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英歌舞

2020-03-25黄斯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

【摘要】当代的英歌无論从结构形式还是文化功能上都发生了改变,但传统的表演形式依然保存完好,这是值得庆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英歌舞中的某些表演套式必然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更应抓住时机,做好英歌舞的文化保护工作。如今,在文艺汇演和各类比赛的推动下,英歌舞逐渐走进校园,在舞台创作中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我们的舞蹈工作者在如何将传统英歌表演进行舞台艺术化改造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追求着。

【关键词】潮汕英歌;水浒人物;民间发展;舞台化

【中图分类号】I207.3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美学视角下的潮汕英歌研究”(项目编号:2019BE00219)。

有着三百多年发展历史的“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舞姿刚劲、雄浑,气势磅礴、威武,是广东潮汕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早在1996年,国家文化部便将潮阳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5月20日,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8年国庆期间,汕头市举行了第四届群众艺术节“海丝潮馨·英歌盛世”首届潮汕英歌舞展演活动,来自潮汕地区的八支英歌舞队参加了此次展演。如今每年春节,潮汕地区的各支英歌队便开始活跃起来,他们走大街过小巷,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可以说,“英歌舞”已经逐步从古老文化走向现代广场,走进大众日常生活中。

一、英歌舞的艺术特质

关于英歌舞的历史源流,在《中华全国风俗志》《潮阳县志·庙志篇》《潮阳县志·舞志篇》《汕头市志·卷64》等地方志中对英歌舞都有着详细的记载。一个完整的英歌队表演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个部分,前棚为英歌队的主体部分,是整个表演的核心,表演人数为双数,最小规模的8人,最大规模人数达到108人,具体人数依照演出规模和实际情况而定。他们全部扮演成梁山好汉的形象,舞布蛇的时迁是队伍的前导,宋江、李逵、鲁智深、武松、孙二娘等“梁山英雄”们在队伍中各自发挥各自的职能,他们双手手持短棒,对敲而舞。中棚的主要人物是“佛公佛母”,他们头戴弥勒佛面具,手持葵扇,拉开中棚表演的序幕,这一部分表演以地方上一些具有较强戏剧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曲艺表演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表现货郎下乡的“双摇鼓”,表现民间男女爱情的“桃花过渡”等。后棚主要为武术表演,潮汕地区自古有尚武的习俗,农民们手握农具,将南拳中的一些武术套路融入英歌表演之中,最后以徒步僧人与清朝官员对打来结束整个英歌队表演。

如今,一个完整的传统英歌队表演已经不多见,大多英歌表演会选择气势恢宏的前棚表演,在编排上赋予一些新的元素,使其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从社会功能上来讲,今天的英歌舞其表演娱乐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有的祭祀功能,因此,出现了女子英歌队和儿童英歌队这样具有新时代精神风貌的英歌表演。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英歌舞的理论研究和表演人才培养也在不断深入和推广。隗芾、际云编著的《潮阳英歌舞》、杨明敬编著的《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等著作的出版以及大批学者关于英歌舞论文的发表,使我们在研究这一文化现象时有了大量可以参考的依据,也让我们对英歌舞中包含的思想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水浒英雄的人物扮相

在英歌舞的众多起源说中,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山东鼓子秧歌。相传南宋时期,中原军队南下潮州,于是,将山东鼓子秧歌和凤阳花鼓等一些北方秧歌带到潮州地区,这种表演形式在当地慢慢生根发芽,在与当地文化充分融合之后形成了英歌舞,我们从英歌舞阳刚洒脱的气质上的确可以捕捉到山东秧歌的影子。而对于英歌舞中水浒英雄的扮相,邓友吉曾在《潮汕英歌舞中的水浒情节》一文中有过专门的论述。人口的迁移带来了文化的融合,而潮汕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为水浒故事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

