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黔西老厂矿区雨汪区块煤层气井产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0-03-25房孝杰吴财芳刘小磊张莎莎刘宁宁
房孝杰,吴财芳,刘小磊,张莎莎,刘宁宁
(1.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 言
滇东黔西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地表深度1 500 m以上的煤层气地质资源储量达到2.9×1012m3[1],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后备基地。该区内单煤层煤层气资源丰度低,多煤层合采是实现煤层气经济有效开采的前提[2-3],但是,多煤层合采井储层间性质的差异易引发层间干扰,进而制约产能[4-5]。前人研究认为,多煤层合采需在层系优选的基础上加强排采控制,以减轻对储层的伤害,从而提高煤层气井的产能[6]。
陆小霞等[7]研究指出,影响柿庄北区块合采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是煤储层渗透率、构造发育程度和排采连续性;张兵等[8]研究了柳林区块50余口合采井的产气特征,发现煤层厚度和水文条件是影响该区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压裂规模和储层伤害是造成区内直井低产的主要工程因素;雍晓艰等[9]以阜康白杨河矿区为研究对象,指出影响区内合采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是储层压力、顶底板岩石特征、临界解吸压力和渗透率等参数的匹配程度,同时指出各项储层参数差异较小的合采井,产能仍有较大的差别。
由此可见,不同的煤层气区块,煤层气合采井产能的主控因素也有差异。就滇东黔西地区而言,前人已对区内典型井排采动态及排采制度[10]进行过深入分析,但影响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老厂矿区雨汪区块多煤层发育区煤层气合采井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煤层气井排采过程及产能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和工程两个方面揭示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以期对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1 地质概况
雨汪区块位于滇东老厂矿区东南侧,总体构造简单,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6°~15°。北部发育宽缓褶曲S1向斜和B1背斜;中部以规模较小的逆断层为主,断层走向北东—北北东;南部构造简单,仅发育各种落差较小的断层(图1)。区内各主要褶皱和断层均影响到整个含煤地层。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含水层一般相互独立,与其他含水层无水力联系,富水性弱。
图1 研究区构造纲要图
研究区地层柱状图如图2所示。该区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和中三叠统地层发育较全[11],地层总厚大于1 500 m,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
图2 研究区地层柱状图
区内含煤27~42层,煤层间距小,薄—中厚煤层为主,主力煤层为(7+8)号、9号、13号、16号、19号,埋深均在1 000 m以上。除19号与16号煤层平均间距达31 m外,各主力煤层间距均小于25 m。
区内各主力煤层平均含气量>6.89 m3/t,最高含气量12.89 m3/t,煤层含气量受构造、埋深、煤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煤层解吸气体的组分包含甲烷、氮气、二氧化碳及重烃,甲烷体积分数占75%~98%。研究区主力煤层镜质组最大反射率2.53%~3.49%,属高变质程度无烟煤,镜质组反射率在纵向上具有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的特征。
2 煤层气合采井产气特征
目前,雨汪区块煤层气参数和实验井共14口,其中实验井11口,丛式井组2组,现阶段正在排采的井有6口,11口煤层气井排采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雨汪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参数
排采井生产数据显示(表1),除4号井外,其余均为合采井,多数井合采层数超过2层。一般而言,煤层气井根据产量可分为3类:(1)高产井,稳定日产气量大于10 000 m3;(2)中产井,稳定日产气量1 000 ~10 000 m3;(3)低产井,稳定日产气量小于1 000 m3。由于研究区煤层气井数量较少且日产气量普遍较低,停产井与生产井并存,为便于分析影响气井产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按照产气期日均产气量将区内煤层气井分为2类(表2)。
表2 雨汪区块煤层气井产量分类
排采煤层总厚度4.93~10.8 m,平均7.71 m,各煤层平均含气量6.89~12.95 m3/t,呈现出随层位加深波动式增大的特征,地质条件较好[5](图 3)。虽然区内11口气井产气量普遍较低,中-低产井占总井数的73%,但也有部分井最高产气量超过700 m3/d,最高达1 800 m3/d。
图3 雨汪区块各煤层的平均含气量分布
