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古代山西境内的民族融合

2020-03-24武海燕

文史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蚩尤匈奴

武海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塑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游山西,就是在读民族融合发展史。山西地处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错带,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战国伊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创民族融合、风气改革之先;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在平城大同开启汉化改革,推动五胡融入中原;洪洞大槐树更是见证了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时而金戈铁马、时而驼铃‘胡舞的民族融合壮丽画卷。”

诚如楼书记所言,古代山西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上古时期,炎黄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族,形成最早华夏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山西南部是其重要区域。尧舜禹时期,山西中北部及东南部陆续居住着戎、狄、楼烦、猃狁等民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后期,他们逐步融于华夏。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山西境内广泛上演着民族融合的大戏;从五代十国时期到元朝末年,山西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前线。即使在汉唐宋明清等和平年代,山西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融合的前沿阵地。

蚩尤化碧

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最早的民族融合要追溯到上古时期。《史记正义》引《龙鱼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优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蚩尤九黎部落发明了冶铜技术,能够制造金属武器。大约4600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联合,与蚩尤部落战于涿鹿,杀蚩尤于中冀,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运城解州。沈括《梦溪笔谈》:“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野,俚俗谓之蚩尤血。”《安邑县志》:“蚩尤村向奉蚩尤。”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蚩尤村,疑是蚩尤族后人所建。

每年阴历七月十三日,寿阳“爱社”傩舞剧组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黄帝大战蚩尤”祭祀表演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韩非子》)一些没有在战争中被杀的蚩尤部落后来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其冶金技术与华夏部落的农业技术相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蚩尤族是中国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中华民族自古就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蚩尤也是我们的先祖;我们说黎民百姓,就包括了蚩尤的九大部落。梁代任昉《述异记》:“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汉武帝时,太原人还为蚩尤立祠。《史记·封禅书》:“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其礼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地位在阴阳日月之上,岁首祭祀非常隆重。直到宋代,太宗征河东出征前一日,还用牛羊祭祀蚩尤旗。古代有一个仇犹国,遗址在今盂县东北。当地方言仇犹与蚩尤读音相近,疑为蚩尤后裔所建,前457年被晋国国君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国灭亡。”盂县附近的寿阳县至今还流传着“轩辕大战蚩尤”的傩舞节目。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轩辕黄帝生日),附近村民都要到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

匈奴左国城遗址

夷·戎·狄

《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帝以德服人,笼络周边少数民族,促进了民族和睦与合作。舜帝在东夷亲戚家长大,后来成长为有虞氏首领。夏启的儿子太康治国无方,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乘其外出狩猎数月不归,夺取了夏的政权,“因夏民以代夏政”。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了40多年,东夷族与夏王朝汉族主体融合。后来的夏朝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者同东夷搞好关系。

2013年9月2日上午,晋蒙弘扬昭君文化研讨会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为昭君墓揭碑

到了夏桀执政,由于他昏庸无能、残害百姓,商汤乘机攻打夏国,在有娀之墟击败了夏朝军队。《诗经·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娀通戎,可見商人祖先为戎人。《竹书纪年》:商文丁“二年,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燕京戎是源出于燕京山的戎狄之族,其最盛时期占据着从静乐周围直到祁县以西邬县以北200多里。鬼戎即鬼方,是夏族遗民与北方戎族融合的民族。先秦史官修撰的《世本》有“陆终氏娶于鬼方氏妹,曰女嬇”的记载。陆终氏是上古人物,这说明鬼戎起源非常古老。商朝时鬼方实力强大,在周人的配合下,商王武丁历时三年才将其打败。王国维《鬼方考》认为怀姓即媿姓,也就是隗姓。周朝初期、春秋初期的鬼戎势力也不容小觑。《古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狄)王。”《左传》载,前717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周人的祖先自不窋至亶父,十三世均“在戎狄之间”,后来迁到岐山下,娶了姜氏女,才从戎狄中分化出来。周文王的孫子周成王把弟弟叔虞封到唐国,其子燮更唐为晋。晋国建立在夏墟之上,又有戎狄环伺。据《左传》载,晋国周围西北有姜戎、大戎、小戎、骊戎、犬戎,南部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居于河南伊水、洛水附近)、允姓之戎(即阴戎或陆浑之戎)、条戎、奔戎(夏县西北中条山一带),东部有东山皋落氏、潞氏、甲氏、留吁、铎辰,东北部有鲜虞、肥、鼓、北戎(即山戎或无终),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史记·匈奴列传》:“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一方针,与同时赐封的齐国、鲁国、卫国的方针“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截然不同,简直是西周王朝的“民族区域自治”模式。