潮汕地区依山傍海,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使潮州地区在古代时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开发程度也较低,直至唐末宋元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涌入才使这一地区逐渐繁荣起来。以唐代的韩愈、北宋的陈尧佐为代表的历代官员不遗余力地推行儒家文化,使中华主流文化在潮汕地区遂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于是,潮汕文化便呈现出农耕与海洋、移民与本土诸文化交织共存的格局。有了这样的文化土壤,水浒中的人物和故事也得以在此地迅速传播。而使水浒故事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中宣扬的“忠、义”的思想与潮人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道德观念相互契合。

潮汕地区山地多、耕地少,山地丘陵地貌占到整个地区面积的70%,而且气候变幻无常,自然资源相对有限,人均占有量也就相对较小,因此,古代时为了占有资源所发生的不公平竞争也时有发生。为了避免这些不公平竞争的发生,当地人们也急需一种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忠、义”观念便逐渐成为潮汕人的道德标尺。到了明清时期,海路贸易的开通使潮汕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资源的潮汕人积极开展民间海外贸易,逐渐形成了经商的风气与传统,而贸易的往来则更需要“忠、义”的道德观,当然还少不了一个“诚”字。

除了这些观念上的内在原因外,水浒人物能够出现在英歌舞中还有一个外在因素,那就是这些英雄人物绝大多数出身贫寒,几乎全都是草根英雄,这一点更能引起普通百姓们的共鸣,而且在人物的装束打扮上也更贴近生活装束。综上所述,在英歌舞的表演中,水浒的英雄人物才成为表演的主角。

(二)武术套路的舞蹈化体现

英歌舞阳刚、威武的气质不仅是表现英雄人物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很多舞蹈动作是从南拳套路中演变而来,这也引出了英歌舞的起源的另一种说法——功夫说。明末清初,有不少来自福建泉州、莆田的移民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来到潮汕地区,而这两个地区则是传说中“南少林”的发祥地。在众多史料记载中,都可以证明南少林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在北京的清宫档案库里,收藏着一本嘉庆十六年,清政府在广西东兰州查获的天地会《会薄》。《会薄》中记录了天地会创立的一段悲壮历史。

康熙十三年,西鲁国入侵國境,朝臣官兵抵挡不住,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许诺退兵者封侯赐爵。南少林寺僧自愿揭榜请缨,奋勇杀敌卫国。不料得胜回朝后,清政府却下令火烧少林寺,屠杀僧人,侥幸逃脱的五位僧人歃血盟誓“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为死难者报仇,并将“南少林”的拳法发扬光大,他们也被称为“南拳五祖”。之后,清政府严令禁止民间习武,潮汕地区的众多武官也纷纷被查封。“天地会”与众多酷爱习武的农民只能悄悄地进行武术传授与训练。至今,在潮汕等地区的武官中,仍然保留着习武之前关窗的仪式。然而这样的禁令并不能扼杀武术在民间的传承,他们想尽办法将这些武术套路“隐藏”在英歌的舞蹈动作之中,将棍棒演变成舞蹈中的道具,这就是他们掩护武术在潮汕地区继续传承、发展的方式之一。

南拳套路的整体风格可以概括为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这些动作特点在同样适用于英歌舞表演,在不断变换的队形和阵法之中,英歌舞中的很多动作都极具攻击性,步法和身法都极其讲究。无论从历史成因还是表现形式上来看,英歌舞都与武术有着紧密的关联。