3 气井产能影响因素
3.1 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是制定工程措施和排采制度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内在因素。雨汪区块煤层气井多为合层排采,排采层厚度较大且总体比较稳定,单层含气量对气井产能的影响难以比较。本次研究引入等效含气量,对主力煤层的含气量数据进行处理[12],分析等效含气量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发现雨汪区块各井产能差异与含气量相关性不明显(图4)。
图4 等效含气量与产气期日均产气量的关系
区内气井产气期日均产气量与煤层厚度相关性差,且离散度较高(图5)。从排采数据看,4号井单独排采19号煤层,煤层厚度<5 m,产能较低,而3号井合采煤层厚度>10 m,产能也相对较低(表1)。由此可见,煤厚对雨汪区块气井产能影响并不显著。
图5 煤层厚度与产气期日均产气量的关系
渗透率的高低是决定煤层气井产能大小的重要因素[13]。雨汪区块8口煤层气试井(共15层次)渗透率值介于0.005 6~0.27 mD间,平均0.077 mD,属中-低渗储层(图6)。煤层渗透率受控于诸多因素,包括煤储层物理力学性质、煤层埋深、孔-裂隙特征、应力状态等[14]。地应力是影响煤层渗透性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渗透率随埋深增大呈指数型下降,其根本原因是地应力随埋深增大而增大[15],即埋藏深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地应力对渗透率的控制。研究进一步发现,区内煤储层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对数关系(图7),且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因此,雨汪区块煤储层普遍低渗很可能主要是由于该区的高地应力所致,这也是导致多数气井产能过低的主要原因。
图6 雨汪区块煤层试井渗透率分布特征
图7 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3.2 排采因素
煤层气的产出过程不可避免有煤层水的排出,产水过程很可能贯穿煤层气排采工作的始终,煤层气井排水速率的大小对排采工作制度制定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煤层气井的产能。由于正在生产的煤层气井自2018年4—5月开始排采作业,产气时间短,不适宜与早期煤层气井进行对比,因此,将停产井及生产井分开,分别分析其产水速率对气井产能的影响。
由图8可知,煤层气井产水对产气的影响有一定的规律性,产水量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气井产能释放。10号井平均日产水量远高于其他井,达到7.21 m3/d,平均日产气量仅55 m3/d,产能极低(图8(b))。原因在于该井距离区内两条主要断层较近,断层落差较大(50~100 m),导通了主力煤层上下含水砂岩层,导致其产水量远高于正常值,不利于排水降压,煤层气解吸困难,因此产气量极低;3号、4号井表现出见气时间短、产水量低、产气量极低的特点,平均日产水量仅0.76~0.87 m3/d,平均日产气量65~115 m3/d。原因在于,所在地点及井周煤储层含水性极弱,无法通过排水达到降压的目的,不利于煤层气解吸(图8(a));6号、7号和8号井为一组丛式井,除合采产层层位差异较大外,其他地质参数差异均较小,但3口井中仅8号井表现出了较好的产气潜力,最大日产气量达到760 m3/d,6号、7号井产气量极低,日均产气量低于80 m3/d(图8(b))。可能由于8号井的合采层位物性特征优于6号、7号井,因此在进行合层排采前,需加强甜点层段的优选[16-17]。区内1号、2号、5号、8号、11号等煤层气井初始日产水量(单相水流阶段日均产水量)1.5~3 m3/d,见气后日产水量1~1.8 m3/d,产气期日均产气量168~522 m3/d,最高产气量700~1 800 m3/d,且生产井日产气量还在上升,具有良好的产气潜力。
图8 雨汪区块煤层气井产水对产能的影响
煤层气排采需遵循“连续、缓慢、稳定、长期”的原则,分析当前正在排采的6口井的排采日报发现,各井均不同程度地受停电、发电机故障及检修等影响而导致排采作业中断,各井排采中断次数如表3所示。
表3 排采中煤层气井停井次数与产能的关系
停井易导致悬浮的煤粉沉积,堵塞渗流通道,造成储层伤害,各井均因停井而对产气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每当发生停井事故时,该井日产气量往往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产气量极低的井同时也是停井次数最多的井。
4 结 论
(1)雨汪区块煤层气开采潜力巨大,但现阶段煤层气井产能普遍较低,中-低产井占总井数的73%,煤层气资源往往难以释放产出。
(2)影响雨汪区块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质因素和排采因素。前者体现在地应力特征和渗透率,地应力高、渗透率低,煤层气井产能也相对较低;后者主要包括排水速率和停井次数,初始日产水量1.5~3 m3/d,平均日产水量1~1.8 m3/d,且停井次数少的井产能高。
(3)雨汪区块应首选中-低地应力、渗透率较高的部位或层段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在煤层气井排采初期的水单相流阶段应严格控制产水速率,适度快排,将日产水量控制在1.5~3 m3/d间;进入气水两相流阶段后应慢排,控制日产水量1~1.8 m3/d,整个排采过程应尽量减少停井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