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自愿失业现象的相关问题研究
2020-03-25方振宇刘杨
方振宇 刘杨
摘 要:在当前就业压力空前的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自愿失业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本文就此开展研究,分析浙江省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新特点及其中自愿失业群体的就业现状,并对此给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就业特点 自愿失业 对策研究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1.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通常选择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其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下图是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两校自2015届至2018届的毕业生选择省会或发达地市就业的比例和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全省平均数的对比。很明显,两校学生的该比例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数{1}。
另外,还了解到除了对于就业城市的执着之外,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出于对专业发展的考虑选择毕业后在母校周边“漂”着。因为他们认为在艺术类学校的周边,文化艺术产业相对其他地区要繁荣一些,自然相应的各种机会就要多一些。的确,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状况密切相关,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容易形成文化艺术的高地。这些地方针对艺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多、艺术人才发展的空间也大,而小城镇、边远欠发达地区的艺术类人才就业市场相对较小。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也会因为居住人群的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呈现出不同的文艺市场繁荣程度。这大大限制了艺术类从业者的地域间流动性。因此,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艺术类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分析
艺术类学科专业性强,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学生在就业时比非艺术类学生更为注重专业与岗位的对口性。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的岗位集中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民办学校或培训机构音乐老师及艺术院团演奏员等,且从事与艺术相关岗位的占全体就业学生比例维持在九成左右{2}。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相关度指标,该校仅次于温州医科大学、杭州医学院等三所医科类学校排全省第四,而这一指标的全省平均数仅为65%左右。显然,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远高于除医科外的其他专业学生。正如有位艺术生坦言,自小学习小提琴、追求艺术梦想十几年,艺考之路异常艰辛,自己和家庭为此在人力、财力上也已竭尽所有,她不知道除了继续拉小提琴和教别人拉小提琴之外自己还能选择哪条道路。这也反应了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就业行业较集中、面较窄的现状。
3.职业选择的自由性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追求自由、标榜个性,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在中国美术学院公布的就业数据中,自由职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约三至四成{3}。居高不下的自由职业比例在浙江音乐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中也能得到印证。而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该项指标连续几年均不足4%。可见,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笔者在个别访谈中了解到,这些被统计为灵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同时在几家不同的设计公司、培训学校任职任教,而他们并不选择与其中任何一家签订固定的劳动合同。在打工的同时,这些学生中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创业的也不在少数。
4.职业选择的流动性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具有灵活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极大的流动性。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不与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或正式的劳动合同,这段时间可能在这家公司做策划、过些时候又会去另一家公司搞设计,很难确定哪家单位是他的正式就业单位。而且他们的工作时间不连续、劳动关系相较松散,这也便于他们可以实现双重、多重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再择业。另外,他们的“跳槽”呈现往复性,他们会因为承担项目、工作任务的阶段性而交替的被几家公司反复聘用。浙江音乐学院2016届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一年后的离职率为56.52%,而同年全省的平均数值为46.33%。也就是说,该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除去未正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后,仍有超过半数的人在毕业一年后选择离职,这更说明了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流动性大。
