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AC作用下煤泥水絮凝沉降的EDLVO分析

2020-03-24李桂春闫晓慧李明明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煤泥浊度泥水

李桂春, 闫晓慧, 李明明

(黑龙江科技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哈尔滨 150022)

0 引 言

煤泥水中悬浮颗粒之间由于存在范德华力、静电斥力和界面极性相互作用力,导致颗粒难以聚集。在实际生产中表现为煤泥水澄清速度慢、处理周期长、沉降效率低,直接影响选煤厂的经济效益[1-3]。为探讨煤泥水沉降规律,需对煤泥水沉降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冯岸岸等[4]对三河尖选煤厂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工艺研究,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作凝聚剂,1 000万分子量聚丙烯酰胺PAM作絮凝剂进行实验,结果得出添加PAC和PAM有助于提高煤泥水沉降效果的结论。Z.Liu等[5]对PAC作用下煤泥水絮凝过程中的溶液电性和絮团进行检测和观察,分析导致煤泥水难沉降的原因,发现添加PAC可以减小煤泥水颗粒间的电性,且使絮团更加紧密,推断PAC可以减小煤颗粒间的排斥力,但没有进行具体计算和验证。目前,多数研究者采用DLVO理论计算煤粒间作用力的大小。孙华峰[6]利用DLVO理论对煤泥水絮凝机理进行分析,得出范德华力和静电斥力都会影响煤泥水絮凝效果。刘杰等[7]对高岭石水溶液进行沉降实验,并采用DLVO理论与EDLVO理论对煤粒间作用力进行计算,得出EDLVO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因为EDLVO理论中的界面极性相互作用能是影响细粒煤絮凝和分散的主要因素,所以EDLVO理论可以更好地描述细粒煤的凝聚和分散行为。刘炯天等[8]借助EDLVO理论对蒙脱石、高岭石、蒙脱石与煤混合物、高岭石与煤混合物的各自颗粒间作用力进行计算,得出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一致,故EDLVO理论应用于固体细颗粒间作用力的计算具有可行性。因此,笔者采用EDLVO理论计算添加PAC前后鸡西某选煤厂煤泥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并结合絮凝沉降实验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最佳沉降条件。

1 实 验

1.1 煤泥样品

实验选用鸡西某选煤厂浮选尾煤,对多次采集的样品进行脱水处理,混合均匀后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中恒温70 ℃干燥2 h,取适量煤泥进行筛分处理,选取粒度为0.075 mm以下的样品,参照国家标准GB/T 30732—2014《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采用马弗炉和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对煤泥样品进行工业分析,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煤泥样品的粒度进行分析,定义激光粒度仪的参数为:样品采集次数5次,搅拌棒转速200 r/min,背景测试时间20 s,超声波罐分散60 s,结果如表1、图1所示。由表1可知,该煤泥样品灰分高达63.49%。由图1可知,煤泥颗粒平均粒度为11 μm,其中小于24.75 μm的颗粒占90%,表明细颗粒较多,即实验所用煤泥为高灰细粒煤。

表1 煤泥样品的工业分析

Table 1 Industrial analysis of slime samples%

MadAdVdafFCdaf2.1863.4944.5355.47

图1 煤泥样品粒度分析

1.2 材料与仪器

试剂:质量分数2%的聚合氯化铝PAC溶液。

仪器:标有刻度的量筒(500 mL),XL-1马弗炉,DHG-9070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L1064激光粒度分析仪,WQ770-B浊度计,JS94H微电泳仪,JC2000C接触角测试仪。

1.3 实验方法

实验在室温25 ℃条件下进行,所用煤泥水pH为7.4,考虑到选煤厂煤泥水实际质量浓度,实验煤泥水质量浓度为40 g/L。对煤泥进行工业分析和粒度分析,确定煤泥水的性质。将PAC按药剂与水的质量比为2%进行溶解,在量筒中加入500 mL煤泥水,在煤泥水中分别添加不同量的聚合氯化铝溶液,并将量筒双向翻转5次,使药剂充分作用后静置,记录煤泥水澄清界面下降高度与对应的时间。在沉降5 min后用浊度计测定上清液浊度,并用胶头滴管取上清液,用微电泳仪测定煤泥水的Zeta电位,同时, 采用压片法[9]在接触角测量仪上测定煤泥水与水、甲醛和乙二醇3种液体的接触角(39.56°、58.40°、47.12°)。再根据EDLVO理论计算PAC添加前后煤泥水悬浮液颗粒间的作用能,以此为依据解释实验结果。

1.4 EDLVO计算方法

EDLVO理论认为,颗粒间作用势能包括范德华作用能、静电能及界面极性相互作用能,这三者之和即为总作用能ET。通常假设20 μm 以下的矿物颗粒为球形颗粒,因此该煤泥颗粒可近似看作半径为R的球形颗粒计算[10]。煤泥颗粒间各种作用能计算公式如下。

煤泥颗粒间范德华作用能表达式[11]为

(1)

A11——颗粒自身在真空中的Hamarker常数;

A33——水的Hamaker常数,4.84×10-20J;

H——颗粒间界面力相互作用距离,nm。

煤泥颗粒间的静电作用能表达式为

EE=2πεaRφ2ln(1+e-κH),

(2)

式中:φ——煤泥颗粒的表面电位,用颗粒ζ电位代替;

εa——煤泥的介电常数,εa=ε×εR,F/m;

