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重点镇建设中应注重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打造

2020-03-24汤欢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4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对策建议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发展雷同化,缺乏个性等一系列的问题。重点镇作为县域经济的中心,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和龙头,关键是要找到其建设的最佳实现路径。本文以成都市新都区重点镇为例,试图探讨重点镇在向小城市转型发展中,如何利用和挖掘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城市个性,进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

【关键词】重点镇;历史文化;路径;对策建议

1.重点镇和文化建设

1.1重点镇的内涵

2004年2月,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技部公布了1887个全国重点镇名单,正式提出“重点镇”的概念。据公布名单统计,2004年四川省重点镇有124个,成都市仅 21个,其中包括新都区新繁镇。而2019年在最新的名单公布中,四川省重点镇增至277个,成都占37个,其中新都区的新繁镇和石板滩镇也荣获其中。

作为全国重点镇,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条件:一、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二、区位优势明显;三、经济发展潜力大;四、服务功能较完善;五、规模管理水平较高;六、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由此可见,全国重点镇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作为县域经济的中心,要充分发挥重点镇的示范带动作用。

1.2重点镇与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资源,体现了综合实力。城市不仅仅要体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更要体现人文价值,文化是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城市文化的研究刻不容缓。按照多数学者的定义,城市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指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包括节庆文化、休闲文化、公益文化、科普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城市文化,指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城市社会成员所形成的城市精神、价值观念、基本信仰、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

当前,在城市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一方面,挖掘、分析与整合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沉淀等差异化要素,让文化成为展现城市价值品味与可贵风尚的窗口,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彰显城市的个性与特色,防止城市发展逐渐陷入“千城一面”、“万镇一面”的局面。

1.3挖掘与打造重点镇特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1)传承与保护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逐渐被忽略和冷落。尤其是大拆大建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很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了一定的威胁,有些具有文化符号和文化积淀的建筑甚至消失殆尽。此外,由于对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化的整合不够、挖掘不够、提炼不够,造成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正慢慢淡出人们记忆。因此,更加需要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2)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形象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主要体现。目前,各个城市都重视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城市品牌包含多个方面,如历史维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演进)、舆论维度(媒体报道、对外传播等)、文化维度(宗教文化、地域风情、流行文化、文化符号等),而历史与文化维度作为重要的要素,充分体现了一个地方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定位。对城市人文历史的挖掘及宣传,有助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

(3)促进产业发展。文化是产业的灵魂,城市文化的打造,不仅能为城市塑造良好的环境,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而且也能赋予产业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层次和品味。如陕西西安曲江新区就是成功的案例,以本地唐文化为根本,开发出如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等令人耳熟能详的景区,如今已成为西安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

(4)提升民众凝聚力和自豪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提升民众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坚实基础,挖掘和打造本地特色文化,有助于培育民众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众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广汉三星堆遗址是西南地区最具文化内涵的遗址之一,该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古蜀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区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对城市的未来更抱有坚定的信心。

2.成都市新都区重点镇文化资源概述

新繁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人文遗存丰厚。石板滩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形成集镇,清道光时期便是“东山五大场镇”之首,作为全国重点镇的代表,新繁和石板滩都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2.1唐代园林文化

新繁东湖公园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名相李德裕为新繁县令时开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经过历代培修,仍然保存了唐代的全部遗址和部分园林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古典园林,具有“古蜀名园”之称。1996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2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棕编是新繁的闪亮标签。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折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和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作为全国唯一一处棕编生产基地,新繁棕编2011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3特色产业

新繁泡菜:

新繁泡菜闻名遐迩,是中国泡菜的重要代表,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蜀军行至新繁,士兵水土不服,食当地泡菜而食欲倍增,士气高昂,所向披靡。诸葛亮叹曰:“民以食为天,新繁泡菜,天下一绝也”。“新繁泡菜”由此得名,世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新繁泡菜一直是四川泡菜品牌的代言人,今天该泡菜远销20多个国家。

新繁家具:

家具是新繁重要的优势产业,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到今天形成成都家具产业园,这不仅反映了新繁家具产业的发展史,更体现了家具产业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变革。家具,已经成为新繁乃至新都的重要标签。

2.4宗教文化

新繁唐代观音阁,历史悠久,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名寺。始建于唐代,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数百年来几经废兴,依旧保持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与附近的新龙寺、龙藏寺、华林寺遥相呼应,吸引着省内外的僧众和居士,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2.5历史名人

新繁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中,曾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如:东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任末、宋代龙图阁学士梅挚、元代宰相张惠、清代思想家费密、新文化运动先锋吴虞、“流浪文豪”艾芜、著名作家哈华、构建了中国神话研究体系的袁珂、革命家和清华大学教授刘弄潮等,而唐代名相李德裕及北宋名相王安石之父王益也曾在新繁担任过县令(知县)。

