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经济合作浅议

2020-03-25成思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合作共赢东盟区域经济

成思情

[提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贸易合作交流成绩显著。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试图为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1月18日

中国-东盟自贸区,即CAFTA,是我国同东盟10国一同成立的自由贸易区。近年来,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不断发展和深化,成为坚定不移的坚持多边贸易体制和切实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设更是给我国带来多方位的影响,因此在我国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背景和阶段

(一)发展背景。一方面,国际社会发展呈现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态势,给欠发达国家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属于上升期,对于外部市场也存在一定的依赖,因此外部经济的波动必然会对我国及东盟国家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具有地理优势,历史交往深厚,经济交流也日益密切。基于这些原因,中国与东盟国家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应对,踊跃推动区域间经济合作,组建自贸区。

(二)发展历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进程有如下三个时期:(1)第一个时期(2002~2010年),开始建设时期。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关税方面实行一些措施,陆续减免关税直到它减小到最小值。2002年末至2010年初,我国同东盟各个国家取消了近90%的商品关税。(2)第二个时期(2011~2015年),全方位建成时期。东盟四国与中国贸易往来约90%的商品实施关税零负担,同时双方希望通过密切的合作共建广阔的开放型金融贸易投资市场。(3)第三个时期(2016年至今),共同维护自贸区建设时期。

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成就与挑战

(一)成就

1、双方经济与贸易增长。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成立,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商贸合作往来。2012~2018年中国和东盟双方的贸易总额由500亿美元上升到5,800亿美元,增长了10倍还多。2019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区域内全部协定国家生效,这一协定推动我国与东盟经贸往来更深入发展,双方的贸易额和投资总量更会迅速增加。

2、相互投资不断扩大。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中国和东盟积极开展经济合作,积极消除投资与贸易壁垒,使得区外的直接投入增加,带来明显的外企投资效应,具有宽阔的发展远景。东盟是我国向海外投资的主要区域。当下,我国对东盟的注资处于快速上升时期,投资行业逐渐增多,形式也丰富多样。同时,东盟也逐渐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2018年我国同东盟的互相注资已经有150多亿美元,相比2003年的30多亿美元,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中国和东盟作为双方非常重要的经济与商贸伙伴,2018年双方互相投资累计已经有2,000多亿美元。

3、合作不断深化,关注区域内互联互通。随着中国同东盟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领域也逐渐广泛和全面。我国同东盟将继续把各领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为区域内互联互通贡献自己的力量。交通设施建设方面,铁路、高铁、轻轨、高速公路和国际陆海商贸新通道等一大批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使交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4、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首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区域经贸合作有利于双方全面深入發展友好伙伴关系,促进中国周边环境稳定的维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其次,自由贸易区内密切的贸易、投资关系有助于区域经济稳定地发展,增加抵抗外部集团经济冲击的能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二)挑战

1、东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东盟国家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历史纠葛与国家主权问题。东盟成员国内部的领土争端自古就有并一直延续至今,越南与柬埔寨的海上划分问题、马来西亚与文莱的沿海争端、泰国与柬埔寨的古寺纠纷等,折射出东盟各国存有地域整合不明确的问题。二是国内政治形势不稳。东盟国度党派冲突问题非常严重,反对政府武装和暴力恐怖活动层出不穷。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国内外各种经济贸易活动的往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和自贸区的整体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民族宗教问题突出。东盟10国宗教信仰不同,如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等。比如泰国信奉佛教,但他与柬埔寨和缅甸两个佛教国家关系非常紧张,更别说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2、东盟10国经济增长贸易构成的同质化竞争严重。东盟10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差距悬殊,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各成员国在贸易合作中需求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自贸区的发展。且东盟成员国主要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内部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的相似化、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显著。(10+1)成员国经济发展进程和贸易结构的高度相似限制了区域内贸易创造的能力。

3、东盟内部市场相对狭小。东盟国人口基数大,但经济发展程度、人均消费较低,国内市场可供开拓的空间也很小。本地区狭窄的市场限制了东盟的发展潜力,也导致东盟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不足,而且如果重要输出区域的市场和价格出现颠簸,将直接导致经济的不稳定。

4、国际上其他经济组织的干预。自贸区的发展受到了由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及其主导的经济体的冲击。美国希望在东亚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东盟在东亚地区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美国有必要同东盟加强经贸合作关系,促进国内经济涌现活力。美国主导的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陆续有新加坡、文莱、越南、马来西亚4个东盟国和墨西哥、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2国加入,想要在亚太地区构建新的商贸投资规则,势必对自贸区一直策划的贸易投资格局带来打击。

欧盟作为东盟最大的海外投资组织和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由于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欧盟与东盟不可能直接达成区域协定,只能与东盟各国分别制定贸易合作协议。欧盟于2013年、2019年分别同新加坡与越南签订了贸易协定。

日本作为亚洲重要的发达国家,对东盟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发展有着很强的影响力。2008年日本同东盟签订多边商贸协议。双方大致将在10年内对双方进口90%左右的货物免税。而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初级商品仍然以煤炭、木材、焦炭等自然资源为主,中日双方存在竞争关系。随着东盟国家商品质量日渐上升、双边贸易后日本与东盟之间关税贸易壁垒的削减,东盟国家出口到日本的中低质量产品将比中国具有竞争力。

三、中国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举措

为应对日益变化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进程,我国与东盟国家必须加强区域内各方面合作,共同促进地区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

(一)深化合作领域,打造自贸区升级版。为应对其他经济组织带来的冲击,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我国积极推进自由商贸交易区进级版的发展。2019年8月《升级议定书》和《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的陆续生效,标志着自贸区进入“升级版”发展阶段。其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5G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并且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相关规定上降低条件,释放自贸区活力,密切双方经贸联系。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我国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构成升级转移,未来形成以精密机器、电子等高附加值为主,避免与东盟在农产品、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的竞争;要不断提升输出商品的技术水平,加强销售优势。既可以维护我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友好关系,又能增强我国在区域经济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三)加强次区域领域互助。近年来,我国在自贸区的框架下逐步推进泛北部湾、大湄公河和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泛北部湾地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港口物流交通的合作交流,提高了货物通关的速度,形成了一条蓬勃发展的海洋运输路线和沿海经济开放带。2017年我国同东盟东部增长区四国商贸总额高达2,000多亿美元,大约占同东盟商贸总额的40%。我国同东盟东部增长区次区域的互助,加强了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使之进入一个高质量、高效率、新范畴的进程。我国同东盟东部增长区进一步加强在众多领域的合作,尤其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寻求和东盟经济稍落后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东盟组建自贸区是共赢的选择,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建设经验,为我国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模式选择,不断促进地区间的全方位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田鸿雁,宋学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成就、挑战与对策探析[J].改革與战略,2012(1).

[2]袁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际经济合作,2010(1).

[3]吴伟.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影响及面临的挑战[J].中国财政,2010(11).

[4]董新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可能构想与影响因素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5]章远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广西[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6]魏民.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问题与方向[J].国际问题研究,2015(2).

[7]祁春凌.TPP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挑战及中国的应对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5(1).

[8]宋秀梅,徐宗碧.东盟国家概况[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合作共赢东盟区域经济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新闻聚合APP著作权侵权的行为规制
经略中东:中国展示新型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