周厉王到周宣王时期,北方民族崛起,不时侵扰中原。宣王曾命尹吉甫出征猃狁,并以平遥为据点,筑牢城池,以防猃狁前来进犯。周宣王时期,晋国多次奉命征讨戎狄。前806年,晋穆侯率军攻打条戎(今山西夏县西南);前803年,在千亩(今介休南)大战姜戎;前795年,晋随周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前791年,在汾水、隰水击败北戎。《后汉书·西羌传》:前790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

晋与戎狄既联合又斗争。晋献公娶大戎狐姬,并攻打骊戎,娶骊姬、少姬,此后的晋君和卿大夫常与戎人通婚,狐突和狐毛、狐偃父子都在晋国为官。前660年,献公派太子申生攻打垣曲境内的东山皋落氏(赤狄的一支)“胜敌而返”。晋惠公时期,姜戎氏归附晋国,晋国把田地分给姜戎氏耕种。晋文公曾赴外祖族狐氏戎避难,娶祝融族后裔偪阳公主偪姞为夫人,生晋襄公。晋文公时期,贿赂草中之戎与丽上之戎,以启东道;并联合姜戎西抗秦国。晋悼公时期,采纳魏绛的建议,由他主持和戎,“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与北戎达成近30年的和平。前563年,晋国联合12国灭偪阳国,迁国姓妘氏宗嗣于今繁峙境内。晋平公以后,陆浑之戎与楚国亲近,被晋所灭。

狄族于春秋时期崛起,以赤狄、白狄、长狄最为著名,通称北狄。赤狄为鬼戎后裔,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的狄族部落,于春秋初期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王子带。赤狄被迫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后来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成公时,将女儿伯姬嫁给赤狄潞氏君主潞子婴儿为夫人。前593年,晋景公灭潞氏,又灭掉了赤狄余下的四部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逐渐衰弱。

白狄原在晋国西,后来迁徙至晋东鲁西一带。晋文公时期,白狄和晋国上下通婚,还帮助晋国打赤狄。前637年,白狄伐赤狄之廧咎如氏,俘淑隗、季隗姐妹,分别嫁给赵衰和晋文公。前627年,晋襄公派兵攻打白狄,俘其国君。白狄后来分裂为鲜虞、肥和鼓三部,其中鲜虞最强。晋厉公曾与白狄鲜虞结盟。前530年,晋假道鲜虞入昔阳灭肥国。前520年,晋灭鼓国。前489年,晋卿赵鞅灭白狄鲜虞。春秋末期,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期,鲜虞中山国成为仅次于七雄的千乘之国。

