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及鉴别诊断原发性肺类癌(附10例分析)
2020-03-24李小雪
李小雪,蒲 红
(1.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00)
原发性肺类癌(pulmonary carcinoid, PC)是起源于支气管肺黏膜上皮嗜银细胞(Kultchitsky cell)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少见。病理学上,PC分为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 TC)和不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 AC)[1]。TC相对多见,多为中央型,一般局限于支气管壁内生长,预后较好;AC较少见,仅占PC的11%~24%,多为周围型,具有侵袭性,预后差。类癌具有内分泌功能,部分患者仅表现阵发性皮肤潮红、腹泻、心动过速等类癌综合征或异位ACTH综合征。本文分析1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原发性PC的CT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10例经我院病理证实的原发性PC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9~76岁,中位年龄64.5岁。入院时临床表现为3例咳嗽、咳痰,1例胸痛,1例背部疼痛,1例手臂疼痛;另4例无明显症状而经体检发现。10例中,9例接受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仅接受CT平扫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64排螺旋CT及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参数为管电压 130 kV,管电流43~420 mAs,重建层厚1.00~2.00 mm,层间距1.00 mm;采用静脉团注法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浓度300 g/L),剂量80~100 ml,流率2.5~3.0 ml/s,注入对比剂40 s后进行增强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2位具有10年及以上胸部影像学诊断经验的副主任医师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阻塞性改变、强化特点及转移情况,意见不一致时与上级医师共同商讨确定。
2 结果
经病理证实,10例中7例TC,3例AC。CT诊断5例中央型PC,1例周围型PC,1例误诊为肺腺癌,1例误诊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2例漏诊。CT可见6例病灶位于右肺,4例位于左肺;病灶形态各异,直径0.70~4.00 cm,平均(2.02±1.17)cm。10例中4例病灶边界清楚,其中3例表现为支气管腔内小结节和支气管外较大肿块同时存在,呈典型“冰山征”(图1),1例位于支气管腔内,伴远端肺组织阻塞性不张(图2);3例表现为边界尚清的浅分叶结节;2例仅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影(图3);1例伴有毛刺、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图4)。10例病灶大多密度均匀,仅1例中央液化坏死呈密度不均。增强后7例TC不同程度强化,CT值平均增加约60.40 HU;3例AC中,2例中度强化,CT值平均增加约33.80 HU;TC平均强化程度高于AC。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远处转移,仅1例伴支气管旁淋巴结转移。
图1 患者男,74岁,右肺下叶支气管典型类癌 CT肺窗图像示右肺下叶支气管内肿块(箭),向腔内外生长,呈现腔内小结节、腔外大肿块的典型“冰山征” 图2 患者女,76岁,右肺上叶支气管典型类癌 CT肺窗图像示右肺上叶支气管腔内结节(短箭),远端肺组织不张(长箭) 图3 患者男,44岁,右肺上叶支气管典型类癌 CT肺窗图像示右肺上叶片状磨玻璃影,边界不清(箭) 图4 患者男,62岁,左肺上叶支气管不典型类癌合并高分化肺腺癌 CT肺窗图像示左肺上叶浅分叶肿块(箭),边缘毛糙,可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
3 讨论
3.1 CT表现 TC多为中央型,为支气管内边界清楚的球形肿块影伴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致阻塞性改变,肿块由支气管黏膜下向支气管腔内外不均匀生长,常表现为支气管腔外病灶大于腔内病灶,呈典型的“冰山征”[2];增强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强化,少见转移。AC多为周围型,表现为边缘较规整、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孤立肿块,可伴钙化,少数见点状坏死;增强后病灶中度强化,可伴肺门、纵隔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本组肺类癌增强扫描病灶大多呈中度以上强化,与文献[3]相符。本组3例AC中,1例出现液化坏死征象,未见明显钙化;1例出现支气管旁淋巴结转移。值得注意的是,本组2例TC仅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影,此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3.2 鉴别诊断 ①原发性肺癌:肺鳞癌表现多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截断,远端可有阻塞性改变;肺腺癌病灶边缘多不光滑,常见深分叶及毛刺征,增强扫描病灶多呈不均匀强化,转移发生率较类癌高。小细胞肺癌多为中央型,肿瘤与支气管长轴平行,晚期发生支气管闭塞或阻塞性肺不张,常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大血管受侵犯;类癌早期即可发生阻塞性炎性病变或肺不张,少数伴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4]。②硬化性肺泡细胞瘤:CT多表现为肺内单发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影,直径多小于3 cm,边界较光整,增强后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大病灶不均匀强化。③支气管内膜结核:CT表现为主或叶支气管狭窄或阻塞,致肺气肿或肺不张,狭窄处多无腔外肿块。④炎性假瘤:典型CT表现多为非典型性结节,呈“桃尖征”、“方形征”,密度较均匀,边缘光滑无毛刺;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呈速升速降表现。
原发性PC缺乏特殊临床表现,但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呈磨玻璃影、合并肺腺癌等不典型表现的PC诊断难度较大,需要依靠病理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