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广西高职教育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的协同发展

2020-03-23岳德虎

职业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高职教育广西

岳德虎

摘要:广西处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的中心区域,服务区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既是广西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西高职教育促进自身发展的有利契机。借助协同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出广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带产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或不足,提出通过目标协同、师资协同、学训协同来创新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广西高职教育发展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广西;高职教育;珠江西江经济带;对接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2-0036-06

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宣告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华南—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和新方向。广西蓝皮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珠江西江经济带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工业总产值增至61298.64亿元,同比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达21908.28亿元,同比增长11.34%;《进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因此,广西的高职教育如何借此东风努力融入这一经济带发展的产业链,借助产业联动和广东经验,推动广西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广西高职教育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的机理

广西高职教育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是指珠江西江经济带内广西沿江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与共同进步,具体表现为广西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与经济带产业高度对接,并能依据经济带产业的实地实时发展和建设,通过政府把控、市场调节和高职院校等多个系统共同作用,及时调整高职教育在专业、师资、资金、实训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而得以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高职教育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阐释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的“协同论”认为,在整个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每个系统之间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如不同社会部门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某些企业之间相互影响、合作、干扰和制约等。而协同发展则是指多个不同系统的聚集和整合,共同作用于某一焦点,从而实现1+1>2的结果。协同理论一般包括协同效应、伺服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三个方面,其中自组织原理明确指出,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撑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1]。

从实际来看,珠江西江经济带内广西沿江的高职教育、产业分类、经济发展、政府把控等都是构成该区域发展系统的子系统,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也可以被认为是存在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系中的两个子系统,相互独立而又共同作用,二者可以在一定的外力条件下,通过整合相关子系统的作用达到协同发展,从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等有序结构,实现高效有序、双向共赢,完成共同的宏伟目标——推动该经济带经济发展。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认识和考量,高职教育、人才支撑、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及它们的组织因素(如高职专业设置、人才需求层次、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重点等)构成了一个地区完整发展的系统,借助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的整合与互补,从而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1+1>2的双赢。广西沿江高职教育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作为本地区两个突出的社会组织子系统,他们的协同共生是区域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获得理想发展的充要条件[2], 非常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二)广西高职教育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关系阐释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有两条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称之为外部规律(即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教育与人之间的规律,称之为内部规律(即教育各个组成部分要互相协调),教育外部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规律的作用,但教育的外部规律也只能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3]。这就清楚地指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制约和影响,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将为该经济带提供必要的服务,而珠江西江经济带也将通过此服务来实现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影响。

处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广东和广西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产业基础和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广西要想实现经济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是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与储备,才能获得更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增加高端价值链的产出,获得更多的技术能力和增加值。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和运行趋势决定了广西沿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规格,产业发展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对应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就是为了能够实现价值增值,这势必影响到高职院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和使命。为了切实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和“服务地方”功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实训设施、师资建设等方面只有加大改革与配套,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对接产业发展,打造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证产业升级所需的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供给,给予产业发展足够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从而提升自我“服务地方”的层次和能力,推动自身快速的发展与进步。

二、广西高职教育與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的状况分析

自2014年经济带建设以来,经济带内广西沿线城市产业发展不断深化,结构渐趋完善,效益日益提高,但对应的沿江高职教育却由于种种原因,在对接产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一)广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带产业发展规模的协同分析

“服务地方”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内部的发展需求和外部建设结果,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也就必须要基于所处区域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自身的建设去适应产业发展规模的变化。首先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应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不断优化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结构,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协同“共生”目标。广西高职教育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模的协同状况可以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15—2018)来展示(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可以实时实地了解广西各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具体状况)[4],与广西高职教育年度报告(2016—2019)进行对比[5],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广西的高职教育毕业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规模与经济带发展的社会真实需求相比差距甚大,经济总量2017年增速为7.9%,而高职毕业人数2018年增速才勉强达2.4%。据中国经济时报统计,作为西江经济带核心的柳州,每年产业发展新增的10万工人中,将近65%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而作为经济带重点的汽车产业,年产200万辆的柳州国家级汽车产业园区,仅 2015年就需要42万的汽车产业工人,并以大约每年6万的人数递增[6],而整个柳州四所高职院校2018年所有的毕业生还不到15000人。从广西教育厅发布质量报告来看,沿江的广西高职院校2018年招生达到历史的新高20.28万人,但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规模人数需求(学历专科层次426057)相比仍然明显滞后,且与经济带的产业发展规划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二)广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协同分析

