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教育下劳务市场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与求解
2020-03-24沈洪兵
沈洪兵
[摘 要]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当前比较热门的人才市场现象,利用经济博弈论中的信号传递博弈建立了求职者与招聘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优化数学模型,分析了人才市场中两种条件下的博弈均衡解。并利用定量的方法求解出招聘方对求职者的能力估计值,从而总结得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以及企业进行人才选择时困难的原因,并给出解决这一困难的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信号传递博弈;求职者;招聘方;人才市场
[中图分类号] TN9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172-02
一、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也呈现大幅增长,这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前的国家统一分配,演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或企业双向选择。这一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使他们有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又使他们产生了某些不良的就业心态。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情景所采取的应对心理,用人单位招聘人员很难对此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出现有很多用人单位需要人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与此同时,人才市场上求职应聘的人又在不断增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求职者与招聘方这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博弈的角度,利用信号传递博弈,深入分析当前求职者择业的心态,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招聘单位选出更好的人才,使企业加快发展,而且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由于在现实的人才市场中求职者与招聘单位都有很多个体,在这里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这两个利益主体设为两个理性的博弈参与人,即求职者(参与人Ⅰ)和招聘方(参与人Ⅱ)他们都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2.假设求职者的类型有两种:高能力人才和相对较低能力的人才,即假设求职者的类型空间Θ={L,H},其中L表示求职者为相对较低能力的人才,他的劳动生产率为L,H表示高能力人才,他的劳动生产率为H,且H>L。
3.招聘方的工资策略为:不录取、支付低工资、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三种策略,即招聘方的行动空间W={0,ω1,ω2},其中0表示不录取,ω1表示支付低工资,ω2表示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且显然有0<ω1<ω2。
4.假设求职者的能力水平主要反映在接受教育程度的综合水平上。
三、信号传递模型的建立
(一)信号传递博弈的一般模型介绍
信号传递博弈由斯宾塞[1](Spence)在1973年首先提出,在该信号博弈中有两个参与人(即参与人Ⅰ和Ⅱ),参与人Ⅰ发出信号称为信号发送者,参与人Ⅱ接收信号称为信号接收者,参与人Ⅰ的类型θ∈Θ是私人信息,即参与人Ⅰ知道而参与人Ⅱ不知道,信号传递博弈的时序如下。
(二)建立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
由前面的假设可以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时序如下。
1.求职者的自然选择类型概率分别为p(θ=L)=q,p(θ=H)=1-q。
2.求职者了解到自己的能力及劳动生产率是高或低后,选择自己受教育的水平e∈E,且在预测到招聘方愿意开给求职者的工资待遇后选择使自己期望效用函数最大化的信号e∈E发送给招聘方。
其中e*≤L(ωH-ωL)(1-q)+e0。此均衡策略说明,在人才市场上出现了求职者不管能力水平是高还是相对较低,都会试着去与高能力的人竞争应聘高薪职位。此时招聘方观察到这种现象后,也不能直接根据应聘方应聘的职位及发出的信号来推断求职方的能力水平。此时由上面的分析与求解可知,理性的招聘方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应采取上述博弈模型(*)的混同策略。
在实际中,由于常常会有不同水平的人都同时去竞争同一个职位,因此,在现实的人才市场的博弈中,出现混同均衡的情况是更有实际意义的。在这个博弈中,求职者和招聘方都是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依据选择策略。由于信息不对称,招聘方根据求职者发出的信号使用贝叶斯法则得出对求职者能力水平的判断,并选择出使自己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工资ω*(e)。招聘方观测到求职者发出的信号后,对于不符合招聘单位要求的求职者自然不会录用,而求职者又反过来利用招聘方所给的工资福利来选择发出使自己效用函数最大化的信号e(θ)给招聘方,并最终得到均衡结果。通过上面博弈模型的分析与求解,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情形在人才市场中很常见。由于有各种能力水平的人去竞争同一个职位,这样使招聘方也相应地提高了他们的应聘要求。
参考文献:
[1]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87-400.
[2]张维延.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3]于维生.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9-113.
[4]谢识子.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58-266.
[5]黄淑芹,朱建青,扬绪华.“民工荒”现象博弈分析[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6(2).
[6]轩琳娜.人才选择的信号博弈[J].商场现代化,2005(13).
[7]姜启源,谢金星,叶俊编.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8](美)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高峰,译.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