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创造性处理教材三部曲
2020-03-24姚岚
姚岚
【摘要】对于同样的教材,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导演出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的教师却上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需要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研读,主动驾驭教材,将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到教材处理过程之中.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处理教材的要点:研读教材,“瞻前顾后”;弃涩扬甜,找准亮点;深化重点,拓展空间.
【关键词】研读;扬弃;深化
对于同样的教材,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导演出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的教师却上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显然,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处理的视角.教师需要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研读,主动驾驭教材,将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到教材处理过程之中,从而呈现出灿烂夺目的教材处理风格,形成别样精彩的课堂.
那么,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巧妙处理教材,在课堂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处理教材前要研读教材,“瞻前顾后”
教师在处理教材前一定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教材编写意图,从中提炼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对教学方法不断予以完善.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教材编写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已有哪些认知基础和数学经验?所提供的例题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主要依托于哪几个活动来实现?等等.
例如,在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第十三单元教学了“字母代表数”.教材在例题中让学生先经历由算式表示数量逐步过渡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过程,再让学生直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或数量关系.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同时为五年级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又如,在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方程”中,我们注意到教材中不再是以前的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而是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结合前几册教材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再作为单独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了,如果此时让学生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无知识点支撑会有一定的难度,而用等式的性质来解题更能让学生理解“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概念.应用等式的性质,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加、同减、同乘、同除来解题相对来说更简单一些.
再如,苏教版教材中三、四年级均有“平移和旋转”的教学.纵观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平移和旋转”不仅仅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是一种解题手段.在求阶梯图形的周长时,就可运用平移知识,将线段逐一平移,使图形成为长方形,再求周长就简便多了.在五年级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时,也用到了平移的方法.在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法”解决问题中则用到了旋转的方法.
可见,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处理教材时要弃涩扬甜,找准亮点
新教材使用以来,我们发现现行教材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些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的跳跃性较大,练习设计不能体现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等.此时,教师可对教材做出必要的调整、重组、改进,主动驾驭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节精彩有效的数学课要依靠教师高超的教学“手艺”来找准亮点,弃涩扬甜.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按照教材设计的认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是:(1)中间和末尾都没有0的数;(2)中间有0而末尾没有0的数;(3)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某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他从百以内的数入手,出示531,405,900等三位数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各写一个四位数,鼓励学生写出有“特点”的数.之后,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的答案贴到黑板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得出分类方法如下:
(1)中间和末尾都没有0的数:7517,5823,1235;
(2)中間有0而末尾没有0的数:8013,7002,9001,6204,1001,2301;
(3)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8050,5060;
(4)末尾有0的数:4300,6320,8100.
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这些四位数,并交流读数的方法.
这节课上,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抛弃了教条,使例题中各种特点的四位数一次出现,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唤醒了课堂,让学生试读、讨论、交流、共享学习体会,从而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之成为一堂有效课,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精彩“生成”.
又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中的“轴对称图形”时,某位教师在练习中设计了“猜一猜,画一画”.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知道整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是心形!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经过交流,一致认为应该是心形.
教师课件演示:
此时教室里一片哗然.
学生都恍然大悟.原来要关注对称轴的位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师:只给出一半图形,另一半图形将出现在什么位置呢?在轴对称图形中什么起着关键作用?
生:对称轴.
师:能分析一下你们判断失误的原因吗?
生: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相应的另一半的位置、形态也不同.要确定另一半图形,一定要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
师:现在你们能根据要求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请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没有一名学生因为没有关注对称轴的位置而出现错误.
记得有一幅漫画《路上小心》,其大意是这样的:一名小学生出门上学时,妈妈在身后反复叮咛“路上小心”.一开始,他还记得妈妈的叮咛.慢慢地,妈妈的叮咛在他的脑海中变淡了.这时,路上出现了一个坑,忘记了妈妈叮咛的他毫无防备地掉了进去.等到爬上来的时候,他才又想起妈妈的话“路上小心”.这回,“路上小心”才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可见,让学生提前掉入“坑”中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使他们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候可以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掉下去,就像这节课中,一开始学生都忽视了对称轴的位置,一致认为这个轴对称图形是心形,可当看到多种不同的结果后,学生认识到自己没关注对称轴的位置就主观地认为是心形是不正确的.为人师者并非只能考虑避免学生绕弯路,反之,有时候我们需要设置陷阱让学生走弯路,走岔路,这样的设计有时能使学生将正确的规律内化于心,这里设计陷阱的处理可以说是整个课堂的一个亮点.
当然,对教材进行处理并不是说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都得改,我们的原则是尊重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在调整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教材的调整和改进要符合实际,注重细节
为了创造而创造,为了处理而处理,都会使教学活动陷入被动,事倍功半.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课时,为了将教学内容融入一个情境主题,他将教材做了改动.原教材上的练习是这样的:从学校到街心花园有两条路,从街心花园到少年宫有四条路,小华从学校经过街心花园到少年宫一共有几条路线可以走?
該教师设计为:老师要去北京旅游,从常州出发先到南京,可选择飞机、火车和汽车三种交通工具,再从南京到北京也可选择飞机、火车和汽车三种交通工具,那么老师有几种不同的出行方法?
这样的设计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与常理,学生产生了异议.首先,从常州到南京没有航线;其次,很少有人会乘一种交通工具到南京后,再换乘同一种交通工具到北京.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联系实际,注意细节.
2.对教材的处理要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作为贯串线
新教材注重知识点间的衔接与渐进.教师处理教材和实施教学时应循序渐进地设置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既反对由于缺少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防止渐进的梯度太小,造成类似知识点的重复出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三、处理教材要深化重点,拓展空间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数学知识,而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有一道练习题是“先填一填,再读一读”,授课教师将教材进行了这样的深化:把最后一次操作中阴影部分后面的分格线处理成空白,让学生填写阴影部分表示的分数.并添加问题:“照这样分下去,想象一下,你还看出了哪些分数?”由于最后一张图例中阴影部分后面已经没有了明确的分格线,失去了直接的参考,一些学生只能凭直觉想象阴影部分面积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来估想分数,另一些学生则能根据前面表示的阴影部分面积的一半来推想这个分数.之后,教师用电脑验证学生的猜想,学生轻松地运用探索出的规律完成后续解题. 这样的处理无疑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索能力的点睛之笔.
笔者听过一节“圆的认识”的公开课:屏幕上出现一片绿草地,草地上有三只猴子依次坐着装有方形轮、椭圆形轮、三角形轮的车在前进,它们上下颠簸的样子惹得学生哄堂大笑.教师问:“你们知道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吗?请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一下.”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深化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车轮之所以做成圆形的,是为了前进时保持平稳.这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数学知识得以有效延伸.
结 语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材的改革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尤为重要.教师肩负着对教材的实验任务,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不仅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还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挖掘教材资源,赋予教材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发展空间,更好地贯彻教材中所渗透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