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标准提出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研究
2020-03-24邓映婕王晓丽
邓映婕, 王晓丽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相对应,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具体方法的总称。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简称真理标准)的提出为起点,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经历了萌芽、确立、创新三个发展阶段。
一、真理标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萌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本应迅猛发展的中国,由于“两个凡是”错误工作标准的提出再次陷于迷茫徘徊局面中。改变主观、封闭、极端的工作标准,改革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推动国家各项工作有序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真理标准的提出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科学化、学科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1.指导思想上,辩证唯物主义代替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
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理论被断章取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视为修正主义批判,建国以来大量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成就被否定,而很多错误的东西则被当成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1]。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反映在对待毛泽东同志的问题上。面对“文革”遗留问题,当时领导人的态度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2],迫使全党陷入个人崇拜与封建迷信的泥潭。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盛行使国内各项工作发展缓慢,甚至陷入停滞状态,指导思想的转换势在必行。
真理标准的提出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实践、中国问题。破除了个人崇拜和封建迷信,抛弃了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评价标准。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确立,中国进入“富起来”发展阶段,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应对的时代焦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成为时代所需。
2.指导原则上,民主法制原则代替个人专断原则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陷入主权主义的泥潭。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脱离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形同虚设[3]。家长制、一言堂代替了党的集体领导;“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代替了民主集中;“敢字当头”“不要怕出乱子”践踏了法律权威。民主法制原则的破坏严重助长了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被遮盖,党的权威被削减,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混乱局面呼唤民主法制的革新。
真理标准的提出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逐步恢复到民主法制的轨道,全国上下民主风气初步形成,大多数人的意见得到了充分表达。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以民主手段代替极端压制、打击的手段,打破了事事以大批判开路的旧观念、旧原则。在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时,严格区分、正确认识、客观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宪法和法律的标准而不是以领袖的主观判断来衡量阶级斗争问题。对待人民内部矛盾,以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民主方式代替主观的、行政命令的方式。
3.具体方法上,实事求是代替形式主义
以阶级斗争为标准必然产生敌-我两极化的极端工作方法。一方面,违反事实,将阶级斗争扩大化推向极端。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戴帽子”“打棍子”的方式歪曲事实,无限上纲,不容申辩[4]。这种堵、卡、压、整人、训人的错误做法,违反了实事求是的方针,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另一方面,形式主义工作方法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文章、报告、讲演局限于语录,空话、大话、假话掩盖了客观实际,形成了新的“党八股”[4]。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遭受形式主义的侵蚀,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实效的理念和以理服人的威信遭受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真理标准的提出扭转了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思想政治工作重新立足实际,以正确的方式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一切工作方针以“人民答应不答应、满不满意”为标准,而不是以“领袖说了没说,领袖书上有没有”为参照。1978年6月,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要恢复和发展我党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法,包括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忆苦思甜、以身作则,以及榜样示范的方法”[5],标志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科学化、专业化萌芽。
真理标准提出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具体方法发生了质的转变,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呈现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初步经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自身不断科学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专业化发展也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
二、真理标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化确立及发展
从1978年真理标准的提出到1984年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专业发展的萌芽阶段。1984年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专业发展的确立,1985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第一部专业化著作出版。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化确立的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从经验性向科学性,零散性向系统性,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的创新进程”[6],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改革的历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化发展思想的确立。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局面,着力改善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涣散状况。1980年5月,第一机械部和全国机械工会在北京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研究如何强化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首次提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向系统化、理论化发展并成为一门科学。之后,党中央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趋势不断强化和推广,先后在1980年、1981年、1982年分别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广东和福建两省座谈会,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要重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1982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价值,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82年11月,宋任穷在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逐步形成一种观念: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工作,这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7]从1979年到1982年的3年里,中央不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肯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化确立奠定了政策和思想基础。
其次,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工作队伍。随着各行各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日益迫切,各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小组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纷纷成立,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诞生准备了队伍条件和组织保障。其中代表性的组织有成都机车车辆厂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小组、上海第廿一棉纺织厂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小组、大连工学院的“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室”等。198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方法》,就充实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和贮备教师后备人才,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学习、培训的必要条件等各类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8]。截至1980年11月,全国有81所高校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5]P102。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小组和研究机构的成立,不仅为1984年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准备了条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化确立储备了专业化人才。
最后,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84教政字005号),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范围、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内容作出规定。1987年5月,中央要求:“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9]经过2006 年和2011 年两次审核增列后,全国共有70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布于72 所院校)[10]。据截至2012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超过350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近80个[11]。直至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8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4个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共计94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1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确立及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化建构奠定了专业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内容建构进程