三    胡

《汉书·匈奴传》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北部居住着楼烦、林胡和东胡,史称三胡。

楼烦是北狄的一支,大约在春秋之际建国。《晋乘蒐略·卷之二》载:“楼烦子不可考,其受封之时或曰夏,侯国于今宁武。商以来世为荒服,至周初入朝。”其中提到《周王会》图,上有楼烦国而无林胡。可见楼烦当时比较强大,有资格参加周王会盟。前403年,三家分晋,楼烦乘机南下,发展到今太原娄烦、灵石一带,后被赵武灵王征服并融入赵国。战国末期,匈奴兴起,楼烦从属于匈奴。秦灭六国,楼烦归秦。西汉武帝年间,卫青击败楼烦,置朔方郡,此后楼烦人与汉族杂居。“百战楼烦地,三春尚朔风”(朱彝尊《晚次崞县》)。今娄烦县名为留在赵国的楼烦古族几经迁变而来,楼烦人早已成为汉族血脉的一部分。娄烦县有“娄烦古城遗址”,据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建,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胡,又称林人、儋林,因长期生活于森林中而得名。在崛起的燕赵的压力下,林胡和楼烦从晋北向东迁至河北北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又把他们赶到赵国西面。前307年,赵国打败中山,收服东胡,又“兵威”林胡,“礼服”楼烦,收罗其兵卒随赵军征战。赵国兼并林胡、楼烦上千里土地,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修筑了从河套五原以北狼山缺口到河北宣化沿阴山山脉的长城,铜墙铁壁,抵御北胡,徐图霸业。林胡、楼烦两族余部迁徙至伊盟(今鄂尔多斯市)境内和阴山以北。50多年后,林胡又随匈奴率众而来,被赵国名将李牧击溃,从此林胡消失于史册。

乌桓是东胡族的分支。东汉初,乌桓曾与匈奴联兵侵扰代郡以东的地方。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请求内附,汉光武帝“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81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召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侯,助击匈奴、鲜卑”。119年,汉军大破匈奴,乌桓臣属汉朝。乌桓入塞,在山西主要分布于雁门郡和代郡,并继续南迁至太原一带。东汉安帝时期,乌桓曾与鲜卑、匈奴联合侵犯。139年,乌桓攻马邑及沿边诸郡。207年,曹操征乌桓,大将张辽大败乌桓并斩乌桓大单于蹋顿,俘20余万人,乌桓归附。曹操将幽州、并州各郡乌桓万余落徙居中原。216年,代郡乌桓再次叛乱,曹操先后派裴潜和曹彰平叛,于218年平定叛乱。魏晋以后,乌桓与其他民族杂居,形成“杂胡”。其中并州乌桓张伏利度部在乐平(今昔阳县西南)于307年被石勒兼并,后赵灭亡后融入汉族。雁门乌桓与鲜卑、匈奴等融合,形成铁弗刘氏或独孤氏,其后裔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今五台县人)于407年建立胡夏政权。东北依附拓跋氏的乌桓融入鲜卑族。

匈奴汉化

乐彦《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夏后氏就是大禹。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古代历史学家考证,为了逃避战争, 部分夏人北迁,并与当地的部落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匈奴。春秋时期,匈奴生活在太行山一带,战国时期,由于韩、赵、魏、燕的兴起, 晋、陕地区的匈奴被迫迁移到河套地区。秦始皇时期,曾在今左云县高山镇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匈奴被驱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不敢南下而牧马”。西汉时匈奴南下,对汉王朝构成极大威胁。

前201年,韩王信叛乱,勾结匈奴冒顿单于攻打太原。刘邦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冒顿佯败,汉军先在铜辊(今沁县)告捷,刘邦率轻骑经楼烦(今宁武)追至平城(今大同),结果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于平城白登山7天7夜,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刘邦采纳陈平之计贿赂单于阏氏(王后)脱险后,派樊哙重新占领了代郡、雁门和云中等地。此后近百年中,汉朝基本用和亲政策与匈奴相处。汉文帝曾将宗女嫁给单于,“於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虽然有和亲政策,但匈奴仍不时犯边。汉武帝决定对匈奴进行反击,在山西拉开了战争序幕。前133年,汉武帝在马邑伏兵30万诱敌,被军臣单于识破,匈奴与汉断绝和亲,汉匈关系剑拔弩张。此后的多次战争大都与山西有关。前124年,平阳(今临汾)人卫青大败匈奴于雁门、代郡。前121年,卫青之侄平阳人霍去病两次大败匈奴,浑邪王率4万人降汉。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率军数十万大败匈奴,霍去病从代郡出兵,“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匈奴遠遁。此后又开始和亲友好。前55年,汉设西河(辖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