(三)民间信仰的内在驱动力

从英歌舞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来分析,水浒英雄的人物扮相和武术套路的舞蹈化表现都是其显著的特质,而这两点都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然而,英歌舞之所以能够历经数次战乱和政治影响而持续发展下来,除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是本土文化的融入与整合。从英歌舞原始的功能性上来判断,潮汕地区的民间信仰便是英歌舞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上文曾提到因为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古时的潮汕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带,在原始生产力无法与自然相抗衡的情况下,古代潮汕人多祭祀鬼神祈求平安,因此,在潮汕地区傩文化发展历史较为悠久且独具特色,带着一种极强的历史穿透力深深影响着潮汕人的世俗生活,并一直延续至今,他们信神、拜神,极度虔诚。当外来移民不断涌入之后,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使潮汕地区产生了很多新的民间信仰。自南宋后期起,潮汕地区受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秉承惩恶扬善、表彰忠义的精神,并结合自身的需要开始自发造神。到了元明时期,凡是对当地百姓有所贡献或具有美德的人,人们多将他们神化,如文天祥、陆秀夫等都因抗元护主的民族气节而备受推崇。开通海路之后,潮汕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加之对于海洋的未知,民间信仰更加繁盛,这一时期修建了很多庙宇。一直到今天,潮汕地区的民间信仰的场所之重、信众之广、活动之多,均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因此,那些以“忠、义”著称的水浒英雄们,在当地人看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英歌舞的形式表达着对他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这些正义无畏的英雄们一定可以帮助他们驱除邪淫、保佑他们平安顺利。

二、英歌舞的当代发展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英歌舞在潮阳、揭阳、普宁、陆丰等地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甚至每个镇的英歌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依据各自节奏的不同,大致可将现有的英歌舞表演划分为三种形态:节奏鲜明的快板英歌、稳健阳刚的中板英歌及风格古朴的慢板英歌。但无论节奏如何变化,手中的英歌槌如何花样百出,水浒的人物、武术的动势、信仰的内涵始终不变。

(一)作为群众艺术的英歌舞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和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都提出要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广东省也提出要打造东西两翼特色文化产业群、打造精品文化工程。就本地区来说,汕头市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本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年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艺术精品创作,提高本地区文化艺术品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这些政策的保障给予了英歌舞的传承与发展极大的空间。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英歌舞也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从其社会功能上来讲,信仰的色彩在逐渐淡化,而娱乐性在逐渐加强。原本那些因为信仰而产生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传统习惯,比如英歌舞的脸谱,在起初的英歌舞表演中,画脸谱是一个由“人”变“神”的过程,而在如今更多是将其作为英歌舞特色的文化遗存,虽然仍具有一定的神秘感,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功能上的转化、形式上的简化等都是英歌舞在当下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在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我们既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又要有回溯历史的虔诚。

当下我们提到传承,一定是走向民间,向一些民间艺人学习,总结他们的风格和特色。在这些艺人当中,国家级的英歌舞传承人陈来发、老当益壮的英歌大师张伯琪、一身好武艺的洪飞鹰、精心培育英歌幼苗的杨汉泉、渔民出身的头槌林炳光、英歌的化妆世家陈氏三杰等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他们用毕生的积累为我们诠释着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英歌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的推动下,英歌舞逐渐被全国人民所熟知。1997年,为期一周的《潮阳97英歌艺术节》开幕,14支英歌队参加了此次汇演,吸引了贾作光、潘志涛等舞界泰斗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将英歌舞进行传承,很多学校也开始邀请英歌艺人走进课堂,为孩子们授课,早已打破了传统英歌那种对内不对外闭门学艺的传授方式。每逢年节,各式各样的英歌队汇聚在一起,用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抒发着现代人对生活的热爱。

(二)作为舞台艺术的英歌舞

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英歌舞也逐渐向专业的舞台表演迈进,近几年,以英歌舞为题材而创作的舞蹈作品开始在舞台上亮相,广东亚运会上的《英歌燕舞》、广东舞蹈学校的《风扬》、海口经济技术学院的《海》都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在保持传统民间舞蹈独特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叙事方式和表达途径,对民间舞蹈的传统语汇和构图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和改造。由广州市歌舞团创作的《英歌武》曾荣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作品银奖、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优秀表演奖。

以作品《英歌武》为例,在动作语汇上作品保留了传统英歌套式中对打、击槌等动作,对其中的一部分动作做了一些变形和延长,以适合舞台艺术表演,同时参考了广东地区“泥塑”“瓦脊”的人物造型特色。在音乐伴奏上,保留了基本的节奏型,加入了中国鼓的演奏技法和伴奏音乐,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在脸谱造型上,用面具代替脸谱,且没有沿用英歌108将的脸谱,而选用广东粤剧中的脸谱造型,并作了进一步简化,只保留了红白黑的基本颜色。服装上也统一红褐色长裤、背心获长衫,且每套服装都在剪裁上作了不同效果的处理,使其看上去更具时代感。此外,我们在荣获文华奖的大型舞剧《沙湾往事》中,也看到了英歌舞的影子。这些舞台艺术化的作品虽带给观众一种新的感官享受,也在全国重大赛事中展露头角,但略显遗憾的是有关“英歌”题材的舞蹈作品数量仍然屈指可数。

