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人、糖画…… 为什么过年离不开它们?

2020-03-25苏小年

旅游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糖人糖画刘伯温

苏小年

糖塑是我國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俗称吹糖,糖人模,从事这行手艺的人叫吹糖人,遍及全国各地。一年之中,过年前后出现最多,主要是因为小年要祭灶供灶糖、糖塑是为了黏住灶爷的嘴巴,人们希望他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小年过后就是大年,热热闹闹的春节,谁家不给娃娃买点甜嘴的东西,让孩子高高兴兴过个年。

小时候每到过年,除了团聚的欢喜声音,小孩子们就喜欢听吹糖人那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只要吹糖人在街上一出现,身后就拖拖拉拉跟着一大帮孩子,充满了欢声笑语。而他也像变戏法一样,一会捏,一会挑,一会剪,三下两下,一个活脱脱的小动物就出现在手心里!除了各式各样的花鸟虫兽,还有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大肚子的猪八戒……那抹蜜色带来的欢喜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据说,吹糖人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造型的糖人儿,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流传至今。

说完糖人,咱们再来说说糖画。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立体的,一个大多是平面的。糖画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

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糖塑制品既可欣赏娱玩,又可直接食用。在中国民间,糖塑遍布南北各地,丰县糖人贡、天门糖塑、成都糖画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塑·丰县糖人贡

丰县糖人贡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在古书上多有记载。明代的糖品中,既有做小吃的,也有做宴席装饰的,是“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 叫做“造兽糖”(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三·石蜜》)可以看到糖人贡的雏形。“糖人贡”一词就是由“造兽糖”发展演变而来,湖北的鄂州叫“糖塑”,四川的叫“沙糖罗汉”,徐州因为用于祭祀,因此叫做“糖人贡”。相传丰县糖人贡发源于中原地区,早期为宫廷用品,后流入民间,清代中期传入丰县,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丰县糖人贡在当地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不绝,其中郭氏家族传承有序,至今已历六代。

丰县糖人贡以优质白糖为原料,采用梨木模具塑造成形,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礼仪。它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丰富的内容,制品有仙佛诸神、动物、果品、屋宇和器具等多种样式,显示出浓郁的民间信仰色彩。

糖人贡造型优美,质白如玉,晶莹透亮,以食用色素精描细绘后,更是于纯净中见出艳丽、于质朴中透出典雅,别具特色和魅力。丰县糖人贡是古代丧葬文化的“活化石”,它为人们认识传统风俗提供了形象资料,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糖塑·天门糖塑

天门糖塑俗称“吹糖人”,是流行于湖北省天门市一带的民间雕塑艺术。加热后的麦芽糖经过艺人的“吹”和“塑”,变成妙趣横生的艺术品。其实,糖塑是文雅一点的叫法,按照艺人自己的说法则叫“气憨子”,以便于和“水盘子”(用小勺子舀糖后在石板上浇出各种图案造型的民间技艺)相区别。

而区别就在这“气”上。糖塑艺人用一根小木棍挑出一点糖来,两手拉扯几下,放一点食用石膏粉,捏成一个小气袋,然后拉出一根气管,放在口中徐徐吹来。随着两手手指不停地拉、扯、揪、捏,只见那小气袋在艺人手中不断地旋转、变化,转眼间,一件活灵活现的或人物、或动物的造型就展现在眼前,令人惊叹不已。

天门糖塑,不仅仅是“吹”出来的,还讲究“吹”和“塑”的结合。“吹”和“塑”,按行话称为“泡活”和“头子活”。“泡活”光洁圆润,体量又大,但缺少细节;“头子活”肌理丰富,长于细节,但缺乏体量。两者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一团毫无生气的糖,经过艺人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艺术品,百看不腻。

糖塑·成都糖画

“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这些成都人耳熟能详的童年回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糖画”。成都糖画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地区。据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褚人获《坚瓠补集》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后来,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如果你认为糖画只是街头艺人的雕虫小技,那就大错特错了,它可不像看起来的那样简单。

糖画其实是一门高深的技艺,其中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复杂元素。糖画艺人在创作过程中,需端坐于糖画摊前,执勺在手,经过短暂地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时机和力度都要把握得刚刚好才行。糖液快速凝固,瞬间在你眼前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待新鲜的糖画凝固后,艺人用一根竹签将其作品粘合提拿起来,就完成了一幅作品。可谓融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好看又好吃的糖画尤其受到小孩们的欢迎,在画糖的小摊前,通常都围满了小孩,等着师傅给自己画糖吃,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

糖塑,不光是以糖为原料制成的小玩意儿,也注入了糖塑艺人的灵魂,烙印着生活文化的背景。虽然现代社会种类繁多的糖果、玩具日益挤占了传统民间玩艺的生存空间,但是街头巷尾活灵活现的糖塑仍是我们记忆中最甜蜜的滋味。

猜你喜欢

糖人糖画刘伯温
糖画
Sugar Painting 糖画
刘伯温以德服人
糖画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聪明的刘伯温
吹糖人
刘伯温逝世成谜
吹糖人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