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对菊花“隐逸”义形成的影响

2020-03-23崔惠涓

卷宗 2020年2期
关键词:隐逸菊花

摘 要:一提起菊花,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菊花所代表的清高、坚贞不屈的气节和一身傲骨的高贵精神品质。自古以来也有南宋时期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笔下菊花所代表的不屈文化形象和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所描写的菊花不畏风霜的品质。本文所做的工作是建构菊花的另外一种象征,即菊花的“隐逸”象征。文章首先分析了在陶渊明以前,菊花出现的作用和菊花进入人们视野以后所代表的文化意象;再分析到了陶渊明的时候,此时的菊花由于受到了陶渊明特殊的喜爱,也寄托了诗人特别的寓意而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此时,菊花与隐逸的象征意已经有紧密的联系;最后,论述菊花在后世朝代文人雅士,诗词歌赋的发展中“隐逸”象征形象逐渐加固的过程。

关键词:菊花;隐逸;人格意义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劳动人民还是诗人、学者,对菊花的赞美、喜爱、重视都是有目共睹的。涉及菊花的诗词从古至今也是层出不穷。与菊花相关的文学著作和民间故事也数不胜数。菊花文化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菊花所象征的特殊寓意也成为中国花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菊花由于其生长的特性,被人发现,被人赋予了特殊的人文内涵,经演化逐渐形成,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都借以菊花来抒发个人的情志,借菊言明个人的情志。菊花文化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1 菊花的实用价值

菊花一开始便是带着实际功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的。它从普通劳动人民的具体劳作中逐步走入到大众生活的视域里。菊花的初始功能得益于先前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发现了其实用价值,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菊花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花。”这句话最先记载了菊花的花期,将菊花开放的花期与季节联系起来,从那时的记录开始,菊花成为我们关照的对象。《山海经·中次九经》中记载“眠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扭疆,其草多菊。”《夏小正》中记载“九月菊荣……菊荣而树麦,时之急也” 《吕氏春秋·季秋纪》中关于菊花的说法是“违时而见珍。”从上述的资料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在观察和研究菊花的早期时,人们只是单纯的记录菊花的开放花期。根据当时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在古时,菊花是野生的,花朵的颜色为黄色,并在秋季开放。由于其开花的季节为秋季,人民可以根据它开花的日子作为相应农业生产日期指导的依据,由于菊花有一定的农业指导作用,在当时被称为:“候时之草”。早期的时候,有关菊花的文献描述集中在菊花外形和开花时節的记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又逐步发现了菊花的药用功能。中国最早的本草学《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菊花的药用价值“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

《离骚》中也有关于菊花可以被用来食用的相关论述“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菊花的认识和对菊花的使用是逐渐深入的。从最初对菊花开花周期的记载,到认识到菊花可以被食用。①战国时期,祭祀活动较为盛行,到了汉代道教更是推崇求长生的目标,这些活动的发生都赋予了菊花可以延年益寿的作用。代表着高寿的重阳节,就有饮食菊花的习惯,菊花与长寿老人联系在一起,更是有了延年益寿的色彩。菊花也由此逐渐发展出了药用价值。

2 菊花的人文内涵

春华秋实,秋天由于天气转凉的原因,春天万物复苏,相继生长发育相比,秋天动植物活动频率减少,万物生长趋势都有逐渐衰退的倾向。但是这个适用于大部分动植物的自然的规律似乎在菊花生长发育方面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菊花相较于在春天生长开花的植物来说,更为耐寒。由于其特有的生长属性,成为人们赋予它在严寒时间,仍然傲霜开放,不畏严寒不为艰难美好品行的前提。②秋天,气温一天比一天低,万物都没有了春夏繁盛的势头,花朵褪去了娇嫩的颜色。一阵秋风吹来,树木的黄叶纷纷扬扬大面积的飘落下来,在这样的现实处境中,人难免伤感,菊花却在秋风萧瑟的时候,迎着寒冷开放,给了人巨大的安慰,在困境中,艰难的条件中也仍然要坚持信念,总会看到希望。由此,人们将欣赏的眼光投向了菊花,并借菊花的生长特性,表达自己的特有情志。菊花进入到了文学和艺术创作领域,成为一个了人类审美对象之一。

对菊花进行描写的,在文学著作中提到菊花的首先是屈原,但是屈原描述的菊花并没有独立发展出一种特有的意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菊花的文学作品逐渐变多了起来,菊花也因此有了一个独立的人文意象地位。原本在屈原笔下的菊花所代表的高洁品格,经过陶渊明的影响,菊花多了一层隐逸的内涵。

陶渊明关于菊花的论述记录下来的下面几处:“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醒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酒能去百虑,菊为制颓龄。如何蓬篙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基,寒华徒自荣……”《九日闲居。并序》;“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混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最后两处是我们熟悉的《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从这几处陶渊明描写菊花的论述中,可以整合菊花的作用。菊花可以被人用来食用,还可以与酒搭配食用,并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菊花能在寒冷之际开放,有着不屈的高洁品质,更是不与世俗之物一样,能表达诗人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菊花成熟开放之际,诗人还能将它采摘下来,带回去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闲云野鹤,不为世俗之世烦恼的隐逸形象也由此而生。