昭君出塞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和亲故事。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降西汉并自请为婿,汉元帝赐婚,宫人王嫱(字昭君)被呼韩邪封为“宁胡阏氏”。在西汉的支持下,南匈奴控制了匈奴全境,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达30多年。新继位的单于按照昭君遗言,将其葬在雁门关外的汉匈边境(今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千百年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创作了很多经典文艺作品。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指出:“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28年,卢芳在匈奴的支持下,统领了山西北部,并联兵南下侵扰。汉光武帝刘秀让部分五原百姓迁到河东,并乘匈奴内乱于47年收回晋北诸郡。48年,南匈奴八大部落拥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并向东汉表示“愿永为藩蔽,捍御北虏”,光武帝命将其所率八部安置在山西、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并赠其丰厚的财物。其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边境安宁,生产发展。汉章帝时期,并州的匈奴人数大量增长,他们逐步南迁,曹魏时已达山西南部。

东汉后期,匈奴多次发生反叛。109年前后,南匈奴开始攻击东汉郡县,使并州再次陷入战乱。140年,南匈奴左部东引乌桓,西收羌戎及诸胡等数万人,寇掠并、凉、幽、冀四州,东汉被迫徙西河郡治于离石(今离石)。158年,南匈奴与乌桓、鲜卑联兵侵扰代郡、雁门等沿边9郡。189年,南匈奴与白波农民起义军合兵侵扰并州,驻军平阳。195年, 南匈奴叛乱劫掠,曹操令司隶校尉钟繇在平阳围南单于,南单于归附曹操。曹操分匈奴为五部, 分别任命其贵族为统帅,并安排汉族官员担任司马以监督匈奴。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今汾阳县);右部6千户居祁县(今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忻州);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今隰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今文水县)。南匈奴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但仍有相当大的凝聚力。魏末咸熙年间,因为一部太强,分为三率。西晋泰始之初,又分为四率。又于太康年间设都尉。据《晋书·北狄·匈奴传》记载,匈奴“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莫不有焉”。

刘渊属匈奴铁弗部,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他自幼博览经史子集,修文习武,“轻财好施,推诚接物”。刘渊趁西晋八王之乱,割据今离石方山一带的左国城称大单于,304年称汉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后割据并州,迁都平阳,建立汉国,承袭汉制。刘渊任贤纳谏、励精图治,使并州匈奴总人口达到35万左右。匈奴汉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南匈奴汉化起了关键作用。刘渊死后,其子刘和继位。其孙刘粲主政时,被石勒打败,刘渊族子刘曜迁都长安,为前赵。

石勒是上党武乡(今榆社)羯族人,先祖为匈奴别部羌渠贵族。318年,他率军攻破刘汉首都平阳(今临汾西)。319年,石勒自称赵王,史称后赵。石勒创设小学,设立考试制度,将通过考试者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形成中国科举制的前身。他注重推行儒家教育,笼络汉族士人,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统治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采取胡汉分治政策。351年,后赵灭亡。

山胡源于南匈奴,又称稽胡、步落稽,北朝时徙于今山西、陕西北部方圆七八百里的山谷间。525年,汾州(今汾阳市)稽胡首领刘蠡升在云阳谷(今右玉县东北云阳堡)举兵叛乱,自称天子,年号“神嘉”。535年,东魏丞相高欢以和亲麻痹刘蠡升,暗中举兵袭之。刘蠡升大败,被部将斩首,投降高欢。刘蠡升三子南海王等余众继续斗争,被高欢大败,稽胡政权灭亡。

匈奴各部在北朝时期融入各民族之中,此后再未登上历史舞台。

(上)

猜你喜欢

蚩尤匈奴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大战蚩尤
义退匈奴兵
贵州的醉人之意不仅在酒,更在山水之间
西游新记7
飞将军抗匈奴
黄帝战蚩尤
浅谈秦汉蚩尤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