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教育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中的实践探索
2020-03-24张娟
张娟
[摘 要] 进入大学,是个体从少年成长为青年,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的重要阶段。朋辈教育作为新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具有积极作用。 结合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情况,从朋辈教育的实践出发,提出科学设计新生朋辈教育体系、分门别类地组建新生朋辈队伍等途径,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新生的入学适应性。
[关 键 词] 朋輩教育;大学新生教育;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022-02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学生需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新生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目前,朋辈教育在高校新生教育中得到初步实践,并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充分探索朋辈教育的内涵,健全朋辈教育模式已成为高校新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朋辈教育的定义
朋辈教育理念古已有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汉语词典》中,“朋辈”二字解释为“同辈的友人和志同道合的友人。英文中的“朋辈”解释为“peer”,即有官位、等级、地位或功绩同等的人。可见,“朋辈”一词含有“朋友”“同辈”的意思,强调了年龄的相似性,以及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经验等。朋辈教育主要是指有着相似背景或是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年龄相仿,是同辈,容易有亲近感;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说教灌输,朋辈教育侧重于交流、互动,强调教育的平等性、互动性,通过朋友式的引导,促使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
新生朋辈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高素质骨干学生,经过相应培训指导后,进入大学新生群体,用他们的学习发展经验帮助新生解决入学适应性的问题,引导新生、教育新生、激励新生,增强新生入学的适应性。
二、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情况
由于大学新生刚刚步入人生新阶段,他们还未完全成熟,价值观未完全定型,他们既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同时又容易受外界影响,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问题。
(一)学习不适应
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家长、老师监控与指导的方式转变为自我监控与指导的方式,在这一问题上,高校的教育者往往较少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适应指导,很多新生较难适应大学学习规律,学习上有明显的盲目性,被动学习。未进大学前,大多数新生受高考压力,能够认识到社会竞争激烈,同时又受一些“学习无用论”“及格万岁”等负面思想影响,导致学习热情下降、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学业困难的问题。
(二)生活不适应
当前大学新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已有显著成效、物质条件较好的年代,他们的成长生活水平较之前更高,且大部分新生多为独生子女,受父母宠爱较多,在未进大学前,很多生活事务主要由父母包办,在脱离父母监控与服务的情况下,独自安排与照顾日常生活的能力是很低的。不少新生在较长时间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如有的新生不善于妥善保管自己的钱物,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花钱无计划,遇事不知如何处理,一筹莫展等,缺乏主动性;有的新生很少远离家乡,第一次独立在外,对校园的饮食、环境等方面感到不适应,感到生活无助、失落。
(三)人际关系不适应
新生在入学前,由于学业压力较大,很少具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人际关系技巧普遍欠缺,心智尚不成熟。虽然交往意愿强烈,但往往不善于表达,热情有余、经验不足。受互联网时代影响,大多数学生习惯从网络获取信息,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交流,如微博、QQ、微信等,导致面对面交流技巧欠缺。同时,当下新生所处的文化背景更加多元,因此价值观受此影响表现出多元化、自我价值意识强烈,具有个体化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意识等。[1]对于集体意识相对淡薄,存在着包容性差、人际敏感等问题。
(四)心理不适应
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应。有的新生因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所在学校不满意,内心产生失落感,对未来充满迷茫;有的因不适应陌生的环境,想念家乡、家人,内心孤独、难过;有的新生因为遇到身边同样优秀的,甚至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后,暗暗自卑,造成心理失衡。这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疏导,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三、将朋辈教育融入新生教育中的途径
(一)将朋辈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全过程
为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学校会自主开展一系列入学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朋辈教育融入新生专业教育、将校纪校规教育、心理教育等也融入其中,充分发挥校园的平台作用,以展窗、校报、网络等媒介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新生主题教育,宣传朋辈榜样人物、挖掘朋辈优秀事迹、朋辈成长成才经验,营造互帮互助、积极团结的教育氛围。比如,朋辈教育者分享自身的成长感悟和学习经验,发挥朋辈榜样的教育功能,引导新生、激励新生,为新生的大学生活上好第一堂生动形象的课。[2]
(二)将朋辈教育融入班级建设全过程
