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岁男孩被批评后以头撞墙,他怎么了?

2020-03-24仝云蕊

现代家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撞墙小涛班主任

仝云蕊

被老师批评,他情绪失控,以头撞墙

小涛,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他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后,情绪失控,以头撞墙。老师吓了一跳,赶紧联系小涛的父母,说孩子的心理似乎出了问题,请他们来学校,把孩子接回去。

小涛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忙得很。接到老师的电话,两人顿时慌了手脚,赶紧将手头事务推掉,赶到学校。见到小涛,他们询问小涛怎么了,可小涛就是不说话。无奈,他们只好带小涛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他们来之前,小涛的班主任已经联系过我,讲了事情的大致经过。

在咨询室,我想先和小涛单独聊聊,于是请他的父母去隔壁休息。他们走后,小涛未语泪先流,我赶紧递上纸巾。小涛平复心情后,向我吐露了心里的困惑。

半年前,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冲突。事不大,就是自习课上,后排同学不经他同意拿了他的语文书,他想要回来,可同学不给。正巧班主任进来,他就告诉了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干预下,那名同学终止了对他的戏弄,将书还给了他。但是从那以后,他频频遭到同学们的戏弄。于是,他屡屡告诉老师,可因为次数太多,最后老师都懒得处理了。昨天,他再次被同学戏弄,班主任不仅不指责戏弄者,反而说他“不要总告别人的状,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这句话让他难以接受,很受伤害。因为在他看来,明明错在对方!

“你将这些事情告诉父母了吗?”我问他。

小涛说,他上的是寄宿制私立学校,平时都在学校,一周仅在家一天半,而这一天半的时间里,父母还经常谈生意,招待朋友。平时,父母和他的交流很少,更不可能了解他的心理状况,顶多问问他考试成绩如何、食堂饭菜如何。

至于被同学戏弄,他告诉了爸爸一次,但爸爸的提议不但不能帮他解决问题,还可能将事情闹大,所以他就不再跟爸爸说这些事情了。

我请小涛去隔壁休息,然后请小涛的父母过来。小涛的父母说:平时我们忙得像个陀螺,能够记得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已经不错了。谁知昨天,孩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说孩子心理脆弱,受点批评,就以头撞墙,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让带孩子来看看。其实,小涛在我们眼里一直是个乖孩子,他脾气很蔫,并不暴躁,能有这样激烈的举动,我们也感到诧异。

“那之前,你们有没有发现孩子的异常?”我问。小涛的父母想了想,说:您这么一提醒,倒想起来一些。比如,每周日送孩子返校,孩子都以各种理由不去或晚去。当时,我们认为孩子不爱学习,怕吃苦,觉得不能惯孩子,每次都软硬兼施地把孩子“逼”去学校。结果,孩子到校后就给我们打电话,不是说肚子疼,就是说胃难受,要求接他回家。开始,我们信以为真接了几次。但接回来后,发现孩子活蹦乱跳,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于是断定孩子撒谎,想逃避学习,于是不容分说,又将其送回学校。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戏弄,这事你们知道吗?”我直截了当地问。小涛的爸爸说:“孩子跟我说过一次。”我请他详细谈谈。

他说,一天,小涛吞吞吐吐地说,班里同学老欺负他。我一看他软弱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说:“他欺负你,你就不会揍他?”孩子哭着说:“老师说不许打架!”我看孩子哭了,只能又来一句:“那你告诉我,他叫啥,我去揍他。”孩子听我这么说,就不吭声了。我以为这事早过去了呢!