二、艺术类大学生自愿失业现象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失业者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自愿失业”,即劳动者能够获得的最高报酬不能满足其自身定位时选择放弃就业的现象。大学毕业生作为新成长的劳动力,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他们中的失业者多是因为不满于现有的工作机会而自愿暂时放弃就业的。这个群体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求学以期发展型
绝大多数的艺术类大学学生来自较富裕的家庭,或者说艺术类大学生的家长一般都有能力也愿意为子女在培养上多花钱。他们往往从小学艺、花费不菲,自身以及家庭对他们的未来都有着更多的期许。当他们暂时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时,常常不会太多考虑钱的因素而勉强先就业,而是会选择以退为进,继续钻研技艺、求学深造,提升自己、等待更好的机会。一般专业大学生常常会将考研、出国作为求学深造的途径,而艺术类大学生除了以上两种升学途径外,还可以选择上大师班、进工作室等其他途径提高技艺,这也为他们的待业求学之路创造了更低的门槛。
2.重精神需求型
艺术是高于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当物质追求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还没到迫在眉睫时,他们往往会把精神层面的需求摆在重要的位置。存在着这样一部分自愿失业者在获得家庭全面支持(包括经济、精神层面)的情况下,当暂时找不到满意且愿意为之改变自己的工作机会时,会为了维持现有生活状态的平衡而选择暂时放弃就业,将或求学深造、或自我钻研提高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继续下去。
3.积极待业型
艺术类自愿失业的大学生中也存在很大一部分的传统积极待業型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明确的求职目标,由于不满意现有的工作条件(薪酬、人际关系、个人发展、工作地点等),而暂时处于失业状态。他们仍在积极寻找工作机会,并随时可能重新就业。对于积极型的学生而言,并不是没有工作机会,只是在职业搜寻的过程中渴望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而拒绝现有的一般工作机会,形成自愿失业。当然,他们中也不乏最终妥协而走上先就业后择业之路者。
4.消极待业型
消极待业型的学生常常不是因为找到的工作不够令人满意而暂时放弃就业机会,而是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究竟怎样的工作机会才算“令人满意”。他们多数衣食无忧,对参加工作缺乏热情,看这单位不顺眼、说那工作不称心,不肯正视自身条件、面对现实去积极解决问题。就像部分大龄的剩男剩女一样,被安排相亲不断却始终找不到所谓的“感觉”。当然,对于能在激烈的艺考中脱颖而出的艺术类大学生中这个人群为数不多。
艺术类自愿失业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较非艺術类学生而言呈现出更多的不稳定性,造成他们自愿失业的主要心理如下:首先,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很多人从小学艺,家庭也为此倾其所有、鼎力支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这种长时间的高投入自然也更为期盼一个更高的物质收益。而现实中他们的就业地域、行业却较一般专业更窄,就业市场更小,这样的高回报一时难以实现。第二,大多数高投入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家庭都是将孩子当做“未来的艺术家”在培养;而大多数能坚持艺术梦想直到大学层次的学生,也往往十分珍视自己的艺术前途。这些艺术类大学生肩负着家庭的厚望和自己的理想,追求着高于物质层次的精神需求。他们呈现出更注重个人专业发展、更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特点,而这种需求相较而言更难得到满足。同时,精神层面的打击对他们来说远大于物质层面的缺损,一旦发现前途渺茫,打击将是致命的。第三,艺术类大学生长期与艺术的理解和表现为伍,他们更敏感、更细腻,内心世界更为丰富,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时矛盾心理更为突出。
自愿失业者作为大学生失业群体中特殊的一类,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既存在一般性失业的负面效应,又存在特殊的正面效应。
(1)正面效应
笔者发现学生人力资本投入的高低和他们选择自愿失业的可能性相关:通常各方面优秀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越强、获得好的工作机会越多,选择自愿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自愿失业者通常是为了实现之前投入资本的回报最大化,而暂时放弃眼前的工作。据此可以看到自愿失业的存在对于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有利。其次,部分求职者虽然会在教育背景、实践经历等条件上存在类同,但是仍然存在例如价值观、性格和可迁移能力等其他难以在简历和面试中体现出的个体差异。而每一个任职条件类似的岗位由于其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因素的隐形不同,对求职者的各方面条件有着实则不同的要求。自愿失业的大学生选择放弃眼前看似合适的机会,以增加就业成本为代价,冒着失业的风险、孜孜不倦的寻找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这更有利于实现契合度高的人岗匹配。再则,在就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部分自愿失业大学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调节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缓解就业压力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自愿失业的大学生在某种层面上为解决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的问题创造了时间机会。因为,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就业需求有往增多的方面发展的可能,一旦就业市场繁荣起来就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供求矛盾。
(2)负面效应
自愿失业的大学生是有工作机会而却暂时不就业,如果自愿失业的时长超过预期就会使人缺乏心理安全感、归属感,进而产生落寞感和社会脱节感,对自愿失业者的心理是严峻的考验。同时,自愿失业者需要家庭负担其各项开支,还会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对于家庭而言,父母寄予厚望、着力培养的孩子迟迟不能自力更生、实现人生理想,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负担。培养大学生需要消耗相应的社会资源,但由于学生个人的原因不能及时反哺,对于社会而言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自愿失业是就业时间的后移,为未来的就业市场传递前面的矛盾和压力。虽然短期的自愿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但长此以往还是会成为就业市场正常发展的阻碍,为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三、艺术类大学生自愿失业的对策分析
