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MOOC教育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2020-03-24王君君
王君君
摘要:
高校MOOC教育在满足大学生多元文化需求,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MOOC教育发展至今仍面临个性需求分散、学习效果不佳、学生主动融入不足等困境。本文立足于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拟从兼顾个性发展、优化课程设计、调整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解决高校MOOC教育的难题。希冀通过优化MOOC教育结构,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MOOC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分配
受经济、地域、传统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直是为人诟病的痛点。越来越多的网络课程使得教育公平性得到显著增强。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平台,丰富自己的学习视野,增强社会竞争力。
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在中国MOOC大会上的发言:我国MOOC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共计2亿多人次“打卡”MOOC学堂;上线MOOC数量约12500门。同时,覆盖所有专业门类的MOOC体系正在建立,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逐步拓展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MOOC自诞生起就被寄予厚望。
近年来,在共享经济的刺激下,MOOC教育迎来新机遇。特别是MOOC平台联合国内外顶尖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全方位、多领域、综合性教育体系。同时,建立学分互认制度,为传统教育注入互联网活力。
一、MOOC教育的优势
第一,内容丰富,获取便捷。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该款APP共涵盖328所大学的4805门课程。内容涉及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外语、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多所大学的相关课程。学生只需要在线注册,并结合自身需求订阅相关课程即可享受实时在线教育。同时APP可与微信绑定,定时提醒课程动态。学生无需走出校门,也无需困扰校际间的课程障碍,就能即时享受多位名师在线教育。从现实角度而言,当代的共享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的障碍,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在线整合,满足个性化、高端化的教育需求,也迎合了时代趋势。
第二,课程的私人定制。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即已确定文理工科方向。进入大学后,根据专业差别,教育部门会统一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规范。统一化、模式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征比较明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比较明显,便于集中统一管理、并采用一致的标准进行考核。但是,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5G时代的开启,学生能从不同的APP渠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形式,虽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但同时也带来知识体系不完整的问题。而传统的课程教育,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化知识获取的追求。因此,MOOC的出现完全迎合学生对高端化、个性化知识的消费需求。根据不同MOOC APP收录的课程内容,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私人化的课程。这与传统模板型专业教育模式有显著区别。
第三,优质教育资源集合。国外著名MOOC平台EDX整合了常青藤名校、世界级名校的文、理、工科类相关课程,形成单门课程、微学位、在线学位阶梯式的产品结构。中国大学MOOC平台整合了北大、清华、南大、复旦等国内顶尖大学资源,将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课程按模块进行在线授课。MOOC突破了教育制度、地域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即时传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以技术击破教育瓶颈,满足学生对优质知识资源的需求。
二、高校MOOC教育的存在问题
第一,个性需求与MOOC定制的冲突。MOOC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完全根据个人需求,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产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学习兴趣,选择相关的课程。这就避免了集中授课难以满足个性需求的冲突。但是,现在高校通常的做法是与MOOC平台合作,将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对平台、课程内容、听课完成时间有统一要求。制度化管理合理之处在于统一标准、便于考核。但换个角度思考,这就等同于传统课堂教育在网络虚拟情境下的延伸。
从学校立场,运用公共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知识需求,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全流程监控,防止个人学习的碎片化与低效化。但从个性教育来看,这样的安排未将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放在首位。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笔者曾经目睹过,有学生为完成在线课程学习任务,占用课堂时间刷网课。这样的学习效果,几乎可以忽略。同时,这种不遵守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很可能会影响其他学生。为学而学、为考而考的学习态度,MOOC教育仅仅沦为一种形式。
第二,学习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正如前文所述,统一的慕课课程安排并不一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因为考核要求,成为额外的学习负担。学生只好通过消极应对的方式,勉强完成任务,从而使实际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并存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等教育理应顺势做而为,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考核标准等方面做必要的调整与改变,也是符合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潮流。在场教育或是在线教育的目标,是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并培养其独立的思维与动手能力。但是,当下集体定制的MOOC教育,虽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需求,却也存在无法满足多元需要的尴尬。同时,学生之间的负面甚至是抵触情绪,容易相互“传染”。如果这股风气在学生中蔓延,直接会影响MOOC教育的教学预期。
