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概念丛林”

2020-03-25石中英

教育·教学科研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建活动教育者概念

石中英

目前学校里充斥着许多新的教育概念。比如,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有的提“生命教育”,有的提“小公民教育”,有的提“尊重教育”,可谓多种多样;对于学校的文化,可能是受所谓的“一校一品”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的启迪,有的致力于打造“雅文化”,有的致力于打造“家文化”,有的致力于打造“石文化”,真是百花齐放;对于学校的课程,有的把自己学校的课程叫作“幸福课程”,有的把自己学校的课程叫作“菊花课程”,有的把自己学校的课程叫作“蒲公英课程”,诸如此类,各有说法。置身于这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概念之中,一方面深切地感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教育创新的热切和执着,另一方面也隐约感受到他们在认识与实践上深陷这种“概念丛林”的无奈和苦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恐怕与近些年来各地各校纷纷开展的各个方面的特色创建活动有关。

特色创建活动可以说是这些年来教育界的一股潮流,其初衷是好的,是想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千校一面的教育同质化现象,努力增加和凸显各所学校、各个学科乃至各位校长、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在理念上、实践上、宣传上和评价上差别化的教育主张和模式。教育领域的特色创建活动本身有其合理之处,无可厚非。因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自然面临着不同的内部和外部情形,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德育体系等方面有不同的认识和实践,强调一下特色或差别当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如果教育者无视这些教育内外部情形的差别,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德育体系等方面强行要求一致,就会压制各地各校和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使学校的工作不能适应校内外的实际情况,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造成上述现象的可能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主观原因,那就是一部分教育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于教育特色或差异的盲目追求或過度追求。

如前所述,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活动,有特色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特色、强调差别,以至于别人提过的理念我就不能提,别人用过的概念我就不能用,非得在理念上或名称上弄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认为只有这样方才显出自己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独特性、创新性和价值性,那就走到了学校特色创建活动目的的反面。若教育者对教育特色或差异的追求极端到这样一种程度,只求特色,不重共识,不尊重规律,为特色而特色,为创新而创新,那么就会舍本逐末,将特色创建活动引导到完全错误的方向上。

概念是思想和行动的工具,凝结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智慧。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允许创造一些新的概念,但是不能反过来把创造概念当成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否则,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就会沦为教育概念的游戏。在教育实践领域,就如同在其他许多领域一样,人们往往被一些别人制造的或自己制造的新概念,包括一些来自国外的洋概念所迷惑,继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被它们所误导。

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找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是当前摆在我国教育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本文摘自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略有删减)

猜你喜欢

创建活动教育者概念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与研究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都匀市委离退局(市老年大学):督查民族团结示范进机关工作
科普场馆与学校相结合的科学教育课程与活动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发挥基层人行工会作用 构建和谐基层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