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统计分析
2020-03-24王芸婷唐亚阳
杨 果, 王芸婷, 唐亚阳
(1.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3.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博士学位论文集中体现了博士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水平,是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1]鉴于此,我们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第四轮评估结果为A+/A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集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在研究什么以及怎样进行研究,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研究中有待改进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
鉴于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所以学科排名前十高校的选定依据的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结果显示,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并列A+,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并列A。我们在中国知网“社会科学Ⅰ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内检索到以上高校的相关博士学位论文共127篇。其中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文献数为零,遂不计入后续统计分析。
2.研究假设
我们的分析基于以下两个假设:一是认为博士学位论文能够基本反映自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以来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趋势;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A+/A高校能较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水准和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回顾
1.博士生培养在稳步发展中步入正轨
如表1所示,各高校博士论文数量相差较大,从年度分布来看,2004-2011年间博士学位论文数据量较以往有所增长且相对稳定,2012-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与之前相比明显增多且也基本保持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培养在经历稳步发展后于近几年步入正轨,与2002年开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密不可分,也与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增设密切相关。[2]
表1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高校、年份分布表
2.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且部分高校研究主题已初具特色
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研究什么这个问题上,我们主要从宏观研究领域、中观研究主题、微观研究议题三个层面展开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多数文章在研究领域、主题和具体议题方面都会有多领域、多主题、多议题交叉的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史研究、比较研究、方法论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跨学科研究和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如表2所示,有近七成博士学位论文针对某个具体领域如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艺作品思政功能等进行研究。有两成多的博士学位论文对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机制、载体、导向、接受心理、价值功能等。在发展史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如《抚顺战犯改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等;二是针对某一人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工作进行研究,如《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三是古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有一篇为《好人与好公民——古希腊公民教育思想史论》。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及发展研究——基于<人民日报>核心话语嬗变的分析》将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进行探讨,《失信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将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进行分析。在比较研究方面,有一篇为《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在方法论研究方面,有一篇为《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的当代转换》。
表2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分布
在研究主题方面,如表3所示,方法论研究、文艺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各有1篇,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工作是四大主要的研究主题。
表3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布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主题下的议题类型最为丰富,共有16种,其中以德育/道德建设为议题的研究共25篇,以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文化、企业思政工作、战犯/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民族精神为议题的研究各2篇,以习近平铸魂育人、失信、精神传承、中国梦、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公共精神、志愿精神、个体理想、审美教育、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为议题的研究各1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题研究下的议题主要包括10种,以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为议题的研究12篇,以公民教育为议题的研究10篇,以三观教育、精神生活/状态/建设为议题的研究各4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为议题的研究各2篇,以文明协调发展、幸福观教育、和谐社区、绿色发展观为议题的研究各1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题研究主要为研究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中的理论研究,分别为29篇和8篇。意识形态工作研究主题下的议题主要包括五种,以意识形态为议题的研究3篇,以自信教育、网络思政为议题的研究各2篇,以话语权、舆论引导为议题的研究各1篇。
整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研究领域、主题及具体议题仍相对集中。在研究领域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研究、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方法论研究仍相对缺乏;在研究主题方面,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研究亟待加强;在具体研究议题方面,德育/道德建设相关研究数量巨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新兴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
3.研究现象与研究所指向的教育环境均较为单一
研究现象包括三类:一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研究,即对象研究;二是面向教育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研究,即实务研究;三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自身的研究,即自身研究。[4]研究现象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象分布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所指向的具体受教育者也即被教育的对象,如表5所示。没有具体指明或阅读文章后看不出来具体教育指向的,被定义为“社会大众”,占比最高。其次为大学生、企业员工等细分化、具体化、有特色的教育对象,占比极少。
表5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受教育客体分布
研究所指向的教育环境,如表6所示,有八成以上的论文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研究,有少量论文在论述中会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结合进行探讨,另有极少数论文单纯以网络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进行研究。
表6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教育环境分布
整体而言,研究现象以及研究所指向的教育环境均较为单一,这一点在互联网迅猛发展、传播环境深刻变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细分化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4.研究方法渐趋多样但仍有待改善
研究方法包括三类:一是以思辨、文献分析、经验归纳、比较分析等为代表的传统研究方法;二是以实验分析、问卷调研等为代表的量化研究方法;三是以民族志、访谈和案例分析等为代表的质性研究方法。[4]我们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样本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表7所示,传统研究方法的数量和占比在2010年以后迅速减少,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数量和占比有所增加,研究方法使用渐趋多样。但相较而言,量化研究及质性研究方法使用占比仍很少,且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中仍有一些较为重要的方法如实验法等未被使用过。
表7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另外,很多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方法界定和使用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方法的界定和使用不规范。如将他人的调研数据作为自己的数据基础,就描述为自己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又如声称使用了个案研究法,但文章中却根本看不到详细具体的案例分析;还有文章称使用了质性研究,但是没有具体说明究竟使用了质性研究中的哪个研究方法,等等。二是研究方法描述和使用偏重于方法论层面的探讨,对研究方法的具体使用非常缺乏,研究方法落地性不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展望
1.在体现时代性与赋予创造性的统一中深化研究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5],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能脱离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博士生代表专业领域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研究的中坚力量,理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注和研究新时代面临的崭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度,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提高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具体议题的时效性。[6]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进入崭新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促成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网络化进程,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选题的现状来看,专门针对网络环境或者统筹考虑网络环境与传统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仍然相对匮乏。为此,要深化与拓展新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坚持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研究,探讨如何牢牢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能化传播。[7]
2.在体现全面性与突出重点性的统一中改进对象研究和自身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当前亟需重点关注“人”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人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二十余年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现状来看,大都聚焦于教育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有少量论文针对教育者和教育人员展开研究。
刘荣华博士的《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研究》、李在军博士的《当代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秦在东博士的《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在受教育客体细分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但大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受教育客体并不明晰,研究结果似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之感。如果博士生能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能力,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中深入探讨各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状况及发展规律,必能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如运用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8]。
这种细分思维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研究,如常沛博士的《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朱磊博士的《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做了有益探索。当然,也可以针对某一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服刑人员思想改造的工作者等。
3.在传统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统一中提高破题的针对性
就前文分析来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仍以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思辨法为主,量化研究及质性研究较为缺乏。我们认为博士生在研究方法论方面坚持传统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贯通,在继续发挥传统研究方法优点的同时,注重吸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的优势,以弥补传统研究方法在研究程序和规范方面的局限。
着力解决研究方法界定和使用不规范、研究方法的描述和使用偏重于方法论层面、具体研究方法使用缺乏等问题。一方面,各高校应继续强化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培训,提高博士生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操作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博士生自身也要通过研读研究方法书籍、参加研究方法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掌握大数据分析方法、社交网络分析方法等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式,提高科学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