(三)课堂教学中的英歌舞

从民间发展的角度来讲,英歌舞与汉族其他比较知名的民间舞蹈如山东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灯相比并不逊色,但要比较以这些民间舞蹈为素材的舞台作品,英歌舞的作品显然少了很多,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英歌舞的专业化课堂开展还仅仅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课堂是民间艺术走向舞台艺术的桥梁,缺少了专业化课堂的教学成果,其舞台作品数量自然不会太多。在广东舞蹈学校和华南师范大学,都有专家教授尝试对英歌舞教材的整理,但是教材的编写绝非易事。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英歌舞是否有编创教材的必要?通过以上的分析,英歌舞中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节奏和动作韵律,因此,笔者认为英歌舞对于演员的塑造具备相当的训练价值,值得将其编写教材、走进课堂,让更多进行专业舞蹈学习的学生接触到英歌舞。

其次,如果要开始编写英歌舞教材就要面临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到底应该注重训练性和时风格性?走向舞台上的民间舞蹈和广场上的民间舞蹈从本质上讲有很大差别,虽然舞台脱胎于民间,但舞台化的动作语汇一定是对原生态动作的加工和提炼。民间英歌舞中武术的成分较重,这与专业舞蹈演员基训要求的高、飘、延伸等特点不一致,如何分析动作特点、掌握基本律动、生成新的动作语言,在训练性与风格性中找到平衡就成为英歌舞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项艰巨而伟大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或许是教材存在一定的争议,或許是因为其他一些问题,英歌舞教材并没有普遍出现在课堂上,想要像山东鼓子秧歌和安徽花鼓灯一样走进全国艺术院校的课堂,还需要我们不断推进,让更多舞蹈专业学生在接受专业舞蹈训练的同时感受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总结

英歌舞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潮汕地区人们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文化符号,是该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舞动的槌花、丰富的队形构图和大段的集体性舞段都是英歌舞特色的集中体现,被认为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少有的集体舞之一。当代的英歌无论从结构形式还是文化功能上都发生了改变,但传统的表演形式依然保存完好,这是值得庆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英歌舞中的某些表演套式必然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更应抓住时机,做好英歌舞的文化保护工作。如今,在文艺汇演和各类比赛的推动下,英歌舞逐渐走进校园,在舞台创作中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我们的舞蹈工作者在将传统英歌表演进行舞台艺术化改造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探索着、追求着……

参考文献:

[1]杨莹.广东“潮阳英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J].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2]张缤.漳州民间舞蹈“英歌舞”艺术特色剖析[J].艺苑,2009(6).

[3]李舒.潮汕英歌的表演形式与动态特征[J].广东艺术,2008(4).

[4]陈军.浅谈潮汕英歌的艺术形态及其舞台呈现[J].大众文艺,2011(21).

[5]郭轩.潮汕英歌舞蹈的演变分析——以《赛龙夺锦》剧目为例[J].大众文艺,2017(8).

[6]贺璋瑢.潮汕民间信仰的历史、现状与管理探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6(9).

[7]陈汉初.话说潮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2).

[8]隗芾,际云.潮阳英歌舞[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6(8).

[9]广东省潮阳县文化局.潮阳英歌舞[M].汕头:广东省潮阳县文化局,1992.

[10]潮阳区文化局、文化馆联合.舞在潮阳[M].汕头:潮阳区文化局,1999.

[11]杨明敬.潮汕英歌舞[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11(8).

[12]陈泽溉.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黄斯(1981-),女,汉族,深圳市人,MFA(艺术硕士),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