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
2020-03-25乐华文王依屹
乐华文,王依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21
慢性乙型肝炎由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肝硬化,其中少数患者还可能进展为肝癌甚至肝衰竭[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过程中,止血和凝血相关蛋白的合成和降解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机体凝血系统失衡,各项凝血指标也随之改变[2]。本文通过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7项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揭示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中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64例。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24~75岁、平均(42.0±6.7)岁;肝硬化组51例,其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38~78岁、平均(52.0±7.3)岁;肝癌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2~89岁、平均(59.0±8.2)岁;肝衰竭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9~82岁、平均(53.0±7.4)岁。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6岁、平均(45.0±7.7)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 住院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8 mL,置于0.2 mL 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中颠倒混匀后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检测PT、APTT、TT、FIB、D-D、FDP、AT-Ⅲ水平。所有检测标本均于采集后1 h内离心,3 h内完成检测。
1.2.2检测方法 凝血项目采用STA-R-Evolution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PT、APTT、TT采用凝固法检测,FIB采用clauss法检测,AT-Ⅲ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D-D、FDP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使用Diagnostica Stago公司提供的仪器、配套试剂盒及质控品。每日检测前做好室内质控。
2 结 果
2.1各组PT、APTT、TT、FIB水平比较 健康对照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的PT、APTT、TT显著增加(P<0.05),FIB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与肝硬化组、肝癌组比较,肝衰竭组PT、APTT、TT水平显著升高(P<0.05),FIB水平下降(P<0.05)。肝癌组PT、APTT、FIB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PT、APTT、TT、FIB水平比较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bP<0.05;与肝硬化组比较,cP<0.05;与肝癌组比较,dP<0.05。
表2 各组D-D、FDP、AT-Ⅲ水平比较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bP<0.05;与肝硬化组比较,cP<0.05;与肝癌组比较,dP<0.05。
2.2各组D-D、FDP、AT-Ⅲ水平比较 除肝癌组外,D-D、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呈升高趋势(P<0.05),而AT-Ⅲ水平则随病情的进展不断下降(P<0.05)。见表2。
3 讨 论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是大多数凝血因子合成的场所,也是凝血相关蛋白降解和灭活的场所,当肝脏受损时,各种凝血指标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止血与凝血功能紊乱[3-4]。重症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患者由于肝脏严重受损,肝细胞大量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功能异常,抗凝物质增多,导致凝血障碍[5]。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组PT、APTT、TT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TT水平逐渐升高。PT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TT主要反映血浆内肝素和肝素类抗凝物质的水平。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肝素和肝素类物质增多,均提示肝细胞损伤,且与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6]。FIB是在肝脏和巨噬细胞内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其水平随着肝脏受损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下降,是反映凝血功能障碍较灵敏的指标[7]。肝癌患者可能出现复杂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改变,总体的高凝状态与抗凝功能降低,纤溶功能低下与继发纤溶亢进可交替出现,导致其PT、APTT、FIB均显著增加(P<0.05)。肝癌患者血浆FIB异常升高提示患者血黏度升高、纤溶亢进、易发生出血,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预后判断指标[8]。
本研究发现,除肝癌组外,D-D、FDP水平随肝炎病情的进展而显著升高,AT-Ⅲ水平则随着肝炎病情的进展显著下降。D-D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产物,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是急性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FDP是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得到的降解产物,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是纤溶亢进的敏感指标。本研究中,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抗凝和纤溶指标水平升高,提示短期内大量肝细胞迅速坏死,病情发展迅速,可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十分凶险。AT-Ⅲ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蛋白,70%由肝脏合成,肝实质受损时,AT-Ⅲ合成减少,且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减少,可引起血栓及DIC。
综上所述,对肝炎患者进行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的检测尤为重要,其变化规律直接反映肝脏受损伤的程度,可为监测患者病情进展、临床治疗、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