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干部赴地方挂职锻炼的实践研究

2020-03-24徐晓钰纪卓娅杜倩茹

山东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生干部

徐晓钰 纪卓娅 杜倩茹

摘要:

为响应《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改革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国内多所高校均已建立各具特色的学生干部挂职锻炼机制。本文基于河海大学“i青工程”,并与多所高校的挂职机制进行横向比较,为其机制完善提出具体建议,推动学生地方挂职成果的转换,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关键词:高校挂职锻炼;学生干部;机制完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年必须不断通过实践和锻炼,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了要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目前,针对与学生干部挂职锻炼相关的各项方案政策的出台,国内高校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学生干部挂职锻炼机制。

1. 高校挂职锻炼概况

“i青工程”是常州市新北区团委联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开展的品牌工作。活动以加强地方与辖区学校的互动合作、探索学校地方青年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目的,每年从两所学校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一定数量的优秀团员干部到镇、街道和直属单位团组织挂职锻炼。自2013年第一批“i青工程”起,至今已有七批优秀青年投入到了地方挂职锻炼中去。

经过笔者调查研究,各地多所高校都存在不同形式的挂职项目,在此我们选取宁波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作为观测点,将他们的挂职项目与我校的i青工程进行横向比较。

以宁波大学为例,该校将日常挂职与暑期集中挂职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政府工作;设置了单独的依托机构:镇海挂职锻炼工作指导中心,挂职学生、挂职单位、指导中心签订三方协议书,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此外,开展岗前系列培训也是宁波大学挂职项目的一大特色,培训包括地区经济社会概况学习、公文写作、公务礼仪、宁波方言听说等。

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使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践锻炼是青马工程学员不可或缺的一项学习内容,武汉大学以校青马班为媒介,将挂职活动作为青马班的一项实践课程,鼓励青马工程班积极参与到挂职锻炼中。

厦门大学的挂职考核体系则独具特色,挂职研究生的考核工作由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会同挂职单位共同负责。挂职工作结束一周內,每位研究生应向学生工作处提交挂职锻炼总结或调研报告,进行考核,报组织部备案,挂职工作材料归入研究生本人档案,并且研究生挂职工作作为一门选修课(课程名称为《社会调查与科技服务》)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

2. “i青工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现阶段,以“i青工程”为代表的高校学生地方挂职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着学生地方挂职锻炼进一步发挥作用。笔者以“i青工程”为基础,跟踪调研近7年56名挂职学生干部,结合他们赴地方基层团组织挂职的经历和认识,对地方团委、高校和学生在挂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2.1. 地方团委与挂职单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定岗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定岗多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检察院和法院支部书记的工作需要学生具有基础法律知识、明确法律案件处理流程;此外,挂职单位对学生的能力期望感较低,分配给学生的工作多为部门工作人员不愿意从事的繁琐的杂事。根据调查,多数学生认为实际工作过程无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挂职工作机制不完善。地方团委在牵头各挂职单位时没有建立统一的挂职工作机制,各单位对于学生的薪酬补贴的数量、形式各不相同,学生的工作多为部门人员临时按需安排。此外,前期建立的“导师制”无法实质履行,一方面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较忙,没有较多时间与挂职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另一方面则是对导师和学生均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制度约束。

缺乏对挂职学生专业性的培训。通过调查发现地方团委与多数挂职单位并未对学生进行培训,而是根据学生自身能力安排工作或直接安排一些务虚性工作,如整理材料、归纳等,使得学生有时在面临专业性工作时“无从下手”,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部门人员不放心将重要工作交由学生负责-学生只能从事基础性工作-学生收获较少。

2.2. 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生无法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挂职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实践基础较差,在挂职初期对于挂职单位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工作节奏、工作内容等较难适应。通过采访调查,部分学生表示初期难以适应挂职单位的工作节奏,并且不知道如何与部门工作人员相处。

学生挂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多位挂职单位负责人反映学生的课程安排时间与挂职单位工作时间会产生冲突,能够投入挂职的时间较少,存在学生有时间时挂职单位没有工作任务予以安排、挂职单位需要学生帮忙时学生有课程安排的现象;此外,由于学生的考试等安排较难调整,多数情况下只能承担一次性完成的工作。

