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运行控制研究
2020-03-26韩俊飞胡宏彬廉茂航任永峰
杨 帆,韩俊飞,胡宏彬,廉茂航,任永峰
(1.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石家庄 050071;2.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 010020;3.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通辽供电公司,内蒙古 通辽 028000;4.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呼和浩特 010051)
0 引 言
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PMSG)具有效率高,可靠性高的优点,近年来在并网型风电系统中发展迅速[1]。常规PMSG的定子通过双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全功率变换器与电网相连,全功率变换器为背靠背式结构,由12个开关器件组成,所用器件数量多且结构较复杂。
九开关变换器(Nine Switch Converter,NSC)是传统背靠背式变换器演变而来的新型拓扑结构。九开关变换器在双路输出控制系统[2-3]、集成车载充电器[4]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文献[5-6]分析了将NSC作为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利用上、下通道实现并联电流和串联电压补偿的功能,实现治理电压、电流谐波畸变等电能质量问题,提高故障穿越能力。文献[7-8]将传统双馈风电系统中的背靠背式变换器替换为NSC,可省去3个开关器件,取得与原系统相同的性能。文献[9]将NSC替换常规双馈风电系统中网侧变流器,既不会造成NSC直流侧电压过高,同时可实现双馈风机并网运行控制与电压补偿一体化。NSC通过复用中间开关器件方式工作,因此研究适用于NSC特殊的调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献[10]采用正弦调制信号、三角载波通过逻辑运算产生正弦脉宽调制信号的调制方法。但NSC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正弦脉宽调制方法(Sine Wave Pulse Width Modulation,SPWM),造成直流电压利用率偏低,制约其发展。已有学者对提高NSC的直流电压利用率进行研究,两类方法各有特点又有不足之处:文献[11]通过改进调制策略,采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扩大了调制度的范围,但该方法需要复杂的数学算法推导;文献[12]在NSC前级串联Z源,通过引入直通零矢量,调整其占空比,以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但串联Z源使得变换器的结构更加复杂,增加系统的损耗,能量传递效率降低。文献[13]阐述了SVPWM调制方式在宏观实质上可等效于SPWM调制波上叠加三次谐波。
1 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结构
为减少变换器开关器件的数量,根据九开关变换器的结构特点,提出采用NSC替换传统背靠背式变换器用于直驱永磁同步风电系统,实现风电并网运行。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在图1中,PMSG的定子与NSC中S4~S9构成的等效机侧变换器直接相连,由S1~S6构成的等效网侧变换器经过升压变压器与电网相连。C为直流侧电容,Rc为卸荷电阻,Lg和Rg分别为滤波电感、等效电阻,Cg和Rd分别为滤波电容、阻尼电阻。
图1 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拓扑结构
2 九开关变换器工作状态及三次谐波注入
2.1 九开关工作状态
由图1中所示的九开关变换器拓扑结构,上、下通道通过复用中间开关器件S4~S6实现双路输入/输出。以A相所在第一桥臂为例,由开关器件S1、S4、S7构成,上、下通道调制信号表示为
(1)
式中,UAH、UAL分别为上、下通道调制信号幅值,ω1、ω2分别为调制信号角频率,由于电网频率和PMSG定子频率不同,即ω1≠ω2,本文采用异频调制,φ1、φ2分别为调制信号初相位。为避免上、下通道调制信号有交叉,需要加入直流偏置量,以满足uAH>uAL的条件[10],可表示为
(2)
其中,UDC1=1-UAH,UDC2=1-UAL。
九开关变换器采用SPWM调制方式,将三角载波信号Ux与两路正弦调制信号uAH、uAL进行比较得到上、下通道开关信号,而中间开关信号通过“异或”逻辑关系得到。NSC的第一桥臂调制状态如表1所示。其中,P、N、Z分别表示开关模式,UH、UL表示H点、L点处的电位。
表1 九开关变换器调制状态
由表1可知,上通道调制信号幅值大于下通道的调制信号,因此A相桥臂只有3种开关模式,分别以P、N、Z表示。
由于构成九开关变换器的三相桥臂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互不影响,则九开关变换器的开关模式共有33=27种。图2展示出了27种开关模式。
图2 九开关变换器27种开关模式
2.2 三次谐波注入
九开关变换器采用常规SPWM调制方式使得直流电压利用率较低。为克服这一缺点,本文采用一种在三相正弦调制波叠加三次谐波的方法,将调制信号调制成马鞍波,以扩大调制度范围。由于系统无中线,零序分量对调制信号不会产生影响,既不引入复杂的控制算法,同时兼得输出波形的质量。
