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03-23史静丹

科技风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史静丹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创新是促进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坚持“国家重大需求导向、共享平台支撑、服务社会发展、加强开放交流”的人才培养发展理念,加强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平台建设,组建高层次创新团队、拓展研究领域,同时扩大与“一带一路”[2]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以我国医药卫生健康发展需求为核心寻找科技突破点,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能力与水平。医学高校的最重要的目标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質、高水平、高成就的医疗技术人才,提高医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更好的服务社会。医学高校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推进其大学办学体制的改革、发展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医学相关的学科专业布局,增强各个学科专业发展的活力,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推动医科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改革及开门、开放办学,同时提高医学高校与企业的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3],在立足支撑行业、贡献地方,推进医科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同时培育“千人创业、万人创新”社会氛围以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服务本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健康中国”的共同理想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医学高校;人才培养

一、紧跟国家战略,做好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和河北省《关于加快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树立评价导向。

二、打破人才管理体制壁垒,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2016年的《河北医科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河北医科大学关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补充规定(修订)》,本着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标志性业绩、分类设岗、分类评价、激励产学研一体化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兼顾不同群体之间的平衡的原则,更好地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激励产学研一体化优秀人才快速成长。

三、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改革

根据《河北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高端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引进,充分发挥各个学院及科研团队的自主权,确保引进急需的学科领军人才。同时制定了“三春计划”,其中“春晖计划”通过开展教学研习、交流和教学人才支持等项目,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精品教育”。“春苗计划”旨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春雨计划”旨为促进科技创新,加快青年人才成长,不断提高优秀青年人才在国际、国内同行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产学研是高校办学的趋势,它既能更新教学内容、保持理论的前沿性;又能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的水平,就必须以产学研为基调重新定位高校的办学理念。

首先,树立多元化办学主体的意识。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是无法培养出自主创新强、受企业青睐的人才,只有改变传统的办学思路,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同育人。其次,以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培养什么样人的价值诉求和具体要求,是高校人才观的集中反映。

医学院校要树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最后,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共同商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河北医科大学与河北的医药企业为我省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共同承担着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任务。为推进双方在人才交流与共享、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探索校企双方高效务实的合作新模式,开创富有创新性且长期、紧密、全面的战略合作,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互利互惠、开放共享”的原则,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就目前国内外制药技术的蓬勃发展情况以及药企在纳米制药及产业化等多方面国内的领先地位,可以与河北医大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围绕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人才培养与就业、人员协作与交流、科技合作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展了对话与交流。

基于双方签署的框架协议,以药学院为主,围绕人才培养与就业、人员协作与交流、奖学金设立、科技合作、基地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初步商定合作事项如下:(1)药企招聘需求①招聘本科毕业生(药学专业为主,兼有少量临床医学或预防医学)以及硕士毕业生。②当年毕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临床医学或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或明年毕业的学生,可提前进入企业带薪实习,毕业后择优录用。(2)双方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邀请企业人员到校进行讲座(学术前沿进展及企业概况)。开展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联合培养,以及企业在职人员委托培养培训。包括本科生到企业实习、硕士生定向培养、博士生委托培养、博士后联合培养。同时学校提供短期培训:针对企业需求,面向企业一般技术人员,按照新药创制的全链条(药学、药效、安评及临床研究)及学科专业分类,设计培训课程模块,分专题进行不定期培训。

鼓励双方互邀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评审论证等学术咨询活动。建立师生员工互访机制,鼓励员工在对方开展工作,进而实行人员互聘。(1)外聘教师:学校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我校兼职教师(教授、副教授)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双导师制”,并将外聘教师纳入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体系。(2)外聘技术人员:企业聘任我校教师作为企业技术顾问,参与企业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活动。

共同举办创新发展活动,包括举办报告会、参观和座谈等活动,培育师生的市场意识和竞争精神,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促进更加广泛的交流,并为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奠定。

双方共享医疗大数据信息、药品市场大数据信息等,共享图书资料、线上线下课程、学术及科普活动、文化产品等,相互开放实验室、运动场、大型会场等场地,共同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重大活动等,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校企合作基础。

四、加快科研团队的能力提升,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

依托国家重大战略课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各类科研平台、健全团队的组织管理运行制度,根据《河北医科大学教学和科研业绩奖励办法(试行)》、《河北医科大学教职工出国(境)进修学习管理办法》、《河北医科大学教职工出国(境)进修学习管理辦法》、《河北医科大学劳务酬金发放管理暂行规定》、《河北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岗位聘任办法(试行)》、《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修订)》、《河北医科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河北医科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河北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强化管理,促进创新团队的整体素质、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团队激发高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河北医科大学与药企共同成立校企战略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规划部署,完善合作机制,并协商落实和推进合作事宜。河北医科大学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与药企共同组织并协调实施双方合作项目。双方各自明确联系人,学校定期提供研究内容与进展,企业提供研究人员名单等信息,每半年召开一次以科学研究为主题的座谈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1)共同申报课题:建立项目酝酿和形成机制,共同组成科研队伍,合作申报上级部门的科研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2)技术成果转化:建立研发信息对接交流机制与通道,促进技术成果的孵化转化。学校鼓励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与乙方开展药品临床试验研究、新药开发技术服务工作。

河北医科大学与药企共同进行基地建设,基于共建平台,联合申报各级重点研究机构(基地)。(1)建立“双创”基地: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例如分别成立“河北医科大学药企新药创制研究中心”,“河北医科大学药企新药创制孵化中心”,协议约定合作共享机制。

五、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依托医药卫生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重大需求导向、共享平台支撑、服务社会发展、加强开放交流”的人才培养发展理念,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三春计划、健康研究院管理办法、修订博导工作条例等系列人才培养文件,在人才引进、聘任、创新平台等多方面的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待遇优渥、和谐奋进的良好工作环境。

河北医科大学与药企共同培养人才。(1)联合培养学生: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组建教学团队,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联合培养博士后:依托建在学校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建在企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提高博士后的学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六、促进创新资源融合,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大力支持已有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各类研究平台建设,同时打破院系壁垒,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组建了6个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和两个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该平台可以为开展前沿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中心,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发展,通过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与产业链与各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华大基因还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综合基因库——国家基因库。

河北医科大学与华大基因签订了框架协议,拟共同建立跨组学精准医学中心、资源样本库、科研和教育平台、开展跨组学的分子医学研究及临床检测应用开发,医、产、学、研全方位合作,促进基因组科学在临床服务和转化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升遗传病、肿瘤、感染等疑难重症的诊治和研究水平,引领精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七、结语

高校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场所,它是集产业、学校、研究机构三者形成的的有机的、协调的、共同发展的联盟[5]。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各自发挥优势特长,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联盟体,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综合优势。

以校企合作作为大学办学体制改革、发展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强学科专业发展的活力,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推动大学外部治理结构改革及开门开放办学,提高企业的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健康河北”、“健康中国”的共同理想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金风.刍议医疗事业单位产学研相结合条件下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208.

[2]周世明,袁嘉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育改革与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5):226.

[3]陈珺霞,梁盛,刘澜江.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1):9-10.

[4]姜新杰,张莉,石磊,常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农产品加工,2019(23):104-105+109.

[5]刘维民,陈明,郑旭.新时代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80-82.

基金项目:1.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D191085);2.河北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YY20190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