ε——煤泥在真空中的介电常数,8.854×10-12F/m;

εR——水的相对介电常数,78.36;

e——电子电荷,1.602×10-19C;

κ-1——Debye长度[12],双电层厚度,m。

煤泥颗粒间的界面极性相互作用能表达式[13]为

(3)

式中:h0——衰减长度,m;

E0H——界面极性相互作用能量常数[13],mJ/m2。

煤泥颗粒间总相互作用能表达式[14]为

ET=EF+EE+EH。

(4)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由沉降实验

取质量浓度为40 g/L的煤泥水,于500 mL的量筒中静置,以上清液高度为基准,每隔1 h记录沉降数据,绘制沉降高度h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自由沉降6 h后,煤泥水沉降基本完成,在沉降过程中可看到清浑界面逐渐下降, 但上清液含较多黏土类物质, 量筒底部有一薄层粗颗粒煤泥,沉降效果不理想,需添加药剂改善沉降效果。

图2 煤泥水自由沉降曲线

2.2 PAC作用下絮凝沉降实验

为了考察PAC对煤泥水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在500 mL煤泥水中分别添加5、10、15、20和25 mL(25 kg/t)PAC溶液,煤泥水沉降速度与上清液浊度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PAC用量作用下的沉降速度与上清液浊度

由图3可知,添加PAC之后煤泥水沉降效果明显改善。随着PAC用量的增加,沉降速度v随之加快,上清液浊度φ迅速降低。在PAC用量a为10 mL(10 kg/t)时,沉降速度为0.061 cm/s,浊度为60.23 NTU,继续增加PAC用量,煤泥水上清液浊度下降缓慢,沉降速度趋于平稳,原因可能是PAC溶液添加量为10 mL时,颗粒间作用力可以使煤泥颗粒聚集,从而提高煤泥水沉降效果。

2.3 EDLVO理论分析

为了解释图3中PAC用量大于10 mL时,沉降速度和上清液浊度的变化趋势,采用EDLVO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式(1)~(4),可得煤泥水悬浮体系中煤泥颗粒间范德华作用能、静电作用能、界面极性相互作用能及总作用能随颗粒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煤泥间作用能与颗粒间距离的关系

由图4可知,不同颗粒间距条件下,EF均小于0,此时范德华作用能表现为吸引能,随着颗粒间距的增大,EF逐渐减弱趋向于0;EE值均大于0,表明颗粒间静电作用能为排斥能[15],且随着颗粒间距的增大,EE逐渐减小;EH均小于0,为疏水吸引能,在不同颗粒间距条件下,随着粒间距的增大,EH呈缓慢增大趋势;在整个粒间距上,颗粒间总的作用能ET大于0,煤泥颗粒间表现为排斥能,且随着粒间距的增大逐渐增大。说明未添加凝聚剂时,煤泥水悬浮液不能自发凝聚,所以自由沉降实验效果不明显。

用微电泳仪测定不同PAC用量下煤泥水的ζ电位V,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PAC用量下煤泥水的ζ电位

Table 2 Zeta potential of slime water underdifferent PAC dosage

序号a/mLV/mV10-38.5025-28.58310-10.23415 -6.56 520 -4.36625 -3.08

由表2可知,PAC添加量的改变会引起ζ电位的改变,由式(2)可知,ζ电位改变会使颗粒静电作用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总相互作用能改变。不同PAC用量条件下,总作用能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不同ζ电位下的总势能

由图5可知,随着PAC用量的增加,ET由正值逐渐减小为负值,即煤泥颗粒间总相互作用能由排斥能逐渐转化为吸引能。PAC用量为5 mL时,当颗粒间距小于2 nm时,ET<0,颗粒间为吸引能;当颗粒间距大于2 nm时,ET>0,颗粒间为排斥能,所以PAC用量为5 mL时,煤泥颗粒部分聚集;PAC用量为10 mL时,ET<0,且ET曲线接近于0,煤泥颗粒之间存在吸引能,此时煤泥颗粒之间可以聚集沉降,所以PAC临界添加量为10 mL[16]。继续增加PAC用量,煤泥水ζ电位下降趋势平缓,即煤泥颗粒间吸引能增长较慢。考虑到实际情况,为了避免加药过量造成浪费,PAC最佳用量为10 mL,图5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符合。

3 结 论

(1)添加PAC可明显提高煤泥水沉降效果,PAC最佳用量为10 mL(10 kg/t),此时煤泥水的沉降速度为0.061 cm/s,浊度为60.23 NTU。

(2)通过EDLVO理论计算得出煤泥颗粒之间总作用能大于0,煤泥颗粒之间存在排斥能,增大了煤泥颗粒的聚集难度。

(3)添加PAC可减小煤泥水的ζ电位,从而减小煤泥颗粒间静电斥力,促使颗粒相互凝聚,当PAC溶液添加量为10 mL(10 kg/t)时,总作用能趋近于0,此时效果最佳。

猜你喜欢

煤泥浊度泥水
高浊度水处理参数优化研究分析
煤泥水处理智能控制研究现状
煤泥研磨脱泥浮选试验研究
煤泥干燥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混凝沉淀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永明煤矿选煤厂煤泥水系统技术改造
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在动力煤选煤厂粗煤泥分选中的应用
泥水加压平衡盾构
《中国药典》四部通则澄清度检查法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探讨*
青草沙水库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