究读者的各种需求和心理活动规律,形成图书馆读者心理学;把历史学的理论引入到图书馆学,形成了图书史、图书馆史等。21世纪最开始的五年,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者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在研究上交叉比较频繁[18]。
同时,图书馆学的一些理论也被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科学管理、开发利用与社会共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广泛涉及社会各领域的宏观课题,需要综合采用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进行协同研究,这使得图书馆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特别明显和突出。
4.4 图书馆学科增长点阶段性持续更新
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在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学科增长点。从国际国内高频关键词分布来看,20世纪80年代国外图书馆学科增长点集中在“Legal History”“Rationalists Critique”“Public Lending Right”;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英、法、德、日、俄等20多个西方国家都开展了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并且各个国家纷纷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地区或专业的资源共享网络,“Digital Library”成为90年代前期的学科增长点。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Internet”“Web”“Information”等关键词出现频率居高不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搜索、用户研究、信息服务等成为学科知识增长点。吴慰慈教授[19]认为21世纪图书馆学科增长点主要包括文献建构研究、元数据研究、搜索引擎研究、数字图书馆研究、知识管理。此外,国外学者又进一步阐述图书馆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即信息组织与知识管理研究[20]、信息检索[21]、图书馆联盟[22]、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23]等。
5 结语
图书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积累实践经验、保存有价值的材料、反映各种研究成果,不断创造和发展了图书馆学的知识体系,达到了交流和传播知识、信息的目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成为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种文化成果,并在文化推广中产生巨大的作用。各国图书馆学研究在不同阶段有重点推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借鉴他国经验,互相提供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笔者通过基本数据计量与主题分析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展开探究,从国际视角出发,总结出图书馆学研究特点,为今后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方向,为图书馆学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基础,以此推进图书馆研究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