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辞官返乡,开启了清心寡欲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借采菊来表明,自己宁愿归隐到山林之中,寄情于山水之中,将自己的生命趣旨与山水相结合,也不愿意在黑暗的官场之中,为俗世所烦扰。采菊东篱下,是隐居田园之所,随遇而安,舒适惬意地享受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远离纷繁复杂尘世生活,生活恬淡幽静的象征。陶渊明这句诗在现今也是耳熟能详,现在我们也仍然推崇陶渊明不畏权贵,不爱慕名利,能毅然将个人与菊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的隐居于田园之中。“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是诗人用典,引用了在王莽专政时期,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到家乡,过上隐士的生活,在他的院中开辟三径,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与他相来往的人,也唯有与求仲、羊仲来往。这两位代表人物也是当时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在这里举了“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例子,首先将自己与上面的三位著名隐士相联系,要向他们一样,不为官场名利,专注于隐居生活,求得心安。又由于陶渊明喜欢菊花,也多次提到菊花,陶渊明作为菊花和隐逸之意的桥梁,菊花的隐逸意义在此基础上明晰起来。

刘中文在其书中说到:“自陶渊明开始,菊被赋予一种新的审美文化意蕴—隐士。”③隐逸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想要言明个人的志向,有的是要避世以求得身全,有的是厌烦躁动的俗世生活,而求精神上的宁静解脱,还有的是在乱世之中,避开小人的烦扰。正如有的学者认为陶渊明与之前的隐士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以自己的生活与精神的实践为后世文人们开辟了一条走向自然的道路。④

魏晋时期有很多士人迫于现实压力,欣赏赞美自然山水,并且投身于山水之中,更有许多士人选择隐逸。但这些名士们,是由于现实生活过得不尽如人意,而将自然要素纳入现实生活之中,为黯淡无光的现实增添色彩。此时的山水自然仍然是外在于他们个人与生活的,他们依然是站在自然面前的欣赏者,通过赞美自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化解现实生活中情感上的苦闷和不如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是将自然与他融为一体的,没有站在自然之外观赏自然,不是旁观者,而是完全融入于自然之中的,他安安静静隐居于山水之中,过着采菊的生活,他实现了物我一体,与自然融合的和谐境界,只有将自己完全与自然相冥和,才能真正的体悟到自然的乐趣,才能怡然自得的存在著。陶渊明将自己与菊花完全融合为一体,过着隐士生活的陶渊明,也使得菊花有了隐逸的内涵。

有学者分析,《陶征士诔》和《陶渊明传》都不约而同记述了陶渊明突出的隐士形象部分,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着重描写,也通常将二者合一,陶渊明成为隐士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菊花也有了隐逸的人文内涵。⑤

陶渊明对后世文人雅士的影响也较为深远,之后的文人墨客在称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生活的故事时,也加深了菊花所代表的意义的人文内涵。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写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文章直接点名了菊花作为隐逸的象征。唐代诗人李商隐《菊诗》中描写到:“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将菊花与陶渊明和罗含联结起来,陶渊明和罗含都是不为权贵,不贪恋权力和金钱之人,李商隐将菊花和两位隐士相联系,也从侧面论证了菊花所代表的隐逸意义。元代诗人马致远,因为崇拜陶渊明人生隐逸,与物融合,寄情于山水之中的高远境界,自号为“东篱”先生。蒲松龄不仅学习陶渊明的相关诗词写作,更是向往陶渊明隐逸于田园之间的人生境界,在《聊斋志异·黄英》的故事中就描写了一个关于菊花精的故事,菊花精是不愿意与尘世交处过甚的“隐逸”之人,这个故事加深了菊花所寓意的归隐内涵。

3 菊花归隐意义的形成

菊花在我国的生长历史较为悠久,起初作为可以饮食的对象,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渐由实用价值进入到人文价值的领域中。因为其自然生长属性的原因,开花于万物凋零的秋季,而进入到文学和艺术领域,成为士大夫称赞歌颂的对象,开始了被文人志士赋予特有的人格形象。杨万里在其诗《赏菊四首其三》中描写到“菊生不是遇渊明,自是渊明遇菊生。岁晚霜寒心独苦,渊明元是菊花精。”陶渊明与菊花的相遇是恰到好处,相辅相成的。菊花的品格由于陶渊明而得以彰显,陶渊明的个人情志借菊花来抒发。受到陶渊明喜爱的菊花,得益于陶渊明的隐士风度,又经过后人的不断推崇与发展,菊花的归隐象征意义逐步形成。

注释

①张荣东.论陶渊明“采菊”的文化意蕴[J].学习与探索,2010(04):203-206.

②张琪,高春燕.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1):179-180.

③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99页。

④张荣东.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⑤陈冬根.陶渊明与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文化建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06):101-106+136.

参考文献

[1]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陈竞宇.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菊文化审美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3]陈冬根.陶渊明与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文化建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06):101-106+136.

[4]张荣东.论菊花的重阳节文化内涵[J].阅江学刊,2012,4(01):131-136.

[5]张琪,高春燕.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1):179-180.

[6]田富强.陶菊现象试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0(04):82-89+142.

[8]张荣东.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9]张荣东.论屈原、陶渊明对菊花人格象征含义生成的贡献[J].阅江学刊,2010,2(01):138-142.

[10]刘中文.论唐人对陶“菊”的接受——兼论“重阳菊”文化意蕴的生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15-119.

作者简介

崔惠涓(1993-),女,汉族,山西,研究生,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隐逸菊花
菊花赞
冬饮菊花酒
菊花开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