其实,这事不但没有过去,反而更严重了。班里几个调皮孩子三番五次地找小涛的麻烦,而小涛无力解决,只能告诉老师。原本指望老师撑腰,谁知老师反倒批评了他,这让他一下子崩溃了。

乖孩子的反抗,从来都是自我伤害式的

咨询中,我发现小涛是个典型的乖孩子。这类孩子最大的特点,是面对問题不像“破坏型”孩子,能借助“对外暴力-反社会”行为,让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而是采用“对内暴力-伤害自己”的行为,以期引起关注,求得帮助。他之所以受批评后以头撞墙,就是想以伤害自己的方式释放愤怒,同时引起大人关注,获得帮助。

乖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从不主动破坏秩序,哪怕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当爸爸提出用打架来解决矛盾时,孩子没有听从。爸爸不了解儿童内在道德的发育规律,不仅没有给儿子应有的支持,还感到他“没用”“窝囊”,让深感挫败的儿子二次受伤。

小学低年级孩子正在发育“公平感”。比如,小涛认为同学有错在先,无论他做出怎样的反应,老师都不应批评他。事实上,老师看到他去拿同学的书本进行还击,虽然老师知道那个同学一贯调皮,但又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才要求小涛反思自己。而这在小涛看来,非常不公平。一边与同学摩擦不断,一边是老师、家长的不理解,两相夹击,小涛陷入了恐惧和绝望,最终情绪失控……

有研究发现,随着慢慢长大,孩子开始理解世界的现实性,对失败、离开父母、身体伤害等的担忧和恐惧也开始增长,其中约5%的儿童无法控制内心的恐惧,而小涛就属于这5%。他说:“我时常担心同学们不定什么时候又会欺负我。”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又生气又羞愧,觉得自己很笨,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大人眼里不值一提的事,在孩子看来也许是天大的事。而比这更可怕的是,他觉得身边没有父母的支持和保护。说白了,小涛惧怕的不是被同学欺负,而是惧怕处在没有父母庇护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对年幼的他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由此可见,小涛的内心经历了这几个阶段:自主尝试处理事件→求助老师→求助家长→失望→绝望→彻底崩溃、自残抗击。

找到症结后,我对小涛进行了三次专业的心理调适,小涛才找回曾有的活泼、开朗。

少评判多共情,化风波于无形

低年级学生厌学、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情况比较普遍,家长怎么处理才正确呢?

一、少评判,多共情,化风波于无形

小涛在长达半年的困扰中,曾向爸爸求助过,但爸爸不仅不共情孩子的挫败,还嫌弃孩子“懦弱”“胆小”,让孩子原本受伤的心再次受伤,以至于到了后来,孩子不再向他求助了。

家长的正确做法是:当孩子向你求助时,要认真地听,然后询问孩子的感受。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还有助于掌握孩子的真实状态,找到困扰孩子的问题所在。有时候孩子表现得畏首畏尾,求助家长时一言不合就放弃,也是因为家长没有给他足够的引领。

二、少指导,多启发,激发孩子原动力

小涛的爸爸对小涛并非没有帮助,但爸爸提出的解决办法,不适宜孩子操作。爸爸说“揍他”,这虽然解气,却让孩子感觉有违做好学生的原则。爸爸还提出亲自出面,更让孩子感觉自己无能,并有可能被同学耻笑。这些办法不仅不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反而让他感觉自己不行。爸爸看似好意的帮助,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

正确做法是:表达你对孩子的理解,并对他自主解决问题抱有信心。可以关切地问孩子,他需要你怎么帮助他。这样,孩子不仅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会激发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决心。多数情况下,当家长询问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时,孩子往往回答:“暂时不需要,我先自己想想。”此时,如果孩子不排斥,家长可以提出建议,让孩子的做法更完善、可行。

三、少些生活呵护,多些人文关怀

如果小涛父母不把“好父母”定义在为孩子选好学校、让孩子吃好穿好这些“例行公事”上,而是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小涛撞墙一事就不可能发生。

说到底,有些父母养育孩子,只把爱的给予停留在“马斯洛需求理论”最底层的生存层面上,而对被理解、被看见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还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懂个啥”,没把孩子当成独立、有价值的个体对待。这是当下教育中,制约家长与孩子交流的关键。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撞墙小涛班主任
铁砂掌
我的班主任①
小涛长大了
头撞“南墙”,“回头”再探!
头撞“南墙”,“回头”再探!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走路会撞墙
烟花爆竹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