1.从市场角度
(1)着力发展中小城镇文化艺术类就业市场
文化产业市场在杭、宁、温等城市日趋成熟,而在中小城镇、欠发达地区艺术类大学生还缺少施展的舞台,这是我省文化浙江建设中的必经阶段。一方面,高校应分类办学、合理培养,为中小城镇培养出更多的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综合能力的专门应用型的艺术人才,特别是要重点培养生源来自这些文化艺术产业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毕业后定向就业,为繁荣当地文化艺术事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着力对艺术市场的培育,推进用人机制的完善,研究大城市与中小城镇之间文艺人才帮扶下派支援的制度,扶持当地艺术院团的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重视落实中小学的综合素质教育,让艺术教育走进课堂,滋养文化艺术萌芽的土壤,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在当地的良性发展,从源头上繁荣文化艺术的就业市场,增加用人需求,解决供需矛盾。
(2)建立起统一的就业市场
劳动力市场分割、封闭是自愿失业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打破一、二级市场间的分割,完善户籍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开自愿性失业问题的钥匙。从根本上消除大城市和中小城镇间、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民企私营单位间的福利待遇差距。应出台并落实针对中小城镇的就业鼓励政策,吸引艺术类大学生到二级市场就业,以现在二级市场就业、再寻找进入一级市场的机会的方式降低自愿失业率。调节大学生自愿失业。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促进劳动力在一、二级市场间的流动。
(3)鼓励大学生多元化就业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式多元而灵活,具有自由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对大学生自由职业者及自主创业者的鼓励、扶持政策,让他们在释放热情的同时能顺利度过职业初始和创业起航的难关;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自由职业者解决后顾之忧,促进该市场的健康成长。向大学生提供所需信息,通过从中介绍或专门技术培训提高,帮助大学生获得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为自愿失业者创造多一些的就业方式和就业机会。
(4)完善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校应加强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加强业务培训、及时答疑解惑并加大对毕业生的推荐宣传,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2.从大学生角度
(1)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期望过高是艺术类大学生,放弃当前工作机会,选择自愿失业的重要原因。艺术类大学生常常会认为自己是行业的未来的艺术新星,从事的工作理应与自己的藝术天赋相匹配。而劳动力市场有自身的规律,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而调节,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当毕业生怀着希望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说能进入一级市场就业时,对于工资的高预期和对岗位的严苛要求会使他们的就业渠道就变得更窄。学生们应该响应“先就业、后择业”的号召,一来减少家庭负担、二来累积工作经验,逐步向理想的就业岗位靠拢。
(2)提高就业竞争力
艺术类大学生在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是要通过非艺术专业课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二是要走出校园加强实践锻炼。在择业之前就认识自身所长、社会所需,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求学阶段有步骤的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结语
浙江省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呈现出就业地点集中流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高、就业面窄,职业选择的自由性大、流动性突出等特点。其中,自愿失业的群体可以分为求学以期发展型、重精神需求型、积极待业型和消极待业型这几种主要类型。他们多存在着高期盼、高敏感的择业心理与就业不理想的现实冲突。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对职业世界进行充分的探索,搜集有效信息,建立有利人脉,以期提高职业搜寻效率,缩短求职时间。
注释:
{1}文中所有的就业数据均来源自浙江省教育厅、中国美术学院历年面向社会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及浙江音乐学院历年报送的就业方案.
{2}该校此项数据为:2015届,88.70%;2016届,89.60%;2017届,92.68%;2018届90.86%.
{3}该校此项数据为:2018届,33.9%;2017届,37.35%;2016届,46.92%;2015届,30.05%.
参考文献:
[1]安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影响因素与风险应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2]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
[3]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4]张浩宇.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自愿失业的成因与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边迦.女大学生“自愿失业”的性别社会学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