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氏针撬拨辅助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技术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2020-03-26张旭陈西龙秦海辉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皮克氏克氏肘关节

张旭,陈西龙,秦海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创伤、神经外科,江苏徐州 221000

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 占整个儿童肘部骨折病例的5%~8.5%, 儿童桡骨颈骨折有多种临床分型,其中以O,Brien 分型较为常用,对于O,Brien 分型为Ⅱ、Ⅲ型桡骨颈骨折患儿常需要手术治疗[1-2]。 目前桡骨颈骨折常用的手术方法中,大多为微创手术,如经皮克氏针撬拨固定术、 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技术, 具有疼痛轻、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只有微创手术无法确定满意效果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切开复位手术。 近年来有联合经皮克氏针撬拨固定和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两种微创手术的技术,取得不错的效果[3]。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 月—2019 年6 月该院收治的O,Brien 分型为Ⅱ、Ⅲ型桡骨颈骨折患儿25 例,对比克氏针撬拨辅助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技术和单纯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技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O,Brien 分型为Ⅱ、Ⅲ型桡骨颈骨折患儿25 例。 男童14 例、女童11 例;年龄4~13 岁,平均年龄(9.21±2.58)岁;病情分型Ⅱ型9 例、Ⅲ型16 例。 其中单纯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技术11 例,设为对照组; 克氏针撬拨辅助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技术14 例,设为观察组。 其中观察组男童8 例、女童6 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9.26±2.59)岁;病情分型Ⅱ型2 例,Ⅲ型12例。 其中对照组男童6 例、女童5 例;年龄4~13 岁,平均年龄(9.15±2.56)岁;病情分型Ⅱ型7 例,Ⅲ型4 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但是观察组以及病情分型较对照组严重。 所有纳入病例均取得家属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4]: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桡骨颈骨折;②O,Brien 分型为Ⅱ、Ⅲ型;③年龄4~13 岁。 排除标准[4]:①合并神经功能损伤者;②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③病例资料不全者。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技术, 全身麻醉或全麻+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患儿仰卧位,患肢置于C臂机下, 先手法闭合复位桡骨颈骨折,C 型臂透视骨折对位对线尚可,骨折端稳定度不够,选取合适直径弹性髓内钉, 预弯后从桡骨远端沿髓腔越过骨折端向近端置入,C臂机再次透视骨折端对位, 对线良好且骨折端复位后稳定,从而实现骨折的复位固定。

观察组采用克氏针撬拨辅助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技术,在行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前,先行克氏针撬拨,在改善骨折位置后再采用克氏针撬拨术进一步纠正移位和成角。 其中克氏针撬术为在C 臂机的引导下,全身麻醉后,肘关节伸直, 前臂旋前使桡骨头移位突出最明显的部分旋转至外侧,此时其位于伸肌总肌和肘肌的表浅部位,于骨折部位平行于手术台水平经皮插入克氏针, 将克氏针沿桡骨头移位方向插入骨折断端, 将其作为杠杆撬拨桡骨头复位。 撬拨复位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后,予以从桡骨远端置入弹性髓内钉,越过骨折端进入近端,实现骨折复位固定。

两组方法术后石膏固定4 周后拆除, 再带着髓内钉活动1 个多月或2 个月再手术拔除弹性髓内钉, 然后观察肘关节活动范围。

1.3 观察指标

术后3 个月采用Metaizeau 骨折复位评定标准评价桡骨小头整复情况,优:完全解剖复位;良:倾斜角<20°;一般:倾斜角20°~40°;差:倾斜角>40°[5]。 术后3 个月观察测量两组的关节活动范围。 观察两组3 个月内手术相关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4 个单元格中有任1 个单元格<5 时,采用连续校正χ2值;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3 个月骨折复位情况

术后3 个月通过X 线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 由于改变整体发生率低,样本量小,两组骨折复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观察组骨折复位优率为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3 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fracture redu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months [n(%)]

