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韦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2020-03-25叶跃娟
叶跃娟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人民医院,浙江 龙泉)
0 引言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入心肌,使得心肌细胞坏死,发生间质性炎症的结果。免疫力缺乏的患儿若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则极有可能使心肌发展成为慢性心肌炎,伴心律失常[1]。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多以多汗、乏力、胸闷等常见,而病情较重者则会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以及死亡。临床上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通常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改善患者心肌代谢功能,同时给予其营养支持等,降低其心肌负荷,恢复心肌功能。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二磷酸果糖以及阿昔洛韦的临床疗效做出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94例病毒性心肌炎伴心律失常儿童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7例。对照组患儿男性23例,女性24例,平均(4.7.±1.9)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2例,平均(5.7±1.3)岁。对比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儿常规治疗措施,包括降低颅内压、电解质平衡等。
对照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果糖0.2 mL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治疗,将阿昔洛韦溶于250 mL含有5%葡糖糖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各项指标,具体包括:心电图、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心肌酶恢复时间。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根据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情况采用显效、好转、无效3个维度进行判定。治疗后患儿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同时心肌酶以及心电图均处于正常水平则为显效;若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有所改善,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恢复正常则为好转;在治疗后患儿各项临床指标均无显著改善情况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指标以及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恢复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images/BZ_100_1271_1688_2277_1759.png观察组47 5.4±2.3 8.0±2.6 11.3±3.2 8.7±5.3对照组47 5.7±2.2 7.8±2.8 12.0±3.3 8.9±5.2 t 0.646 0.359 1.044 0.185 P 0.520 0.721 0.299 0.854
2.2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儿疗效[n(%)]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因此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其临床症状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降低颅内压、抗感染以及使患者卧床休息等,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病情发展,但其治疗效果不理想[2]。本次研究中采用磷酸果糖以及阿昔洛韦两组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其中二磷酸果糖是细胞代谢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产物,其能使位于细胞膜上的磷酸果糖激酶起到激活的作用,同时提高钾离子内流,改善细胞状态,同时加速能量代谢,改善其缺血、缺氧的病理状态[3]。阿昔洛韦则是属于一种新型开环类抗核苷的合成药物,其能产生抑制病毒的复制的作用,增强人体抗感染能力以及减少病毒侵袭其他心肌组织效果,促进心肌组织恢复速度[4]。但由于心肌酶的半衰期较短,使其在应用抗病毒治疗后,能有效地将心肌病毒的继续感染进行阻断,减少心肌细胞的损害,促使心肌酶快速恢复。
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分别应用阿昔洛韦以及磷酸果糖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治疗结果对对照组患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临床治疗中,给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儿应用阿昔洛韦以及磷酸果糖治疗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提高心肌酶恢复。
综上所述,在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或是磷酸果糖,均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两种药物均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