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夸夸群”盛行,你怎么看?

2020-03-24青木川

现代家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群友夸赞赞美

青木川

去年,“夸夸群”在国内各大高校风靡。在夸夸群,不管你发生了什么“人间悲剧”,只要简单阐述一下,最后说上两个字“求夸”,群中好友就会一拥而上,疯狂夸你。比如某大三学生,不小心把啤酒洒在了书包上,在“夸夸群”里求夸,被人赞道:“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崽。”这夸奖可谓清新脱俗,让人意想不到。

“夸夸群”很受年轻人欢迎,并在网上迅速蔓延。大家在“夸夸群”里分享的内容五花八门:求安慰,求鼓励,求表扬……只要分享出来,各种搞笑热情的发言就会潮水般涌来。大家不拘形式,乐在其中。

很多年轻网友称,“夸夸群”是快乐的源泉、传播正能量的阵地;也有人说年轻人喜欢“夸夸群”,是情感脆弱,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更有人说,缺什么才想什么,年轻一代求夸现象折射出我们的教育缺乏鼓励……

孩子们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有些虚假的夸赞呢?沐浴在人造阳光下,祖国的花朵能健康成长吗?

卧底“夸夸群”,人人夸我,我夸人人

(秋成,清华大学学生)

晚上8点27分,一个朋友邀请我加入“清华夸夸群2群”。8点37分,当我还在研究什么是“夸夸群”时,群聊人数已经达到500人上限。朋友说我被自己的犹豫挡在了快乐门外。但世上无难事,很快我成功潜入“清华夸夸群3群”。而后几个小时,3群也快速达到500人上限。

进群先读群公告。“清华夸夸群3群”的群公告:“给清华学生提供互相安慰、商业互吹、赞美他人的平台。在群里,无论你说什么,都会收到眼花缭乱的夸赞。这里没有杠精,没有互喷,只有快乐与爆笑。”

我卧底两天两夜后,发现在这半公开半匿名、半模仿半原创、半真诚半虚伪、半高雅半低俗的环境中,杜绝了网络暴力和贩卖焦虑,真是“此群只应梦里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一、阶层的上升与内心的满足

“舔狗”指不顾一切讨好他人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感情生活中明知对方不喜欢自己,却一味讨好对方;二是形容阿谀奉承的人。

现实生活中,百般追求而不得也好,为某个现实目的吹彩虹屁也好,为维护塑料友情互吹也好,很多人都当过卑微的“舔狗”。但在“夸夸群”里,只要你求夸,就会有几百人涌来表扬、赞美你。此时,现实生活中的“舔狗”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男神或女神。这种心理阶层的上升与满足,想必只有在“夸夸群”里才能获得。“夸夸群”和保险有相似之处,正所谓:一人有难,八方来夸;人人夸我,我夸人人;夸夸在人间,温暖半边天!

二、短暂消失的朋辈压力

浑身散发着魅力和拥有足够实力的同学一般不会来“夸夸群”,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满足感。而“夸夸群”的魅力正在于不管你做了什么蠢事,经历了什么失败,有多么窘迫,都可以在这里获得大家的表扬。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丧”甚至还不如我,现实中的朋辈压力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向下比带来的无限快乐。

据可靠消息,“夸夸群”开始病毒式爆发,小区、单位、家庭……都已经出现了“夸夸群”,你想缓解压力吗?你想被夸得“体无完肤”吗?“夸夸群”欢迎你!

“夸夸群”为啥火?一场低成本的社交盛宴

(赵勇,某师范大学教授)

随意进入一个“夸夸群”,稍微用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有套路的。

哇,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想必有一场思想的盛宴。(夸群友优秀)

你的早餐我没吃过,但从器皿中我发现了达·芬奇的影子和毕加索的气息。这已经不是一顿饭那么简单,而是一场精神的饕餮!饼干配红茶,彰显英国皇室品位。(夸早餐)

年纪轻轻就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佩服佩服!(夸才华)

这里不需要很高的文学素养,也不需要学习圈子行话,没人会说你成语搭配不当,反倒是组合得越不和谐越好玩。只要进了群,你就可以马上上手,玩得快乐。

说到底,这是一场低成本的社交,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即一切都具有某种虚拟性。这种社交不那么真实,但也不完全虚幻。这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符合时下年轻人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家都是陌生人,在没有共同话题的情况下,互夸能够快速展开对话,让所有人迅速参与其中。虽然彼此不认识,很难结合个人特点精准夸奖,但丝毫不影响你在其中获得短暂的心灵按摩。