将谐波分量注入三相调制波,以上通道为例,其表达式为
(3)
式中,aUxH为三次谐波幅值。
将式(3)A相表达式改写为[14]
uAH=UAHsin(ωt)[(1+3a)-4asin2(ωt)]
(4)
为了使调制信号幅值最大,对(ωt)求导,当
(5)
式(4)中uAH取极值,以最大值为例,将式(5)带入式(4),可得
(6)
对式(6)求导,可得a=1/6时,uAH取最大值。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三次谐波的幅值为1/6的基波幅值时,可使调制波幅值最大。电网频率50Hz,PMSG定子频率10.3Hz,注入三次谐波后,正弦波调制为马鞍波,扩大了调制度范围,NSC的上、下通道三相调制信号波形如图3所示。
图3 NSC上、下通道调制波
3 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控制策略
3.1 机侧控制策略
由图1所示,由S1~S6构成的等效机侧变换器通过LC型滤波器与电网相连。机侧控制策略以精确的PMSG数学模型为基础。采用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实现最大功率跟踪和控制发电机输出功率。转矩电流关系采用最大转矩电流比(Maximum Torque Per Ampere,MTPA)控制,即单位电流下获得最大的转矩。PMSG在dq坐标系下的电压方程为
(7)
式中,Ld、Lq为定子电感dq轴分量,ψf为转子磁链,isd、isq分别为定子电流dq轴分量,ωs为PMSG转子同步角速度。
3.2 网侧控制策略
PMSG定子与S4~S9构成的等效网侧变换器相连。根据电网电压定向矢量控制,将电网电压矢量eg定在dq坐标系下的d轴上,即egd=ud,egq=0。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保持直流侧电压稳定,实现有功无功的解耦控制,保证网侧逆变器工作在单位功率因数状态。等效网侧变换器dq坐标系下的方程可表示为
(8)
式中,igd、igq分别为电网侧电流dq轴分量,ud为
电网电压d轴分量,Rg为等效电阻,Lg为滤波器电感,ωg为电网同步角速度。
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控制策略在传统控制策略基础上,还需对上、下通道调制波加入直流偏置量,以满足上通道调制波幅值大于下通道调制波的条件。系统控制策略结构图如图4所示。
图4 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控制策略
4 仿真验证及分析
4.1 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稳态仿真分析
为验证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运行能力,在Matlab/Simulink下建立基于九开关变换器的直驱式风电系统仿真模型,仿真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模型参数
在渐变风速下,系统中的风力机、发电机、电网侧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a)可以看出,额定风速为9 m/s,在0.75 s时风速下降到7 m/s,随后到1.6 s时逐渐上升为11 m/s。风力机的转速能快速跟随风速的变化,当超过额定风速以后,变桨装置启动,桨距角β变为10°,将风力机输出功率限制在2 MW以内。风能利用系数Cp在额定风速下为0.51,叶尖速比λ为8.8。当超过额定风速时,Cp和λ有所下降。由图5(b)可知,PMSG转子转速和定子电流幅值随风速变化而变化,定子电流频率在额定转速下保持在10.3 Hz,与发电机定子44对的极对数理论相一致。由图5(c)可得,PMSG输出有功功率Pg变化与风速变化保持一致,在额定风速下,功率达到额定功率2 MW,风速在7 m/s时,发电机输出功率下降到1 MW,风速达到11 m/s时,由于桨距角变化,输出功率限制在2 MW,无功功率Qg基本保持为零,直流侧电压基本稳定在2 400 V
4.2 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故障穿越仿真分析
为验证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在电网发生故障时的运行特性,根据故障穿越相关技术规定,设定系统在额定风速下,电网三相电压跌落80%,持续时间625 ms。故障期间,卸荷电路投入工作,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三相严重对称故障下仿真结果
如图6所示,0.4 s时并网点三相电压跌落80%,1.025 s时故障切除。故障瞬间NSC直流侧有20 V过电压,随后卸荷电路投入运行,过电压消失。故障期间,并网点有功Pg为0.4 MW,卸荷电阻Rc消耗1.6 MW,无功功率Qg基本为零。故障切除时,直流母线电压骤升50 V,之后快速恢复到2 400 V。可知,在电压严重跌落情况下,采用卸荷电路实现机组故障穿越,九开关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仍可并网运行。
5 结 论
本文针对九开关变换器器件数量少、使用灵活的特点,将其替代背靠背式变换器应用于直驱式永磁同步风电系统中。确定了NSC上、下通道的连接方式,将PMSG与NSC下通道相连,NSC上通道经过滤波器与电网相连。为提高NSC直流电压利用率,结合常规直驱式风电系统的机侧、网侧控制策略,设计了三相调制波信号注入三次谐波的调制方式。通过仿真验证了NSC在直驱式风电系统中可实现与传统背靠背式变换器同样的性能,联合卸荷电路可提高风电系统的故障穿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