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研究
2020-03-23李琴
李琴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1 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从乡土建筑角度:蔡凌的《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很好的将建筑学和地理学结合的形态学研究著作;2005年9月16日“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碛口宣言”,古镇保护研究组开始采用刘沛林提出的“景观信息链理论”。从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敦煌莫高窟艺术数字化保护项目、故宫博物院虚拟旅游、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国家博物馆数字化工程、楚文化编钟乐舞数字化项目等都是数字化运用的正面案例。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朱馥艺围绕建筑与水的关系来探讨侗族村寨聚落与三种水系结构——溪流、堰塘和泉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风雨桥,木楼和井亭的关系特征,并且提出利用与保护的建议。从旅游经济学角度:《历史文化名城的游憩价值评估——以凤凰古城为例》,采用旅行费用法(TCM)对凤凰古城的游憩利用价值进行了科学估算,证实了非利用价值远远大于游憩利用价值,说明保护重于开发。从技术支持角度:“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牵头,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立,已完成大量传统村镇的三维虚拟现实的制作,打造了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Web展示平台及“湖南省传统村镇网络虚拟旅游展示平台”;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联盟于2015年在凯里学院成立,主要立足于当地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发展研究,同时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基金。
1.2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世界记忆”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典型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保护,首批“世界记忆”项目应用于柬埔寨的吴哥窟的文化遗产。在此项目中,开创性地使用了数字化技术,将吴哥窟的地理、气候、环境、人口等数据进行了综合管理,模拟了吴哥窟的历史演变轨迹和后续的发展预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在柬埔寨的成功极大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此后,联合国先后在泰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素可泰、加拿大落基山班福国家公园、越南顺化古城、墨西哥玛雅文化遗址等顺利完成了数字化保护系统的构建。
综上所述,上述资料无论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还是理论阐释上都为建筑和景观基因的研究提供了相关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及参考意义。对于当下社会而言,目前还没有针对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数字化保护系统探索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如何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数字化记录、保存、传播、展陈和再利用。探讨景观基因数据体系的整理,便可以进行贵州侗族传统聚落与全域旅游共生共荣的关系疏导。
2 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不得不借助各类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但如何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数字化记录、保存、传播、展陈和再利用,特别是对于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研究将抛砖引玉,为全国不同聚落区域,特别是少数民族得历史文化聚落的基因保护、原型挖掘、历史记忆恢复、地方感的建立、城市景观和规划设计,提功理论、方法和素材。并且将积极推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全域旅游发展。目前我省学界和业界都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空白区,需要予以重视并及时补充。
3 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的意义
传统村落是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历史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10月,贵州已有546个村落被纳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面对如此庞大的复杂综合体,国家投入了大量专项保护基金,各级政府也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使得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总体来看,依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首先,从实施效果来看,规划出来的村落丧失了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使得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效果欠佳。其次,从延伸发展来看,不少传统村落被规划为“人造盆景式”的聚落,人的核心地位得不到体现,文化传承流于形式、现于表面。同时,从游客体验来看,博物馆式的传统村落保护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推送,缺乏交互式的视、听、触、嗅等多维感官的参与,文化传承缺乏一种沉浸式的深度体验;最后,从理论支撑来看,传统村落保护还处于各学科各自为阵的分散状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还未形成气候,文化传承的技术与方法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4 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技术创新
保护的管理性强,能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平台实现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和人文等信息的全方位监控,促进了贵州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第六,保护的借鉴性强,实现了成本节约、效率提升的双向目标,同时也给地理、旅游、生物科学、少数民族研究等学科提供了理论借鉴。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特别是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领域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一方面,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有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和居民的現实需要;另一方面,为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向全世界直观快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鉴于此,保护技术创新既是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自身保护的需要,也是国家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类记录文明、传播正能量的趋势所向。这都严重制约了我省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实践效果,鉴于此,技术创新的研究是解决上述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5 数字化保护给侗族聚落文化景观的影响
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主要是常规的物质遗产的保存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但光有这些传统的保护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适应科技发展的形势,引入新技术手段,丰富保护方法。由于贵州侗族传统聚落保护涉及要素众多,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原生态的场景光靠单纯的物理修复、静态呈现和旅游开发还不能满足当下文化增长的需求,也达不到活态化传承、情景化展示和全要素保护的目的。数字化技术具有数据储存、信息加工和展示传播等功能,能很好地实现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的要素记录、情景展示和延伸发展等要求,逐渐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推手。对于我国传统聚落数字化技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以图形图像、空间数据采集和存储为核心的数据留存技术,以三维建模和文化创意为主的信息加工技术,以虚拟现实和网络化展示为核心的传播技术。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虚拟技术,获得其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基本数据,并进行数字化重建、展示和保存。因此,借鉴国内外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技术与相关实践经验,探索贵州侗族传统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不得不借助各类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但如何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数字化记录、保存、传播、展陈和再利用,特别是对于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研究将抛砖引玉,为全国不同聚落区域,特别是少数民族得历史文化聚落的基因保护、原型挖掘、历史记忆恢复、地方感的建立、城市景观和规划设计,提功理论、方法和素材。并且将积极推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全域旅游发展。目前贵州学界和业界都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空白区,需要予以重视并及时补充。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D].商务印书馆,2014,12.
[2]唐琳.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2019,9.
[3]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