依据国务院批复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东承广东,西接贵州、云南,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心,也是西南地区“一带一路”的出海口,在我国华南、西南经济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增强与东盟合作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从2014年起,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内广西的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通过加强国内外合作,积极打造珠港澳、东盟的农产品基地和技术推广中心,新兴的农业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2%[7]。2016年,六家糖业集团就经过重组升级,产糖量已经超过整个广西的76%以上,但整个广西的高职院校无一有糖类专业的建设与开展。根据2018年柳州市发布的《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40万辆,重点建设5个整车制造基地、3个新能源专用车制造基地、4个研发检测中心、10个以上零部件制造基地、1个示范小区,初步估算,需求人才10万人以上[8],新能源汽车依托柳州强大的汽车产业基础,已发展成新的汽车产业引擎。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的调整,促使就业的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提升,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必须协同一致。而从2018年柳州4所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布局来看,只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设了新能源汽车专业,但只招收了100余人,其他三校各自按照原先定位,基本不涉及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比,差距巨大。桂林IT产业升级非常迅速,但其两所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注重旅游相关专业,信息技术专业虽然开设,但只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补充,在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成效不佳,总体上还没有及时跟进区域产业的升级发展。

(三)广西高职教育质量与广西沿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当前,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不断冲击经济的升级与转型,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近几年,国家和广西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表明,广西将深入和持续推动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融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大力提升广西相关区域的重点产业创新投入、融合发展、集聚发展的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9],这有力地带动了港口、物流、新能源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并加快了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也对广西职业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委会发布的《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相关数据,在2018年四个角度(“育人成效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和“教学资源50强”)[10]的评比中,广西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入选“教学资源50强”,说明广西的高职教学资源在总体上并不落后,但却在最典型的“服务贡献50强”榜单中,中西部共有16所,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四省高职院校共有8所上榜,其中广东4所、云南2所,贵州2所,广西无一所上榜,明显反映出广西高职院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服务珠江西江经济带中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在新增加的“育人成效50强”中,中西部有6所,珠江西江经济带内广东6所,贵州1所,广西也没有一所上榜,显示出广西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创业、在校体验、技能培养等方面还需要大力提升。在最能体现广西区位优势的“国际影响力50强”中,经济带内广东2所、云南1所、贵州1所,广西也无一上榜,可见广西职业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协调发展。

三、广西高职教育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依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据协同理论,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打造系统性、针对性的协同建设路径。

(一)目标协同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这就要求广西高职院校要做好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目标协同”,才能将二者有序推动和顺利开展。

1.明确各市产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确立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的针对性协同

根據《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产业布局来看,广西各市的产业重点发展与趋势各不相同。南宁重点产业为食品、电子信息、内河修造、生物工程等;柳州主打汽车、工程机械、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桂林为数控机床、信息工程、云计算、物联网等;百色为石化、有色金属生态铝等;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高端原材料;梧州电子信息、港口航运等;崇左糖业制造、锂电池和铅酸蓄电池生产基地等;贵港航海运输、物流基地、台湾产业园等。因而,广西各市高职教育的切实发展就非常有必要以此为发展基础,按照所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协同,合理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区域产业重点发展,从产业发展目标入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调整高职院校教育结构和建设目标,及时利用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来调整专业结构。如南宁职院可以在保持自身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食品类和修造类专业;柳州职院在深挖机电工程类专业的同时,更需要努力推进汽车类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开发构建课程设置,完善师资配套,建立实训基地,强化校企合作,增强订单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努力提升专业配套的层次与水平。

2.依照区域产业发展人才与规模需求,提升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高技能专业人才充足和后续稳定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广西在新的历史时代发展过程中转变传统产业模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升产业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广西建设新经济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据2018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提供的数据,2018年广西沿江经济带人才需求总量为1066395人,而求职人数只有430239人,其中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七市的需求和求职分别为3550477和902123人,其中明确要求为大专学历的需求人才数为426057人,占比最高(达到39.95%),2018年整个广西高职高专毕业生为85427人,一线高技能人才明显缺乏,在主要产业领域,如制造业(缺口179529人)、计算机(缺口214812人)等,专业高技能人才更是持续走俏,从2014年至2018年,每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因此,广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必需与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所需进行适时调整和转变。特别是2019年国家实施高职扩招100万的有利契机,整合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扩大对接区域重点产业的专业发展规模,切实提升高技能一线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从而为广西的新时代发展提供充足而稳定的人才支撑。

(二)师资协同

2017年,德国发布的《职业教育学校4.0—今后十年德国职业教育学校创新力和融合力发展》联合声明,充分强调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也把师资建设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基于协同发展理论,为了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就要求师资的协同,形成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师资建设,加大产业发展协同有关知识与能力的实施力度,提高服务产业发展所需求的知识与能力。

1.大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推进以赛促教意识与水平

从现实来看,广西各个高职院校尽管都非常清楚珠江西江经济带在广西的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深远影响,但并没有引起对师资建设的足够重视。自2014年以来,广西高职关于经济带的科研和教改项目几乎很少涉及,在中国知网上,截至2019年8月31日,只有寥寥2篇还只是蜻蜓点水。而从《2019广西高职教育质量报告》中,各个高职院校都明确指出要大力融入这一经济带的建设,足以说明广西高职在战略宏观方面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关键在于师资建设认知的局限。尽管广西高职在师资建设上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双师型”也在不断扩大,各级各类人才工作室和培养方案也在顺利推进,但明显的一个局限就是过多的重视课堂教学和短期效果,没有切实把区域产业发展和师资建设协同起来,表面上看似师资全员课堂奋进,轰轰烈烈的教改大干快干,实则与产业发展现实需求脱节。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发布的《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公示》来看[11],在49个比赛项目中,整个广西只有三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在机械、汽车、物流、信息类没获任何奖项,而这些项目又几乎都是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当正视这些问题,加大投入和激励措施,特别是通过与珠三角地区的教育联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及以赛促教的意识和水平。

