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3-24赵国光孙伟李爱华
赵国光 孙伟 李爱华
[摘 要] 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建筑类企业所需,主要存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缓慢,设备更新换代跟不上企业节奏,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满足不了新工艺与新技术的需求,土木类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过低等问题。立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104-02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旧城改造项目的全面实施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装配式建筑对传统浇筑式建筑的冲击,BIM技术对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指导与辅助日趋重要,對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迫切。为符合新时代对土木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享校企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学生进行“双主体”教育,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各求所需、利益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最终落脚点在高校的供给侧。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国家人才战略部署与教育主管部门的纲领性指导文件,着力点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土木类专业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做出重大贡献。
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企业需求制订培养计划
根据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与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结合由相同专业所组合的企业群的需求,从职业岗位出发,制订能力目标,由校企委员会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与标准,进而由学校专业教师分解为目标,对应到课程,形成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学习,并阶段性进行评估,确保达到能力目标,最终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助于学校降低办学成本
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新材料的使用等都是与时俱进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与使用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设备等,不仅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还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在无形中体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质。
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利于“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土木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其工程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二)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建筑类企业人员成本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建筑类企业工作环境原因,工作场所环境恶劣或建筑施工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的工作氛围不融洽,使刚就业的大学生无法适应;二是刚就业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差,使其工作时无所适从;三是刚就业大学生受挫能力差,企业对大学生的高期望值与刚毕业大学生实际表现的反差造成企业的失落,使刚就业大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使学生在就业前就与企业接触,学生逐步了解企业文化,行业性质,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工作场所的环境等,有意愿加盟企业的学生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促使自己的职业能力合乎企业的岗位需求。企业在招聘学生之前与学生接触,会不断了解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否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以及企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储备要求。企业与学生达成一致意向,既节约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又储备了招之即用的人才,并且流失率大为降低,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校、企、政、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立足于校企协同育人。高校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企业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储备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共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
(一)制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校、企、政、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建筑类行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要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培养目标、规格为基准,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途径与课时安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1.学校主动对接企业与行业协会,理清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岗位,对照岗位梳理岗位所需能力目标,基于目标化解支撑能力与标准,进而形成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转化为课程体系。
2.成立校、企、政、行业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在校企论证的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确定,既符合教育的外部规律,又符合教育的内部规律,既体现土木类专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综合”,[2]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脚点在校企的合作意向上,突破点在各求所需、利益共享上。通过校招的土木类专业学生流动性较大,易造成人力资源成本大为增加,在此背景下,建筑类企业希望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但合作的深度与方式不一。学校应积极主动,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期望值与所提供的资源构建不同的培养模式。
模式一: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在毕业前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入职培训后,在企业所指定的职业导师的带领下不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根据双方意向决定学生是否加盟该企业。
模式二:校企合作成立“订单班”
在学生分专业方向之前,校企达成“订单班”意向,企业选拔学生成立“订单班”,并开展企业文化相关课程培养,安排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完成实训实习项目,企业可提供资金资助;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对企业所提出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进行重点培养。“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模式三:校企合作设立“企业课堂”
“企业课堂”的设立是在“订单班”的基础上进行的,校企根据企业所需共同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追加课程,由企业通过“订单班”在校内授课,并利用假期或相关实训课时等安排“订单班”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与轮岗实践,不断提升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掌握新工艺流程,新技术实践与新材料使用。
模式四:校企合作构建“现代师徒制”
在企业实训实习基地中选择有意愿实施“现代师徒制”的优质企业成立“订单班”,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程安排与课程研发,研究专业知识传授地点与时间安排,研究考核方案,尤其是学生在学徒过程中的考核,明确双方职责[3],研究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与工作经验进而进行师傅的选定。学生在学徒过程中,学校需要安排专业教师入驻企业,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模式五:产教融合成立企业工作室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引企入校成立企业工作室。高校提供场所、设备、专业软件等,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在工作室开展项目工作,在专业社团中招收有相关专业技术基础的学生并加以指导,让学生参与项目,实现学以致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企业工作室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并在能力范围之内给予项目支持,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模式六:产教融合共建产业学院
对建筑类企业新兴的新工艺、新技术如装配式建造、BIM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对滞后,没有相应的土木类专业毕业生,也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师资也相对匮乏。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申请新专业或设置专业方向,与相关企业进行探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共享师资与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共享学生培养经费,共同投资设备,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针对社会需求与学科前沿,共同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学生或员工。
三、结语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能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互利共赢,也为地方经济服务奠定基础。建筑类企业由此而实现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减少人力资源招聘成本,解决技术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加强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节约办学成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奠基。
参考文献:
[1]崔玲玲,王傲冰,陈立民,等.产教融合下职业教育有效供给的问题与策略[J].邢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2]李炎锋,薛素铎,李振宝,等.地方院校工科大类专业力学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6(6):18-21.
[3]周厚思.建筑类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策略探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