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性突发性耳聋的诊治分析

2020-03-24金娜赵波

健康之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老年治疗

金娜 赵波

【摘要】目的:目的:探討老年性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和沈阳军区解放军313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2014年9月-2019年9月5年间明确诊断60例年龄大于等于60岁的老年性突发性耳聋患者和同期治疗的60例年龄小于60岁的非老年患者的发病过程、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老年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总有效率52.7%(32/60),低于对照组78.3%(47/60),且P<0.01,老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组患者的总有效率20%(6/30),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组86.7%(26/30),且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性突发性耳聋病前多存在听觉系统退行性改变,且常合并较多的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其发病后听力损失较为严重,且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治愈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老年;突发性耳聋;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4.4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125-01

现将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和沈阳军区解放军313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2014年9月-2019年9月5年间明确诊断60例年龄大于等于60岁的老年性突发性耳聋患者和同期治疗的60例年龄小于60岁的非老年患者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和沈阳军区解放军313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2014年9月-2019年9月5年间明确诊断60例年龄大于等于60岁的老年性突发性耳聋患者和同期治疗的60例年龄小于60岁的非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排双耳突聋,经纯音测听、声阻抗、听觉诱发电位、乳突CT或MRI检查排除外耳、中耳外伤、桥小脑角肿瘤所致耳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制定的突聋诊断标准。老年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60-79岁,中位数66岁。发病到就诊时间6小时-1个月,伴耳鸣48例,伴眩晕27例,发病诱因:感冒史6例,疲劳史8例,情绪激动5例,无诱因41例,伴2型糖尿病15例,高血压8例,伴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7例,耳聋程度:全聋型24例,平坦型21例,中高频型下降型10例,低中频下降型5例。头颅MRI示脑梗死18例。对照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5-59岁,中位数45岁。发病到就诊时间4小时-半个月哦,伴耳鸣35例,伴眩晕8例,发病诱因感冒史5例,疲劳史17例,情绪激动2例,无诱因36例,伴2型糖尿病4例,高血压9例,耳聋程度:全聋型7例,平坦型19例,中高频型下降型18例,低中频下降型16例。

1.2临床诊断

症状:患者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最低点,少数患者可在3天内,可同时或先后伴有耳鸣及眩晕,部分患者有耳内阻塞感、压迫感、以及耳周麻木或沉重感。检查:听力学检查、声阻抗检查、听性脑干反应检查,有眩晕症状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必要时(鉴别诊断)可行颞骨CT和头颅MRI检查。

1.3听力曲线分型

①全聋型:取500、1000、2000、4000Hz平均听阈≥81dB,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②平坦型:取500、1000、2000、4000Hz平均听阈≤80dB,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③中高频下降型:≥2000Hz频率时听力下降≥15 dB;④低中频下降型:250、500、1000Hz中任一频率听力下降≥15dB。

1.4治疗方法

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银杏叶提取物、前列地尔。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抗凝类药物:巴曲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神经营养类药物弥可保、维生素B族、ATP等。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多卡因。辅助治疗:耳鸣声信息治疗等。低频下降型突聋机制为膜迷路积水,治疗为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内耳微循环或内耳血液流变血的药物。中高频下降型突聋机制为内耳毛细胞损伤,治疗为糖皮质激素、离子治疗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治疗。离子治疗主要是静脉内给予大剂量局部麻醉药,可以影响感觉细胞(传送通道)、血管纹细胞(离子转运),临床上多采用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平坦型突聋机制是内耳微循环障碍。激素、改善内耳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药物联合应用。全聋型突聋机制为内耳血栓形成,巴曲酶能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全血、血浆粘度,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末梢及微循环障碍。银杏叶提取物因其清除自由基、调整循环系统、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增加缺血组织氧气及葡萄糖的供应等保护作用而用于突发性聋治疗。老年性突发性耳聋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根据不同职业、文化、环境背景进行心理疏导。

1.5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治指南,将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分为4级: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到健耳水平,或达此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15dB。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比较极显著差异,P<0.01

表2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与非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组间疗效关系

两组比较极显著差异,P<0.01

3讨论

老年人突发性聋的主要原因为内耳血液障碍,如迷路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引起的缺血性耳聋,也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微循环障碍,内耳窗膜破裂等因素有关。最终均可导致毛细血管水肿,血细胞凝聚及高凝,特别是合并动脉硬化,高血压者,可因迷路动脉的某一终末支出现血栓或栓塞形成而导致突聋。内耳小动脉有迂曲盘绕行走的特点,在正常情况下,此处的血流速度比较缓慢,若血液的粘滞度增高,则在此发生血小板沉积、粘附,聚集,甚至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老年组患者,往伴有微血管基础病,主要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病。微血管基础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可能会导致突发性耳聋。

回顾本组资料,老年性突聋组全聋型和平坦型占75%(45/60),对照组全聋型和平坦型占43.3%(26/60),老年组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占50%(30/60),对照组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占21.7%(13/60)。老年人基础听力较差,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系统性疾病可能性相对较大,导致其发病后听力损失较为严重。

本组老年性突聋60例中,其中脑梗死18例,占30%。突发性耳聋尤其是老年性突发性耳聋患者常常与脑梗死有共同的病理基础,供应内耳血供的内耳动脉多起自基底动脉下段或小脑前下动脉,血管细长,分支细小呈螺旋弯曲状走,极易发生内耳微循环障碍。

本组老年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总有效率52.7%,低于对照组78.3%。老年性突发性耳聋60例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组30例,有效率20%,非心脑血管疾病组30例,有效率86.7%。在同样的治疗条件下,老年性突发性耳聋的听力恢复较对照组差,因老年人身体器官处于衰退状态,常常合并有心脑血管及内分泌疾病有关,老年人群中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硬化等伴随疾病较多,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弹性低等微循环障碍较为常见。老年性突聋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及内分泌疾病限制了激素的使用,同时老年人器官衰退、血管硬化、循环障碍影响了老年人对扩血管、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激素等药物的吸收及高压氧治疗的敏感性。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其发病后听力损失较为严重,且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老年突发发性耳聋的患者因听力受限,加之很多空巢老人,与外界交流较少,耳聋后更容易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的心理,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故影响治疗效果。本组老年性突聋60例中,耳鸣48例,发生率高达80%,提示突然出现的单侧耳鸣需要特别关注同侧听力,在怀疑有听力下降又不能及时进行听力测试时,建议按突发性聋进行处理。本组老年性突聋60例中,伴眩晕27例,发生率为45%,这些患者可能因为眩晕到其他科室就诊,如果接诊医师或患者忽略了听力情况,容易造成对突发性聋的误诊或漏诊,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易导致医疗纠纷。老年性突聋的患者治疗前充分进行医患沟通,使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正确对待治疗结果,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预防老年性突聋要低脂饮食,戒煙酒,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适当体育锻炼,改善脑部及耳部供血,避免噪音,保持心情舒畅。

猜你喜欢

突发性耳聋老年治疗
葛根素联合利多卡因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观察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突发性耳聋120例疗效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甲钴胺对6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耳鸣症状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