2.2 术后3 个月肘关节活动范围

术后3 个月测量两组肘关节活动范围, 观察组肘关节伸、屈、旋前、旋后范围分别为(8.62±0.52)、(138.13±5.83)、(89.13±8.23)、(88.25±8.42)°,均分别显著大于对照组的 (6.12±0.43)、(125.37±5.36)、(71.73±7.72)、(72.2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3 个月肘关节活动范围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elbow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months [(±s),°]

表2 两组术后3 个月肘关节活动范围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elbow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months [(±s),°]

组别 伸 屈 旋前 旋后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8.62±0.52 6.12±0.43 4.475 0.032 138.13±5.83 125.37±5.36 3.827 0.041 89.13±8.23 71.73±7.72 3.641 0.044 88.25±8.42 72.27±8.12 3.346 0.048

2.3 手术相关并发症

两组术后3 个月内均未出现尺桡骨融合、移位骨化、桡骨头过度生长、骨骺早闭、桡骨头缺血坏死、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骨不连和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均很安全。

3 讨论

儿童桡骨颈骨折临床发生率只有1%,较为少见,多见于7~11 岁小儿, 原因多为摔倒时肱骨小头撞击桡骨头[6]。儿童桡骨颈骨折虽然少见,但仍需高度重视,诊治不当可能会造成肘关节、前臂严重功能障碍[7]。 由于儿童处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生理结构还未定型,如果按照成人骨科的思维、理念和技术来处理小儿骨折,会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并发症和医源性损伤, 给患儿带来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甚至引发医患纠纷[8]。 对于O,Brien 分型为Ⅰ型的桡骨颈骨折患儿多采用手法复位, 避免对患儿手臂肌肉及神经的不必要损伤,对于O,Brien 分型为Ⅱ、Ⅲ型的桡骨颈骨折患儿,手法复位不能取代很好的效果,需采用手术治疗,但是尽量采用创伤较小的微创疗法,只有在微创疗法无效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切开复位技术[9]。

术中单纯手法复位后弹性髓内钉固定属于常用的微创手术,但术中需要透视,且对于分型较高,旋转度数大的骨折不一定能完成,可能中转切开,且需要一定经验的手法复位技巧。 辅助克氏针撬拨后行弹性髓内钉固定实用与一些分型较高,旋转度数大的骨折,但是要注意避免损伤神经。

儿童桡骨颈骨折微创手术包括经皮克氏针撬拨固定术、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技术,今年来已有将经皮克氏针撬拨固定术辅助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技术用于儿童桡骨颈骨折治疗的报道, 可以先经克氏针撬拨复位,在改善骨折位置后经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技术进一步纠正移位和成角, 将二者效果叠加, 从而获得满意复位。 同时还是仅有干骺端的小切口,仍是微创手术[3]。

该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个月通过X 线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观察组复位优率为92.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5%(P<0.05)。术后3 个月测量两组肘关节活动范围,观察组肘关节伸、屈、旋前、旋后范围分别为(8.62±0.52)、(138.13±5.83)、(89.13±8.23)、(88.25±8.42)°, 均分别显著大于对照组的 (6.12±0.43)、(125.37±5.36)、(71.73±7.72)、(72.27±8.12)°(P<0.05),且两组均为出现桡骨颈骨折手术相关并发症。 另外,观察组病情分型较对照组重,在病情重的情况下还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表明经皮克氏针撬拨固定术辅助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技术临床疗效确实更好。胡立新等[10]对于23 例O'Brien 分型为Ⅱ°、Ⅲ°的桡骨颈骨折儿童,优良率100%,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也证明经皮克氏针撬拨固定术辅助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技术安全有效,与该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 经皮克氏针撬拨固定术辅助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技术用于儿童桡骨颈骨折治疗效果更优,术后3 个月患儿肘关节活动范围更广,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皮克氏克氏肘关节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辅助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Judet Ⅲ~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观察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闭合复位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克氏针悬吊法在急性伸肌腱Ⅰ区损伤中的应用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53例临床观察
C型臂X线介导经皮克氏针闭合固定治疗指骨骨折1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