2.扩大对接产业发展力度,提升校内外师资的合作和联动能力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与产业发展协同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职业师资建设的协同,缺乏产业发展的师资建设是很难对接企业发展的。因此,广西各高职院校应该正视这一问题,通过政府协调和自身资源,不断扩大对接产业发展的师资建设。通过校企科研合作、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技能培训、企业挂职、校园指导、技能比赛等手段不断推进专业师资融入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增进校内外教师的联动,加大“引进来”(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工匠大师等)和“走出去”(专业师资到企业培训)的工作力度。其中还要注重校内、校外教师的合作与联动,让校外企业教师能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了解专任教师和教学情况,以提高自身对学生在专业对接产业知识方面的认知,增强教学针对性,也要让校内教师在与外聘企业师资的交流合作中了解企业的发展重点及去向,增强对企业的认知和发展的能力。促使双方进一步掌握和熟悉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增强协同发展的意识,建立相关产业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产业发展企业技术能手与高职院校经营管理者、产业发展对应的专业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把控产业发展与专业融合,在教学中自觉遵从和依附产业发展,完成产业发展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从而带动学生尽早认识和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快速提高他们“服务地方”的知识和技能。

(三)学训协同

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产业发展的融入程度,即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能否契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发展,通过珠江西江经济带这个区域的协同效应和自组织过程,将这个系统内的子系统优化组合,扬长避短,本经济带内的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促进,从而达到双方的快速健康发展,继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的不断延伸。

1.实施对接产业学训协同

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依靠常规的校内实训基地(目前主要是模拟实训或实际初级实训,还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真正的产业生产)或校企合作(大多數是生产流水第一线的产业工人,技术含量较低)是很难深度介入企业发展的,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都属于企业的核心战略,而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技术储备和社会资源并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政府调控,主动强化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利用自身的场地、物力、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以增进企业效益为基础,确保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优先,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成本、增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企业深入合作的热情与兴趣[12]。同时,利用学校的校友会、企业家协会等社会资源帮助推广企业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努力对接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再开发、再生产、再销售的全过程,最主要的是让企业感受到这样的对接可以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扩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打造学训一体化对接产业发展的新型校企系统合作(如广西汽车集团科技企业孵化器),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有利条件,不但可让教师提高对产业发展的认识,更能让学生无缝连接产业发展的现实实践,并能够通过近距离的管控模式来获得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岗位素养和企业认知等,从而实现学训协同发展。

2.努力建设产业学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产业学院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高职院校建立针对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目前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就给广西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13]。广西的高职院校设立产业学院的并不常见,更多重视校企合作和建立实训基地,而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深入发展,沿海地区的产业和企业与广西的合作不断加大,广西区政府也发文鼓励广东产业企业的引进与合作,《进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年)》就明确指出,扩大与广东沿海产业发展规划衔接,特别是装备制造、汽车、能源、物流等方面,实施全产业链精准对接,……推动南宁与广州、深圳,柳州与佛山,桂林与深圳等在特色优势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对加工贸易与高端制造业进行产业对接与升级。因此,广西高职院校也应当及时关注并打造适应经济带发展的人才培养,打造适应珠江西江经济带高技能一线人才培养的产业学院,明确产业学院的发展定位,注重人才的对接培养,实行校企资源共享和创新驱动,以服务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为基础,以国家、广西等政府政策为契机,以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为依托,以专业与产业的融合重构为线路,创新高职产业学院的运行与管理模式与课程教学模式,推动和建立具有广西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新型校企合作平台,从而推进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协同效应[EB/OL].[2019-11-15].https://baike.baidu.com/item/协同效应/1112361.

[2]张扬,王颖.高职教育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途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6(1):138-141.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14.

[4]广西人才网[EB/OL].[2019-11-25].http://www.gxrc.com/WebPage/NewsList.aspx?CategoryID=221.

[5]广西高职教育年度报告[EB/0L].[2019-11-25].http://www.gxedu.gov.cn/Category_585/Index.aspx.

[6]李银雁.工业重镇柳州如何保持优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3-05-09(5).

[7]骆万丽,赖晓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N].广西日报.2017-07-27(1).

[8]民工1988.廣西柳州发布新能源汽车新政,到2020年形成年产40万辆生产力[EB/OL].[2019-11-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23/14/52658363_756381865.shtml.

[9]关注: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加速,利好广西造船业[EB/OL].[2019-11-25].http://www.sohu.com/a/323131187_120044723.

[10]翟帆.育人成效持续向好 服务能力有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19-06-25(09).

[11]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公示[EB/OL].[2019-11-25].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90703110914587&cata_id=N003.

[12]王亚鹏.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110-112.

[13]吴显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6-11.

(责任编辑:张宇平)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高职教育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