第三,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以公安院校为例,公安院校与普通综合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别。公安院校本质上是定点培养职业化、专业化人才。侧重强调政治觉悟、身体条件、体能素质等要求。学生对多元理论知识的提升并不是特别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长远看,学习联考需要的专业知识、完成联考要求的能力训练才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至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迫切需求。
同时,学校出于对MOOC课程质量、专业关联度的考虑,对引进的MOOC课程有所把关。这就导致开放型的MOOC选择,变成局限化的专业定制。学生只能在学校认可的MOOC系统中,有限选择自己的课程。并且为保证MOOC的在线学习效率与效果,通过对学习进度、结课率、考核通过率等指标进行在线监督。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是在带着任務的状态下被动完成学习。即使再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无法充分实现其价值,造成资源浪费。被动的学习要求也会引起学生对MOOC的负面评价与情绪,反而影响高校MOOC教育的全面推广。
三、高校MOOC教育的优化策略
MOOC教育开放、多元的特点使它能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但是,过于自由的学习模式,对自控力不强、自觉度不高的学生而言,无法保证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同时,高校在引进MOOC资源时,由于学科发展及专业方向的限制,对MOOC的内容、数量等均做要求,这就与个性化、定制化的“私人课程表”相冲突。同时,理论课程教学还比较容易操作,但涉及到在线实践课程的参与,由于受众多、范围广、基础不一等原因,要达到面对面教学的效果还存在一定难度。未来,要真正发挥MOOC教育的功能,还需要在这一领域多探索。
第一,MOOC课程的选择应该兼顾院校特色与个性发展。以公安院校为例,公安专业人才培养侧重实战型、技术型、应用型。当前关于这方面的MOOC课程,数量不多。以中国MOOC大学APP为例,主要围绕政治学、经济学、计算机等课程开展。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因此,学校在引进MOOC资源时,可以将与公安教育紧密相关的课程引入。比如,提升数据信息处理能力的课程包括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无人机运用等;提升政治觉悟的政治学、思政等相关课程。要紧密结合公安专业需求,提供定制化、定向化的课程服务。但同时,不能忽略学生对个性发展需求的需要。比如,艺术类等课程的提供。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知识,满足学生的艺术追求,为准军事化的公安教育管理注入人文、青春的校园文化活力。
第二,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靠拢。正如前文所述,高校在引进MOOC资源时,会对课程内容有所取舍。这是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做出的选择,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学习需求。但是从个人层面而言,需求是分散的,整体化的“课程表”,未必迎合个人口味。这就面临不感兴趣、参与度低的问题。而高校教育的“杀手锏”可以通过控制学分来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但从学习效果而言,未必符合学校的预期,也背离了高等教育初衷。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除了硬性绑定学分、学位,归根结底还是从需求出发,提高课程质量,丰富课程内容。以文科MOOC教育为例,文科类的课程一向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作为年轻人而言,见惯了图像、视频、声乐等多元素的信息传播形式,单一的文字内容,无法形成有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可以结合课程特征,适当穿插案例、视频、图像、弹幕等能在视觉上产生共鸣的教学手段,使课程本身更生活、更具活力,而不是停留在“呆板”的印象层面。教师通过视觉刺激之后,辅助于语言、逻辑等教学技巧,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程教学。结合时下热点问题,将话题引入并铺开,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过程。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课程、对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实践课程的MOOC教育可以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人数多、分散化,使集中的MOOC实践教学根本无可行性。因此,理工科专业的MOOC课程,要实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可以采用MO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事先将演示视频、演示文本等内容进行上传。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根据翻转课堂提供的教学视频,认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对实验或者实践内容进行操作。通过实际训练,一方面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操作能力。如遇到不懂的操作环节,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解决。或者,是实践操作方面的共性问题,可以在正式开始本节MOOC课程前,集中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反馈,集中答疑,并进行现场演示,帮助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内容更全面掌握与理解。
结论
MOOC教育在当今已不是新鲜话题。伴随着共享教育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对MOOC教育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MOOC教育依托专业的管理平台,融合国内外一流的师资资源与课程资源,将多元课程内容做全面覆盖,并通过建立微课程、微本科、微硕士等管理体系,推行校际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解决了学分管理难题,又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伴随着市场竞争,MOOC教育在迎合学生需求,推进高校课程改革等领域一定能占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辉等.基于Fluent的传热学虚拟实验平台的开发[J].大学教育 ,2019(03):80-83.
[2]中國慕课:跑出速度创新标准[N].光明日报.2019年4月11日.http://www.cac.gov.cn/2019-04/11/c_1124351951.htm.
[3]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4]王海荣、张伟.国外大规模开放教育资源设计理念及启示——Coursera平台MOOC课程的体验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6年第3期.第28-29页.
[5]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6年第6期.第33-34页.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2019年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改研究与教学建设项目;课题名称:“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QN19002。
(作者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