从新生未入学前,朋辈教育者就应进入班级群,与同学交流,建立良好关系,帮助新生提前了解班级情况,建立熟悉感、亲切感;由于新生对班级建设等存在不清晰的地方,朋辈教育者应进入班级QQ群、微信群,跟踪服务,对新生在军训、学习、生活中不明白的地方,能够及时帮忙解决、服务新生。针对新生班委缺乏工作经验和方法的情况,主动帮助新生班委熟悉工作,开展工作。比如,组织新生篮球赛、新生联谊会相关活动,辅助班委处理班级事务,更好地增强班级凝聚力,让新生尽快融入班集体,获得班级归属感。
(三)将朋辈教育融入新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在新生入学后,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形,朋辈教育者应利用当下新生喜爱网络的特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经常保持QQ、朋友圈的互动,保持联系与关心,从情感上给予关爱与支持;在学习、生活之余,深入新生班级、宿舍中,积极为新生介绍学校概况、讲解校规校纪、传授大学生活经验、共同参与课外活动,深入了解并解决新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新生建立充分信任、友好关系。针对学生学习不适应的问题,帮助新生合理规划学习计划,补习功课;针对心理不适应的问题,帮助新生疏导,定期一对一地谈心谈话、开展集体朋辈活动,融入新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四、进一步加强朋辈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设计新生朋辈教育体系
目前,新生朋辈教育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学校朋辈教育中心,指导各二级学院展开朋辈教育工作;各学院负责朋辈队伍建设,并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将朋辈教育融入学风建设、宿舍建设、团学建设等活动中,由各分管辅导员担任朋辈导师,负责完成学院朋辈工作,实现职能分工明确,权责分明。
(二)分门别类地组建新生朋辈队伍
由学生自主报名、学院推荐,经过笔试和面试等多个环节,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适合的学生担任朋辈教育者,主要应考察以下几个方面:乐于服务的爱心、认真持续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善于沟通、有一定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在组建不同类型的朋辈队伍时,应注重有针对性地选拔,提高朋辈队伍的素质。比如,在组建心理朋辈队伍时,应侧重挑选善于倾听、情商高、善解人意的学生;在组建学业朋辈队伍时,应侧重挑选负责心重、学业优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在组建就業朋辈队伍时,应侧重挑选热情肯干、创新创业经验、求职经验等较为丰富的学生。另外,挑选如海外交流生、校外毕业生、特长生等新鲜血液壮大朋辈辅导员队伍
(三)进行灵活、有针对性地分配新生朋辈队伍
通常,新生采取一班配一至两位朋辈教育者,主要来自高年级的优秀学长,他们有丰富的经验指导大一新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也应根据新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分配,对于学业、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问题的新生,能够及时调配专业性强、有经验的朋辈教育者,进行一对一帮扶;同时,在分配时应注意“双向选择”,充分尊重新生的自主权、选择权,根据新生的性格、心理需求,进行合理配置,遇到不合适的情况,应及时沟通,适当调换,从而提高朋辈教育的实效性。
(四)丰富新生朋辈队伍的培训内容
在进行朋辈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朋辈教育者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充分调动朋辈教育者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明确角色定位,注重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结合高校和新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系统的培训课程。比如,按照每两周一次的制度,对朋辈教育者进行全面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与教育方法、心理健康咨询知识与技巧、学生规章管理制度及其管理办法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别的朋辈教育者,进行不同类别的系统培训,合理安排课程,提高专业性。培训老师主要包括校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聘请的专家老师等,辅导的形式包含学习讲座、影视著作欣赏、小组讨论会、个案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
(五)健全新生朋辈教育考评办法
为提高朋辈教育效果,应加强朋辈教育的考核办法。一方面需要考察朋辈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是否承担相应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评估朋辈教育的开展效果。比如,利用数据测量等方式建立新生表现跟踪系统、明确了解新生的成长和进步;制定《朋辈教育者工作考评表》,对朋辈教育者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考评。通过建立评价分数表、学生评价分数表和朋辈教育者自我评价分数表,将朋辈教育者的工作状况进行分级,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同时,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进一步激励其工作的积极性,比如,设置“最受学生欢迎的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优秀案例”等评比,并按照考核的等次,设立奖金额度不同的奖金;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人员需分析原因,给予补救措施或退出朋辈教育者队伍。
实践表明,新生朋辈教育有效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高校应进一步探索朋辈教育模式,健全朋辈管理系统、优化朋辈教育方法与形式,加强新生朋辈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娟.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及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2]潘建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45-46.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