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壶中天地天人合一

2020-03-24周博

山东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周博

摘要:

人类总是希图将自然,建筑与人叠合在一起。不仅如此,造园者们往往还要将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寓情于景,用自然来体现。历经几千年的累积,最终这些思想的精华被凝聚在一起,本文尝试从古代中国宇宙思维模式的产生和特点出发,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境,并且指出古典园林中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建筑有机理论的生动体现,对现代建筑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们对中国园林的发展影响至今。

关键词:中国园林;天人合一;宇宙观

神仙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等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其产生起就影响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上至皇权,下到平民。其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以及中国人的审美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一、 神仙思想的产生以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神仙思想在中国古来有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的方方面面,我们主要从以下的两个方面来讲。

(一)神仙思想的起源

中国神仙思想萌芽于上古时期的灵魂观念,在夏商周三代民族大融合时期发展成为天神信仰,到了春秋时期,长生不死的成仙信仰才正式出现

[1]。

神与仙原本并不属于同一类。“神”字先于“仙”,神指的是上古神话中的原始神,如伏羲,女娲,盘古等,而仙则是通过修炼而成的不死之人。许慎《说文解字》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释“仙”时则云“仙,长生仙也。”

春秋晚期神仙方士通过吸收阴阳五行等理论,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神仙学说,推动了神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神仙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英国当代著名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曾指出“中国园林有实际的宗教上与哲学上的玄学背景”。又说“中国园林...是一种介于永恒的乐园和尘世之间的空间”。[2]但事实上,中国园林自诞生之时起就与中国的神仙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中国最早的人文审美与建筑也是因神仙思想崇拜出现的。

1. 对池沼的影响。“灵沼”的神性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体现。班固《西都赋》中说:“神池,灵沼,往往而在。”这里把“灵沼”与“神池”并称。《三秦记》中也说:“昆明池中有靈沼,名神池”。古代帝王为了能够得到神仙的一些眷顾,于是也自己想像来仿建一些温泉之所,如唐代的华清宫中的华清池等。因着帝王的缘故,人为的温泉得到了极大地推动,使得温泉和自然景观被人为的结合。这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人文遗产,对我们现代人建造温泉的理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对石的影响。奇石是大自然中的精灵。孔传在《云林石谱序》中说:“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古人常以石作为云之根山之骨。石积为山,成大地之骨柱,是人间通向上天的灵物。古时女娲以石补天,大禹生于石,其子也由其妻化石后所生;红楼梦中贾宝玉原是一块补天剩余而被弃于青梗峰下的顽石,后因缘坠入人间便投化作了贾宝玉等等。而生活中人们也总喜欢将各种玉石佩于身上,彰显身份的尊贵与气质的高雅。至于在园林景观中一块奇石的摆放常常就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是作为园中的“引路人”,在你困惑的时候给你以启示,正如“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 、 天人合一观

(一)对天人合一的思考

1.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是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角度思考得来的。孔孟之道自始至终都强调“仁”与“爱”,认为社会由人组成,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爱戴。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汉时大儒董仲舒也说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园林的格局,包括结构的安排、景物的位置、各种建筑物的序列都必须依礼而制,而且要体现一定的乐感[3]。在现代的园林景观中虽然已不像以前那样十分强调礼制,但仍要主次分明,在这座景观园图片中,以前方的接待大厅和后方的正圆形温泉池以及后方的鹅卵石小道为主轴线,左右两边的景物大致呈对称式分布。一圈竹帘将后方的景色与前方的建筑进行连接而又隔离,秩序井然而又有乐动感,颇有几分情趣在里面。

2.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

道家善于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来诠释其天人合一观。这里的自然包含两层意思:现实中的自然事物与看不到摸不着的自然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乾卦·文言》也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名。”道家讲求一切合乎道,合乎自然规律。顺承者,万事顺利;违逆者,必受惩戒。道家人常说“顺其自然”,在道家的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一斑。

自然与人的关系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体现,而木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在下面的图片中,所有的亭子和靠近温泉池的躺椅区都是木质的,与周边的草坪和植物交相辉映。

3. 佛家的天人合一观

佛家的天人合一观主要追求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佛家认为一切皆来自人心,明心则能见性。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如何看待身边事物,皆取于人心。至于在造园艺术上,造园家们受其影响则是把对园林的艺术追求从对画境进一步转向到了意境。如“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佛家意境在园林中多是以小见大,院中假山虽无真山之宏伟,却可以通过石的通透,山势的崎岖以及林木的葱茏,花草之铺地,云墙漏窗等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4]。

三、“君子比德”

“比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点。“比德”之“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意指象征或比拟。基本含义就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行客观化。古人将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矿物等,将其外貌特征、内在的品质与人的品德、道德作以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界的“物”赋予生命,予以人格化,精神化,与人的气质相通。

中国古人把树木看做是民族的象征。如《论语》:哀共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即夏、殷、周三氏族的社稷之木和精神象征。

中国园林在植物的配置中往往注重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欣赏植物的形状、颜色、和香味。古人喜欢把植物性格拟人化,赋予其某种品格特征,并把自己的情感、思想寄托其上,使植物具有了人的情操,使园林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出园林植物造景的人文意境美。而园林植物也成为表达造园者的思想和意志的一种载体。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松、竹经冬不凋,梅则寒中傲立,象征人顽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松柏类植物常年葱郁,生命力极强,寓意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生命长青。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而竹乃林中灵性植物,身姿挺拔,虚心有节,不畏严寒,四季常青,这些特征与文人士大夫推崇的高尚品德接近,被视为有气节的君子,即所谓“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所以,在景观园林中种植一些竹子是多么的有意境。

结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纷繁复杂,百家争鸣,无论对中国人的生活,追求,理想等各方面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先人们则将这些思想声容并茂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展露无疑,这些思想通过影响中国的园林的审美艺术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未来,时代是不断改变的,但思想的精华将会永久流传。

[参考文献]

[1]吴天明,神仙思想的起源和变迁[J],海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2][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第82页.

[3][4]蔺若,[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中图分类号:S6,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