2.6川西乡村典型形态

主要以新繁锦绣田园,以及与锦绣田园毗邻的花香果居2个生态田园项目为典型代表。在风貌上,继承和保留了传统的川西民居特色,不仅传承了乡村生态文化,而且还展现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近年来锦绣田园以田园风光为特色,发展观光、体验农业和高端休闲餐饮业。

2.7客家文化

悠久的客家文化、丰富的客家人文古迹是石板滩这座文化古镇的最大特色。据记载,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为了恢复四川及成都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当时的清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移民垦荒”的政策,吸引人口稠密的湖广等省人迁徙到四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这次大规模移居至石板滩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广东客家人,他们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又充分汲取当地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综上所述,新都区重点镇拥有厚重的文化,经分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如下特征:

一是多样性丰富性。经梳理这两处重点镇在幅员面积8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13处重点文物保护点,文物古迹众多,覆盖面广,唐代园林文化、棕编文化、产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历史名人文化等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文化;二是非凡独特性。新都区重点镇文化资源不仅丰富,更重要的是独特非凡,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新繁东湖公园,至今保留完好,苏州、扬州园林皆晚于此,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无法估量。棕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繁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棕编生产基地,其独特性首屈一指;三是文化互补性。重点镇内的公园文化、街区文化、名人文化、产业文化、客家文化以及乡村生态文化等资源之间形成互补,如紧邻东湖公园的“繁湖盛肆”,就是根据东湖公园的唐代风貌打造而成,充分利用和传承了公园的文化元素,二者之间形成互补,更加突出了重点镇的文化底蕴。

3.挖掘和打造重点镇特色文化的路径

3.1城市风貌

城市文化风貌的形成依托于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系统挖掘、研究和整理,提炼出文化的核心价值,确定独特的风貌类型,比如,标志性建筑和核心文化景观等。标志性建筑是城市形象的象征,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与风貌,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基因,注入时代元素,而且要特色鲜明,容易被识别,群众喜闻乐见。

3.2名人名作

名人名作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宣传历史文化名人有利于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提升,扩大地区影响力。因此,名人名作的宣传应当成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打造的重要路径。

3.3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质载体,如图书馆、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博物馆、剧院等典型建筑。其中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文化的聚集,建议以博物馆和准博物馆的形式来展现区域特色文化,打造博物馆集群。

3.4传统民俗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区极具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较为常见的文化节庆活动。如石板滩廖姓客家人的祭祖大典,为了挖掘和弘扬客家文化,可以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文化节庆活动,如饮食文化、教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诸多文化传统。

3.5特色饮食

特色饮食是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了当地居民物质和生活的风貌,造就了城市独特的味道。如,新繁的豆瓣抄手、叶儿粑,石板滩聚族而居的客家后裔,其“九斗碗”堪称客家一绝。

4.挖掘和打造重点镇特色文化的对策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打造

规划是前提,要围绕五大打造方式,把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打造纳入重点镇的总体规划,破除制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要鼓励扶持以特色文化内容为载体,以收藏、保护、展示及研究、教育、传播等文化服务为目的,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等机构。建议研究制定《关于促进成都市新都区文化场所(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文化场所(博物馆)建设发展作为文化事业(产业)和重点镇建设的重大项目予以支持、鼓励。

4.2加强文化基础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包括博物馆、雕塑、建筑、道路景观等多个方面。为提升重点镇的影响力,不仅要构建文化产品、文化旅游活动和文化旅游路线在内的文化旅游吸引物体系,而且要提升文化产品的水平,如为提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的吸引力,可结合现代人的需求,创新出新的工艺品形式。

4.3提炼文化核心价值

文化赋予城市独特的形象,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是精心设计并推广城市宣传口号,口号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与对外传宣传的主题,展现了城市的文化形象;二是打造精品文化項目,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找准方向和着力点,有重点,有聚焦,通过文化精品龙头项目的挖掘与打造,多渠道、多手段的信息传播,重塑重点镇文化新形象。

4.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打造路径之一是文化设施的建设。对于图书馆、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公益博物馆等,主要以政府投资、直接管理为主。

鼓励社会各界兴办文化场所,如美术馆、小型展馆甚至主题博物馆,这将极大丰富区域文化,对于这类主题博物馆,主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投资、政府扶持,给予适当补贴。有些企业的展馆或展厅,比较接近博物馆的形态,重在产品展示,但欠缺科普教育功能,可鼓励它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挖掘资源,丰富收藏内容,同时增加藏品的文化和科普内容。

4.5更新观念,加强宣传

当前是广媒体的时代,广媒体是一个大范畴,具体包括电影、电视、报纸、广播、微信、微博等广大的传播工具。在重点镇文化资源的传播拓展中,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APP、手机报等新媒体工具,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让人通过视、听、味、嗅、触等感观直接感受城市的魅力,增强特色文化的渗透力,提高民众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的传播辐射。

作者简介:汤欢(1987-),女,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党校党史党建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党史党建。

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党校    四川成都    610500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对策建议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