渴望被夸奖,是人之本性啊!可现实生活中,求夸奖是件难为情的事。“夸夸群”里却大行其道,群成员相互夸赞,互送高帽,以此为乐。快意如斯,不是网络无聊,而是人心需要抚慰。“没有规则,各种夸,直接夸,随意夸”,虽然夸得离谱,夸得有点假,但被夸者很享受。只因人人都有情感需求,渴望得到认同与尊重。“夸夸群”的功能有点类似于微信的点赞,既是一种社交模式,也是一种情感表达,能成为一种风潮,有其合理性。

除气氛轻松幽默外,互夸也是对生活压力的缓解。你可以在群中分享自己的任何事情包括糗事。放心,没人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你、挖苦你,大家反而会出其不意地找出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闪光点来夸奖你。再说,大家彼此不认识,你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夸夸群”以轻松、友爱、包容的气氛,接纳每个人的表达包括愤懑吐槽。而吐槽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具有疗愈功能。对很多人来说,“万人齐夸”是一种新鲜体验,付出不多博自己一笑是值得的,“体验快乐,即是意义”。

夸赞是去除不良情绪的好办法

(汪洋,某报社记者)

复旦大学校友郝西哲是一名资深“夸友”。他说,最先興起的“夸夸群”,源于微信群友的一句“我想被夸”。最初,群友会根据头像、姓名、发言风格,甚至使用的标点符号进行夸赞,“当时我就震惊了,真是什么都能夸”。

群友要求被夸的原因五花八门,如论文写不出、作业做不完、上课总迟到等,而这些困扰生活的鸡毛蒜皮的事,每个学生都会遇到。

作为“夸夸群”早期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郝西哲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大家在传递正能量。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安慰,而在‘夸夸群,不管大事小情,都会有人无条件地支持你、鼓励你。比如,有位创业的校友没融到资,还跟合伙人闹掰了,我们都鼓励他安慰他,挺温馨的。这样的剧情经常在群里上演。”

季怡雯是位在读博士生,她说她最需要被关怀,因为论文没写好。“我喜欢大家夸我论文写得好、科研做得好。”在群里一段时间后,季怡雯发现自己讲话正面了、积极了。因为,博士有个特点,就是爱挑毛病,但“夸夸群”里只能夸奖不能挑毛病,这改变了她的思维模式。

彭琦和舍友组建了一个“夸夸群”。让彭琦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女生希望大家夸夸她的爸爸。“她不知道怎么表达对父亲的爱,于是想通过我们给爸爸一个特殊的生日礼物。”原来,女生父母离异,她从小跟着父亲生活。父亲怕她受委屈,一直没有再婚。她想通过“夸夸群”感谢爸爸多年的付出,也希望爸爸别再为她操心,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这份亲情让我特别感动。”彭琦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如何表达对父母的赞美和感激,而‘夸夸群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渠道。”

孩子求夸背后,藏着不会夸奖的家长

(李忠民,某中学老师)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开始追求情感上的交互,并希望被认可、被尊重。

结合几年前在豆瓣流行“求表扬”“求夸赞”小组,不难发现,现在的90后、00后都太需要被夸奖、被鼓励了。这其实反映出大众普遍存在的情感需求——渴望被赞美。

然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打骂会让孩子学好,讽刺嘲笑会激发孩子的潜力,严格管教能燃起孩子的斗志。其实,这种打压式教育不仅容易抹杀孩子的自尊自信,还会让孩子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造成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希望被鼓励,这是对自我的接纳和认可,是人的正常心理。而“夸夸群”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心理抚慰的需求,是顺应社会变迁,自然产生的一种新的心理互助形式。

著名的亲子婚恋专家林文采博士提出,正如身体发育需要营养一样,心理发育同样需要营养,而心理发育需要的营养很大一部分来自外界的肯定和赞美。然而,赞美是把双刃剑。对被赞美者来讲,好的赞美会使自己愉悦自信,产生希望;而坏的赞美,会使自己产生不切实际的幻觉,迷失方向。因此,这就对赞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家长要学会正确地赞美孩子。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地赞美孩子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对待孩子,一定要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指的是无论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是否符合你的标准,你都要尝试共情,让他敞开心扉,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成长需求,也才能知道如何正确地赞美孩子,以达到正面效果。

总之,在信息量巨大和不断推陈出新的互联网时代,出现“夸夸群”不足为奇。它是年轻人创建的一种心理互助形式,不必上纲上线,也不必过度解读。

需要提醒年輕人注意的是:网上互夸,娱乐一下可以,但千万不要沉溺其中,因为要想得到他人的真正认同,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认真努力。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群友夸赞赞美
春天
远离否定式赞美
“夸夸群”风靡高校引热议
高价值私域社群的定位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变出“精彩”
朋友圈不是“捧友圈”
为自己点赞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