真理标准提出至今,国内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或相类似名称的专著、教材200余本,先后以信息论和活动论为标准建构思想教育方法论体系。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为依据,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主要内容的发展历程(见表1.2)。
表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985年版、1992年版结构体系[5]
1985年由王玄武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材,1992年由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作为第一本国编教材出版。两部教材都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决策方案—实施方案—信息反馈”过程为依据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在两本教材基本体系一致前提下,从第二部教材相比第一部教材增加和强化的内容可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未来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科发展的关注和实效性的强化。总体上看,以信息论为依据设置方法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处理的过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本质,落实了真理标准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经完成脱离了主观主义的窠臼。其不足之处在于,以信息论为借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自身的学科体系还未完全形成。
表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999年版、2010年修订版结构体系[5]
1999年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出版,此版教材以活动论代替信息论成为教材内容设置的新依据。与上一版教材相比照,按“认识—实施—调节评估—研究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环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更为开放、科学,更能突出实践的活动本质。同时,此版教材延续了之前教材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和对实效性的强调。之后,黄蓉生著《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2000)、祖嘉合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2004)、刘新庚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2008)、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2010、2017再版)等一系列教材的出版都遵循了以活动论为依据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内容这一原则,所增加的内容多体现在技术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革命的要求上。与上一版教材相比照,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环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内容,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自身学科体系建构的完成,体现了真理标准的真正落实。
真理标准提出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贯彻真理标准的过程,把实践作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教材设置体系经历了由信息过程论到活动过程论的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成为更为科学、开放和专业的学科。另一方面,教材从设置之初就重视学科的实效性,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探索发挥价值的新路径。
三、真理标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创新
新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创新发展要求在学科发展和实效性上走出新路子,指导思想上要狠抓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真落实,指导原则上要突出“大思政”格局的建构,具体方法上要落实“供给侧改革”新思路,且三方面内容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1.指导思想上,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落实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1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育人、立人、树人,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引领作用。
一方面,以科学方法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性的检验标准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新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真正落实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贯彻问题意识,遵循问题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规律,摸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预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扫清道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1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方法是否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是否满足人民的需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物质文化需求已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升级态势,逐渐从非主导性需求转化为主导性需求。人民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以“是否满足人民精神获得感,是否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检验标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
2.指导原则上,突出“大思政”格局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4]。以新格局全面深化党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领导,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引领权。
一方面,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实的主阵地,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要确保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推行过程中发挥好核心作用[15]。同时,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充分发挥党支部联系党员、组织党员、团结党员的政治功能。一方面,通过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生活,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从而把党的领导真正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去。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的主力军,党必须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效能。同时整体推进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党的理论传播的协同合作格局。
另一方面,加强渠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善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引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环节,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质量育人,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第一,广大教师必须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不断增强育人意识、育人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二,树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理念。以创新、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引领作用,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此外,其它各学科课程也要守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育人合力,通过隐性的、浸润的、拓展的手段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第三,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以育人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思想认识。
3.具体方法上,立足“供给侧”寻求创新之路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发展不平衡,传统灌输式的供给模式,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成效式微[16]。而过于迎合受教育者个性的需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者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功能,教育效果同样被削弱。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发展实践,以寻求新的突破口。
一方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改革的实质是:从教育端入手,探索适合不同群体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育人性、精准性、实效性的教育资源输出,推动由需求侧(受教育侧)拉动到供给侧(教育侧)推动的模式转变。就高校而言,以多样、丰富、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代单一的培养形式、单调的教学模式、僵化的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育供给的吸引力。重视实践育人,打造多类型的实习基地,塑造多元的就业创业平台,提供多样的暑期实践和志愿服务机会,在实践中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实现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切实提高教育供给的实效性。就教师而言,探索创立“双证、双职、双能、双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注重教师教学供给能力的综合提升。[1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本”但又不仅仅是迎合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律,关照学生的思想动向,满足学生的发展诉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真正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供给与需求是互促互进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否定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忽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不是盲目迎合学生的价值取向,一味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更不是仅仅追求教育模式的新鲜而忽视了教育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底线,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这一实践标准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以科学的供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高质量”“可选择”“个性化”发展,满足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