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心理咨询技术对高职院校朋辈辅导员的影响研究
2020-03-24李岩吴青松段佳炜涂雨晴郑荣
李岩 吴青松 段佳炜 涂雨晴 郑荣
[摘 要] 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朋辈互助队伍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对心理咨询技术的系统学习可以调整学院辅导员和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模式。高职院校需要克服学生在校时间短的困难,加强基础培训,利用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员人员配备相对稳定,以小组形式为其提供有理论依托的实用型互助方法,逐渐渗透互助理念,提升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效果。
[关 键 词] 心理咨询技术;朋辈辅导员;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075-03
一、问题提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心理困惑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而只有3.2%的学生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按照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配备师生比1∶4000来看,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量巨大,而在没有设置心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能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兼职心理咨询师也变得十分稀缺。为了缓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与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配备不协调的现状,同时也为了更细致地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应运而生。另外,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压力有目共睹,为了缓解这种压力,辅导员之间的朋辈互助工作也变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系统学习心理咨询技术对现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模式的影响。
本研究中心理咨询技术包含以下内容:(1)如何建立咨询关系;(2)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3)沟通的实用技巧,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4)如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5)心理督导理论和方法。
本研究中朋辈辅导员是指朋辈心理辅导员,其包含两个群体:一是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包含院级心理部成员和各班级心理委员;二是学院的辅导员和各教学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老师。目前关于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研究较多,关于高校辅导员朋辈互助的研究较少,本文同时对学生和辅导员两个群体进行朋辈心理互助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本研究假设:通过对学生和教师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系统化的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可以改善其工作理念和模式,提升朋辈心理咨询能力和实际工作效果。
二、相关研究
郑有珠副教授在《国内朋辈辅导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到朋辈辅导是有相同背景的人通过分享信息、认知、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涉及内容不同,可分为朋辈学业辅导、朋辈医学知识辅导、朋辈思想辅导、朋辈心理辅导等类型。并认为,在实践中分为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两种类型比较符合实际需要,而心理辅导则是帮助朋辈群体成员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内在潜能、促进自我发展的心理影响过程。
许公正在其论文中分析到,孔子的儒家思想中蕴含了朋辈互助的理论,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强调在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大学生之间地位平等、易于沟通、活动方式自由等优势。
成静强调了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功能,例如为同龄人提供开导、安慰和社会支持等服务。与此同时,提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刚刚起步,存在领导不够重视、宣传不够普及、规则不够明确、操作不够规范、选拔不够专业等问题。邹艳荣强调了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并以网络咨询、电话咨询、面对面咨询等方式开展朋辈互助工作。芦茜认为想要做好朋辈辅导,必须要提供相关的培训、完善队伍和制度建设,以及人格特质和素质方面的适合。
刘艳认为朋辈心理咨询要以心理互助团体模式为主,还要完善团体领导者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更要以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理念为团体咨询的重要理念。张元洪认为要加强朋辈辅导的针对性,为特定群体的朋辈辅导制订计划,用来提高咨询效果,除了规范招募和培训,还要注重督导。
石芳华在文章中指出,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善用学生资源,在学生中实现了心理健康“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称之为“心理干预的天然磁石”。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文献较多,但关于高校辅导员朋辈心理互助的文献寥寥无几,仅发现河南工业大学为辅导员建立了心理咨询朋辈互助平台,以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和服务技能。
三、研究方法
(一)前期调查及准备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学院并未设置心理学相关专业,已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部分专业开设了相关心理学课程,例如学前心理学、旅游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教职工中有26人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或三级证书。
学院各班已经设置心理委员学生干部职务,但其存在感不强,发挥的作用有限。另外,院级没有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的学生队伍,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对心理委员进行管理,且管理仅限于统计名单,并未给心理委员提供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这使心理委员不明确工作职责,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作模式。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通知中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包含“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同时还明确提出在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工作中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并定期开展案例督导和个案研讨”。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作用,推进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申请成立院级心理部。由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推荐的优秀心理委员作为心理部首批成员,暂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直接管理。14名成员具有对心理学感兴趣,愿意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向上、热心助人等特质。因学生平均在校时间为2年,为保证心理部工作的持续性,每年保证部门纳新之后,新老学生各占一半。心理部成员被定位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队伍的骨干成员,将负责组织各系心理委员完成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朋辈互助等工作。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院辅导员之间存在互相排解心中困惑、缓解心理压力等情况,但是并未形成统一、正规、科学的辅导员朋辈心理互助模式,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撑。
