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注射液与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20-03-26吴爱娣张钟少黄晓云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湛江524043
吴爱娣 张钟少 王 雷 黄晓云(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 湛江 524043)
急性脑梗死对于目前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大多数发病较急,临床上对于此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研究并不透彻,流行病学数据发现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多数经过治疗痊愈的可能性很低,找到有效的药物,采取及时的防治方法,对于临床研究意义重大[1]。目前研究均发现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为脑血管动脉发生粥样性硬化,病变的发生过程可以看出血管壁发生损伤后产生炎性反应,临床上对于这种血管壁炎症损伤治疗中药种类较多[2]。研究发现活性成分包括水蛭、地龙疏血通注射液能够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现代药理亦证实水蛭素可以抑制凝血酶原,降低血黏度,蚓激酶可阻碍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防止血栓形成[3]。此外,含有冰片、麝香、郁金以及栀子等中药的醒脑静注射液可以止痛、开窍醒脑、解毒清热、抗炎,改善大脑微循环,兴奋中枢系统[4]。本研究分析醒脑静注射液与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及核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心电图检查并未发现任何心脏疾病。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诊断为脑梗死;②符合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标准[5];③同意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发生感染;②最近一周口服抗炎药物;③并发机体免疫系统疾病;④合并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病变。随机分组,疏血通注射液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1.3~79.5岁,平均年龄(53.6±9.1)岁;病程 0.4~8.8 d,平均病程(4.6±0.8)d;14例单灶性脑梗死,5例多灶性脑梗死,5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醒脑静注射液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2.5~80.6岁,平均年龄(54.3±9.5)岁;病程 0.3~8.9 d,平均病程(4.8±1.0)d;15 例单灶性脑梗死,6例多灶性脑梗死,4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两组资料可比(P>0.05)。
1.2 治疗方法:疏血通注射液组采取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并给予6 mL疏血通注射液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1次/d。醒脑静注射液组则采取常规西药+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8~16 mL醒脑静注射液加入100~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时间、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临床的治疗效果评定按以下标准[5]:主要临床指征缓解,可独立生活,治疗后原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即定义为显效;主要临床指征减轻,部分生活能够自理,且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在18%~90%之间,病残程度为1~3级即定义为有效;主要临床指征并无好转甚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在17%以内即定义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按(显效+有效)计算。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NIHSS量表进行评估,分值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6]。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NIHSS量表分值等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One-way ANOVA分析;临床疗效等数据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评分均发生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量表分值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量表分值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醒脑静注射液组疏血通注射液组30 30 15.798 16.171 0.000 0.000 t P 8.11±1.35 8.04±1.26 0.208 0.836 3.75±0.68 3.77±0.71 0.111 0.91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醒脑静注射液组显效率36.67%,有效率63.33%,总有效率100%;疏血通注射液组显效率40%,有效率60%,总有效率100%。二者在效果评估上相当,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醒脑静注射液组治疗后出现2例恶心,3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疏血通注射液组治疗后出现1例恶心,3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χ2=0.131,P=0.718)。
2.4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醒脑静注射液组平均住院时间(5.14±1.13)d;疏血通注射液组平均住院时间(6.36±1.54)d;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98,P=0.001)。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作为全球性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脑梗死治疗关键在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缺血半暗带功能恢复[7]。醒脑静注射液是一种中药注射液,现代医学证实,醒脑静对中风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和微循环障碍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8]。其药理作用在于抗脑损伤和抗缺血,醒脑静可显著改善微循环障碍,并使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降低,并促使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趋于正常;另外,醒脑静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醒脑静注射液还可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对抗葡聚糖引起的循环障碍,有效抵抗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9]。研究显示,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提高SOD活性,减少自由基释放,促进神经功能改善;醒脑静注射液可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营养心肌血流量和肌肉血流量。在改善脑循环的同时,可以维持正常的动脉血压水平;它还可以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抵消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高粘滞,抑制血栓形成。在安全性方面,基本无严重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10-11]。
本研究中,疏血通注射液组采取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醒脑静注射液组则采取常规西药+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与疏血通注射液组相似,差异不显著(P>0.05),而住院时间要低于疏血通注射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是醒脑静能够减少颅脑产生的自由基,让其脑内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从而缓解颅脑出血后血管痉挛,提高对脑组织血液和氧气的供给;大多数脑梗死患者主要因自身脑梗死区域存在动脉滋养血管,缺血现象出现后,容易损伤梗死区域的动脉血管壁,引起坏死,此时若血管腔存在的血栓被溶解会恢复已损伤血管中的血流,血液则会顺着破损的血管壁流出来,造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当存在大面积脑梗死后期梗死病灶容易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症状,有研究亦证明伴出血的脑梗死大多由于再次开通动脉后血流沿着破损的血管壁流出引起的[12-13]。
综上所述,常规西药+醒脑静注射液与常规西药+疏血通注射液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亦相当,但醒脑静治疗住院时间要低于疏血通治疗,临床上对于脑梗死可选择醒脑静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