个别学生工作参与性较低。在为期一年的挂职期间,部分挂职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者将挂职工作视为“走过场”的短期实习,无法保持挂职初期的工作热情和认真态度,不能自觉主动地完成挂职工作,后期出勤次数和频率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对于自己负责的工作完成度较低,甚至存在中途退出的个例。

2.3. 学校团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i青工程”在学校的知名度较低,推广宣传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学校团委下发相关文件、张贴宣传海报为主。对日常接收大量信息的学生而言,不能引起其关注,且难以产生全面的认知和参与的兴趣。

3. 完善“i青工程”挂职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 针对地方团委和挂职单位的建议

设计有针对性的岗位工作。挂职单位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水平等综合考虑,设计适合大学生挂职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实际工作内容与岗位工作相符,学生有明确且长期负责的具体工作,满足挂职学生从工作中锻炼、提高的目的。

完善挂职工作制度。地方团委牵头各挂职单位确立统一明确的挂职工作制度,统一规定并向学生明示薪酬补贴的数量和形式;规范对学生的过程考核机制,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加强过程监控,进行每月工作汇报与总结,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推荐评选荣誉称号,对无故不参与的学生应与学校及时反馈沟通,对其进行批评通报,从而对学生挂职工作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挂职单位选择导师时确保其有一定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对导师工作建立明确的考核制度,对优秀导师给予绩效奖励,导师对自己负责的学生在挂职期间的各项工作负同等负责,有效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建立岗前培训体系。挂职单位针对其工作范畴设计培训课程,将短期的岗前培训和长期的导师指导加以结合,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如法院、检察院等,应注重对挂职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一方面能够让挂职学生尽快转变身份,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接受培训后可以适当承担部分重要工作。

3.2. 针对学生的建议

通过多方途径提升适应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同时可以向往届挂职学生寻求经验与建议,减轻初入职场的紧张感和不适感;怀抱谦虚的态度,在工作中主动与导师加强沟通交流,就疑难之处向导师请教学习,在其引导下尽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节奏。

合理安排时间,主动与挂职单位协商。学生根据自身的课程安排及时与挂职单位进行协商沟通,针对不同时段可利用时间的多少分配不同的工作量。在时间充裕时主动承担部门连续性较强的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时间不足时向导师说明情况,尽可能承担一些小任务,不以课业繁重为由不参与工作。

强化角色转变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正确认识和看待挂职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把挂职锻炼视为自己增强实践能力、明确职业规划、积累从业经验的重要平台。在挂职工作中转换角色,主动承担责任,自觉接受锻炼,克服主观思维和客观环境中的困难,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把自己视为挂职单位的一份子。

3.3. 针对学校团委的建议

打造品牌项目,加强宣传推广力度。“i青工程”选拔前期由学校团委相关部门组织宣讲会,邀请前一批的优秀挂职学生进行深入的介绍和分享,并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优化“i青视界”微信专栏宣传,为挂职学生分配i青记者进行跟踪采访,记录每一次的挂职经历及体验感悟等,定期在专栏上发布采访资料,加强阶段性挂职成果的展示,在宣传之余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每一批掛职结束后由团委整合材料制作同名纪念册,在专栏上设置“最受欢迎的‘i青工程成员”评选活动,以提高“i青工程”知名度。

4.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基层地方挂职锻炼,高校大学生得以亲身体会基层共青团的运作模式和过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层共青团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把准青年学生脉搏,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因此,挂职锻炼模式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和创新,促进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关注、对高校人才培养创新领域的研究以及对基层治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韵,李思辰.地区经济发展中高校挂职干部的作用及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30):111-112.

[2]任怀艺,吴筱君.高校研究生参与地方党政机关短期挂职的意义和路径——以清华大学研究生骨干研修班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8(09):73-76.

[3]崔锦铭,胡锦涛,吴学科.社会角色视阀下大学生团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的冷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8(07):44-45.

[4]陈国渊.厦门大学学生团支书社区挂职探析[J].高教论坛,2017(08):126-128.

[5]崔锦铭,褚衍松.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团干部基层挂职实践研究——以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为例[J].职业时空,2012,8(09):38-40+49.

[6]劳俊华,沈满洪,吕淼华.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2):59-63.

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高校学生干部赴地方挂职锻炼的实践研究——以“i青工程”为例》(201810294089)。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3022)

猜你喜欢

学生干部
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群体认可度的研究
提高学生干部自身修养的实践研究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谈高职院校中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职学生干部成长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