(二)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安排
为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在研究过程中反馈的真实性,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将整体研究过程融入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要求志愿者协会心理部成员、心理委员、二级心理辅导站教师全员参加所有培训,要求普通辅导员全员参加统一理论培训(讲座),招募辅导员志愿者参加互助小组和小组督导培训,具体内容见表1。辅导员的朋辈心理督导小组以“伯纳德区别督导模式”为理论基础,学习概念化、历程化、个人化三个督导维度的概念及工作方法,并进行小组督导练习。
通过对各类朋辈心理互助活动的现场实际效果、参与活动感受反馈以及后期互助行为表现来进行研究效果评价。各类院级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包含个案心理疏导、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互助小组、辅导员朋辈心理督导小组等。
四、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对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
1.志愿者协会心理部的工作情况
心理部成员对理论学习的渴求度较高,在集中理论培训时态度较为认真。由于对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宣传力度不够,截至目前仅有两名第一批加入心理部的学生报告了朋辈心理疏导个案,集中在人际关系和情感困扰两类问题。第二批心理部成员中有学生认为自己对心理学越学习越迷惑,并且对自己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身份产生怀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为他人进行心理疏导,不赞同培训中提出的“多练习”建议。通过了解发现,该同学进入了正常的“越了解,越谨慎”的阶段,对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并对其谨慎和思考的行为积极关注。
心理素质拓展和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部学生热爱的培训及工作方式,在活动过程中边进行边体会,既调整了自身心理状态,又能将活动“复制”,向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普通学生不断传递,最终达到团体心理辅导全覆盖的目的。
2.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院心理委员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共有177名心理委员参加调查。通过表2和柱状图可以看到,其中,166名学生参加过1~3次培训,培训覆盖面达到93.8%,未参加培训的学生是最新更新的心理委员。因统计的培训方式包含“院级+系级,面授+网络”,因此存在参加10次以上培训的学生。有172名心理委员独立在班级组织过1~3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占总人数的97.2%,可以看出各系利用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比较普遍。有149名心理委员为班级同学疏导过心理困惑,占总人数的84.2%,但因并未明确规定朋辈心理疏导的记录格式,因此大都未能提供个案记录。为班级以外的同龄人提供疏导服务的学生有112人,占总人数的63.3%,疏导的内容以情感问题为主,人际关系和适应问题其次。有126名学生从未向心理辅导站老师求助或寻求督导,这可能是“不单纯的”督导关系导致学生不愿向老师分享自己的心理疏导工作经历。
心理委员培训前的工作状态是“没有明确工作内容,无存在感”,培训后的工作情况相较之前,有较大提升,但因高职学校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2年,培训后的效果体现时间较短,经验积累时间有限,真正运用的机会较少,因此朋辈心理辅导的成果不够丰富。在实际工作中要持续加强心理委员的基础培训,不断强调工作内容和职责,稳固已经取得的效果。
(二)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对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
1.通过对培训现场的效果观察发现,大多数辅导员比较渴望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对学习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心理疏导方法感兴趣。
2.前期组织的辅导员互助小组,以辅导员管理部门为主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协助,采取分享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目的是使辅导员体验朋辈互助的作用。但因第一批参加者大都属于硬性要求,并非自主自愿参加活动,两人一组深入分享时,有些参与者不能互相信任、敞开心扉,且有上级主管领导参与,未能达到活动预期效果,辅导员再次参加的意愿不高。
3.后期组织的辅导员朋辈心理督导小组,以“伯纳德区别督导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学习概念化、历程化、个人化三个督导维度的操作方式,进行互助督导练习。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活动共有5位辅导员参加,其中3位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1位有三级证。参与者均为自愿,且是同一系部负责新生班级的辅导员,面临的新生情况比较相似,有强烈的相互学习的需要。第二次朋辈互助督导小组共有8位教师参加,其中有2人是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心理咨询工作),4位是自愿参加的二级心理辅导站教师。在活动中,一方面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关注受督导辅导员的个人成长,帮助其更好地调节自身心理状态,以应对辅导员工作。两次活动的体验,使学院内部参与人数最多的系部开始有辅导员自行组织小范围的督导活动,但因临近期末等事宜,并未将互助活动继续下去。经过对自发组织活动的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到,其更希望在学习阶段,由专业心理教师主持小组,待熟练流程后再自主开展活动。
五、研究启示
1.系统培训心理咨询知识和实用技能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十分必要,培训以大型讲座和小组体验式练习相结合效果较好。尤其可以利用接受培训的院级心理部成员去培训各班心理委员,使心理委员成长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线组织者。加强心理部成员、心理委员的选拔和管理,应有细致的工作职责要求,强化组织性、责任感,提供练习和接受督导的机会。高职院校的“学生代谢”较快,需要做好高年级心理委员对新生心理委员的传、帮、带工作。
2.学生在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时,更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或者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这类疏导不必拘于形式,达到疏导目的即可。但需要注意,要求学生练习做心理疏导记录,为接受督导准备材料。另外,要向学生朋辈互助队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教育宣傳为主,在疏导工作方面量力而行,遇到困难及时向专业心理教师转介求助。
3.想要提高辅导员的朋辈互助效果,需要有较明确的理论支撑,可灵活选用互助的时间、地点、形式,但在信任的小组中进行团体工作效果较好。辅导员配备较为稳定,可以利用小组形式不断渗透朋辈心理互助的理念,逐渐提升朋辈互助的意识,缓解工作压力,调适心理,达到健康状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5):66-67.
[2]郑有珠.国内朋辈辅导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14(2):34-36.
[3]许公正.大学生朋辈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4]成静.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5]刘艳.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探新:以浙江大学朋辈会心团体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88-89.
[6]邹艳荣,李平,李玉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辅导[J].学理论,2018(3):215-216.
[7]芦茜.大学校园中朋辈互助的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31-33.
[8]张元洪.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6):121-123.
[9]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7(8):52-55.
[10]佚名.搭建心理咨询师素质能力提升的加油站:河南工业大学辅导员“心灵驿站”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9(8).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